1701212542
不愚痴行布施的别报,单单讲这一条果报,『恒生正见』,「恒」是永恒,「正」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就是宗门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常生智慧」。他见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晓得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不愚痴行布施,得这个果报。我们平常是不是这样修学?『敬信之家』,不但自己生正知正见,这一句当中这个点不能要,这是一句,「恒生正见敬信之家」,他受生不会受生在一般人家,决定是生在正信佛教家庭之中。为什么?他自己有正知正见,自己不具正知见就不会生正知见之家,这是感应。孔夫子在《周易系辞传》里面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见欢喜正见,邪见欢喜邪见。所以古人曾经教人,观察这个人,这个人是正人还是邪见之人,从哪里看?看他的交友,看他跟哪些人在一起做朋友。他所交友的都是正知正见,这个人决定是正知正见;他所交往的这些人是邪知邪见,他也难免知见不正,一定的道理。所以观友知其人矣。
1701212543
1701212544
既然正知正见,必定『见佛闻法,供养众僧』,这是亲近三宝。诸位必须要知道,世出世法里头,亲近三宝是大福德之人,也是大智慧之人。可是三宝在今天的世间衰微了,衰微在只有形式的三宝,没有实质的三宝。诸位要晓得,实质的三宝才管用,我们才能真正得福慧。实质的三宝,《坛经》上讲得很好,六祖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所以他教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是实质的三宝,佛法僧就是觉正净。但是现在人认识佛法僧,不知道佛法僧的内涵是觉正净。提到佛,就想到佛像;提到法,就想到经典;提到僧,就想到出家人。想错了,于是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1701212545
1701212546
住持三宝对于佛法的弘传、修学非常重要,不能缺少;你有实质,你没有形象,实质也就落空。佛菩萨教导我们,见到佛像要想到觉悟,觉而不迷,供养佛像真正的意义在此地;见到经典,不仅仅是经典,只要见到书本、见到文字,立刻就能够想到正而不邪,这就真的皈依法,真的你见佛、见法了;见到出家人就想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你就真的敬僧。见佛、闻法、敬僧是这么讲法的。所以这个形象的三宝,它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没有这个形象,我们是非常健忘的,无量劫来随顺习气烦恼,自然就被烦恼带走。所以为什么我们要供养三宝,目的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就是形象上的三宝给我们最大的恩惠,否则的话,哪一个来提醒我们?
1701212547
1701212548
觉而不迷,怎么样觉法?正而不邪,怎么个正法?净而不染,怎么个净法?这些大道理都在经典之中。所以佛教诫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读诵是枢纽;常常读诵,常常为人演说,演是做到。十善业道是佛门的基本课程,不管你修哪个宗派,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这是共同科目,统统都要修的。有共同科目,这个才是佛弟子,现在人讲,叫佛教徒。没有这个基础,那就是天台大师讲的「名字弟子」,他老人家讲的六即佛,「名字即佛」。六即用在我们身上,那就是「名字佛教徒」,有名无实。真干,真干就入观行位,那是观行位的佛弟子,真干。干到真正有成绩拿出来,这就是相似位的佛弟子。
1701212549
1701212550
哪些是相似位?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是相似的佛弟子。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是真的佛弟子。真佛弟子都从十善业道上扎根的,我们舍弃了十善,在菩提道上一步都不能前进,这是实话。为什么?没有十善业道,你就没有起步,菩提道上一步你都没有踏上。于是我们就晓得,学佛多少人在佛门之外,门槛没进去,具足十善业道才踏进门槛,然后你步步向前进,你是入了佛家的大门。
1701212551
1701212552
我们如果将菩萨五十个位次来做比喻,十信位,这是大门,初信入门,到十信是大门里面;十住菩萨是进了二门,十回向菩萨是进到三门;地上菩萨是入室,登堂入室。大门、二门、三门,很多同修没有见到过。如果诸位到中国去旅游,仔细留意,古时候大富人家在北京还有四合院,四合院里面就有大门、二门,没有三门,但是你到雍和宫去看,就有大门、二门、三门。雍和宫是从前雍正皇帝做王子的时候所居住的房子,他做了皇帝之后,把他自己住宅捐献出来做佛寺,这是正信,捐献出来是供养三宝。所以看看这个建筑跟一般民间建筑就不一样,庭院很深,四合院有一进、二进、三进、四进。在中国大陆上,富贵人家大概都有三四进。我抗战期间在湖南住过一年,我住在衡山。我住的那个房子曾经就是一个大富人家,他家里房子是四合院,三进,最后面是花园,相当富有的人家,在那个时候没落了。后世的子孙人口很稀,人不多了,这个族衰了。可是你看到他家庭这个建筑,就晓得那不是一个普通人家,所以庭院深深。
1701212553
1701212554
我们自己总要晓得,我们现在在佛门里面是在门外,还是在门里?我们跨进了大门,我们还能不能进入二门?只要进得大门来,真正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肯定得生。在这个世间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只有念佛往生是真的。假的我们要放下、要舍弃,真的要紧紧抓住,决定不能放松。所以不痴行施,才能够生正信之家。今天我们佛教居士林、净宗学会,跟诸位说,这是正信之家。我们天天在此地研究、讨论、修学正法,我们虽然没有生长在一个佛教家庭,可是今天我们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我们居住在这个环境就是生正信之家了。在这个地方我们有缘见佛、闻法、供僧,这个缘多殊胜!
1701212555
1701212556
见佛是见性;闻法明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供僧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不仅是我们常住住众,不分国土。我们不说「国家」说「国土」,国家的范围小,没有离开地球,国土的范围大,国土是一尊佛的教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叫国土。在太虚空当中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叫做供养。供养之中去修学,修学什么?修学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供养是福,清净不染是慧,福慧双修。『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念兹在兹,无上菩提心都落实在生活当中,这是不痴这一小段。
1701212557
1701212558
后面总结,总结以十善业修布施波罗蜜,『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如是」就是如前面所讲的。世尊在这一段里头是细说,往下都是略说,我们要懂得他说法的义趣。
1701212559
1701212560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1701212561
1701212562
从这以下所讲的功德利益,就是前面第一条我们所念到的行十善布施。以施庄严故,就是「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总说,往下都是总说,就不用一条一条地细说了。但是从前面佛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告诉我们,人在这个世间,谚语常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意思实在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一生果报当中也非常复杂,极其细微的小事情,无一不是有前因的,我们从这里看,你就晓得这个因之复杂。
1701212563
1701212564
同是行布施,这个布施里面不管是大小,舍一文钱也好,舍亿万财也好,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十善具足,那个福报是圆满的,没有一丝毫欠缺;十善里头有一条欠缺的,这个果报里就不圆满。看你在果报当中,你还有哪些不如意的事,我们现在一想就晓得了,在修因某些地方有了欠缺,所以果报不圆满。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能体会到什么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什么叫做「自作自受」,我们才真正明了。这个因果实在讲太细密了,唯有真正体会得、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心才真的安住下来,绝对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动一个怨天尤人的念头,我们又造了不善业,招得来生不如意,这是事实真相。
1701212565
1701212566
佛在经上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只是一个概略言之,没有详细,详细要像天台大师给我们解释「百界千如」。为什么?我们学佛学到现在懂得这个道理。单单一个布施里面,布施就具足十善,知不知道?十善每一个条目里面,不杀生这个里面有不杀生的不杀生,不偷盗的不杀生,不邪淫的不杀生,乃至于不贪的不杀生,不痴的不杀生。你这样一观察,那就太细密了。这种观察的方法,天台大师讲《法华经》教我们的,他教我们看十法界,每一法界里面都具足十法界。佛法界里面,有佛法界里面的菩萨法界,有佛法界里面的声闻法界,乃至于有佛法界里面的地狱法界。人法界里面,有人法界的佛法界,有人法界的天法界,也有人法界的畜生法界。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这就一百界,都是概略地说。一百法界里头,每一个法界又具足一百法界。谁懂得这个道理?谁能够有这种力量去微细观察?「诸法实相」谈何容易!我们今天用浅显的言语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或者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真相,纵然我们能够在一法界里看十法界,还是看的皮毛,还不是深入。深入观察无有边际、无有穷尽,这个彻法底源,根源没有底、没有边。
1701212567
1701212568
要怎样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古德常跟我们讲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我们从这一句话,像数学里头套公式,「有心不如无心」。法身大士无心,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还是有心。有心为善不如无心为善;有心落在意识里面,无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我们要细心向这个里面去体会。往下这都是举要言之,不必像前面这么细说。前面懂得了,后面你自己就能够体会得了。
1701212569
1701212570
『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把十善落在持戒上。我们也要像前面那样去思惟;离杀生而持戒故,下面总的说,就是『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底下单单就「离杀生」这个别报,佛在此地省略了,让我们自己去想。离偷盗而持戒故,总的果报是一样的,别报我们应当能想得到。一条一条你去仔细思惟,你会开悟。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得,十善业是修行根本。离十善业不但不能生一切佛法,一切世间善法都不能生。在这里我们就想到,世尊为什么在这部经一开端告诉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一句开示要紧,毫分不善夹杂在其中,就不是佛法。诸位要晓得,佛法是纯善之法。什么是佛法?一真法界是佛法。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修一切善法夹杂不善。十法界里夹杂不善,夹杂不善愈少往上升,愈多就往下坠,不就这么回事情?夹杂不善多了,这是畜生、饿鬼、地狱。难地道狱里面的人没有修过善吗?没有起过善念吗?不可能的。一切众生心想、造作都是善恶混杂的,就看他是善多还是恶多。善多恶少六道里面人天福报,善少恶多这是三恶道的苦报,即使是在四圣法界,依旧是善多恶少,他还没有完全离恶。
1701212571
1701212572
什么是恶?妄想分别是恶。极其轻微的恶,就是经上讲的毫分不善。他那个不善真的是一毫一分,很轻的不善障道,障碍你不能入一真法界。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粗心大意,还以为:「小小戒可以舍,小小不善无所谓,只要大体上不错就行了。」我们常常自己这么安慰。「大体不错」。跟诸位说,对待社会、对待别人,要求别人不可以太严格,就是佛法也不可以。为什么?要求严格他不来了。讲经的讲堂不是学校,他喜欢来就来,喜欢不来就不来,所以不可以太严格。纵然今天我们讲在一块共修,也不可以太严格。真正严格修行道场,古时候大德他们做到了,他们真像上学一样报名参加的,不是说你喜欢来就来,喜欢去就去,不是的。
1701212573
1701212574
我们净宗往年庐山远公,这是在中国第一个莲社。同参道友一百二十三个人,这是固定的,绝对不是你想来参加就来参加,你想离开就离开,不是的;大家真的志愿,志同道合在一起念佛共修,那一百二十三个人都成就,这是古时候真正修行道场。我们今天念佛堂开放的,这是什么?这是接引的道场;接引广大群众的,要求就不能这么严格。在接引大众当中,有若干时日,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成熟是什么?我们真想往生。这时候行,看看有多少人,人数多少没有关系。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所讲的,他们志同道合的一共十二个人,十二个人在一个小道场里面进修,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志同道合,这十二个人都成就。
1701212575
1701212576
人数最少的,这是一个僧团来说,四个人;换句话说,四个人以上就行了。是把这个事情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我们四个人坚定决心求生净土,这个世间世缘统统放下,那有个小道场,行!确确实实圆圆满满做到六和敬。四个人志同道合不容易找,两个人住在一起都要吵架,都要意见不和,你还有什么法子!你就晓得四个人同心,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然后想到远公当年在世一百二十三个人,真是不可思议。古时候那些道场,或许菩萨示现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模范,希望我们能够学习。
1701212577
1701212578
这是行十善业,着重在「行」字,行就是落实,落实在持戒,戒庄严。「庄严」用现在的话来说,美好、圆满没有缺陷。圆满的意思好,我们持戒才能圆满。
1701212579
1701212580
『能生一切佛法义利』,「义」是道理,对于一切佛法的道理明白了。「利」是利益、是受用。持戒在此地是广义不是狭义,因为六度是菩萨行为的准则。持戒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守法。人无论是独居,无论是跟大众相处,都有规律;尤其是跟大众相处,决定要守法。佛陀的教诫决定遵守,所以不一定是那些戒条,凡是经上讲的这些教训都是戒法、告诫,意思要明了,行为要遵守。除这个之外,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约都要遵守。到人家家里面,所谓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要守人家家里面的规矩。每一个人家规矩不一样,像我们佛教的道场,道场这么多,每一个道场都有它自己的规矩。每一个道场他们定的常住公约都不相同,我们先要去看看,不懂先要问,道场里面有知客,他就是管这个事情的,要向他请教。尤其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前天印度教跟我们说的,印度教最重视的普通礼节,无论是你赠送他们的东西,或者他们赠送你的东西,一定要用右手。他送东西你用左手去接,这大不敬,在我们无所谓,他那里就不行。你送东西给他,一定要右手拿;他送东西,你一定右手来接,不可以用左手,我们要懂得,才能够『满足大愿』。「满足大愿」,就是我们常讲的有求必应,我们有求,愿都能得到满足。这是十善落在持戒上。
1701212581
1701212582
为什么守法就能满足?诸位要晓得,一个人守法得到大众的尊敬欢迎,帮助的人多;常常不守法,人家对你信心没有了,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不会帮助你,你办什么事情障碍很多、成就困难。所以佛把守法摆在第二,布施摆在第一。布施要真正放下,为什么?你真正放下你才能守法,放弃自己的分别执著,我就能守法;我不能放弃自己的成见,不能放弃自己的执著,守法谈不上。所以六波罗蜜这个次第不能够颠倒的,它一个环节套着一个环节:不能够布施,不可能守法;不能守法,决定不能忍辱;不能忍辱,你决定不会有进步。它一个套一个的。
1701212583
1701212584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1701212585
1701212586
这是说行十善业道,落实在忍辱波罗蜜上。这一段经文,前面这两句全部贯穿下面所有的经文,那就是「举要言之,行十善道」,这个地方就是以『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这样念法这个意思就很完整。这是集结经藏的人在文字上的省略,这个省略是美化文章。中国人无论是在文字、在言语,都讲求简要详明,简单、扼要,还是详细、明白,符合这个标准就是好文章、好的言语,所以翻译佛经也是遵守这个原则。我们读诵、研究、讲解,一定要懂得文里面所含圆满具足的义趣,都是举要言之。
1701212587
1701212588
「忍辱」是很难做的一桩事情,特别是侮辱。在大乘佛法里面,六波罗蜜佛只讲了一个「忍」,而并不是专门指忍辱。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翻经的法师把这一条特别加个「辱」,什么原因?中国古代读书人,我们所称的士大夫阶级,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中国人是非常尊敬知识分子的,可以说中国立国五千年来,知识分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怎样的改朝换代,没有不尊重知识分子的,所以说选贤与能。过去士大夫阶级有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中国读书人把侮辱看得非常严重,这是不能忍受的;杀头都没有关系,都可以忍受,侮辱不能忍受。翻经的法师看到士大夫阶级有这么严重的执著,所以把「忍」下面加个「辱」,如果辱都可以忍,那当然没有什么不能忍的,所有都能忍了,所以特别用「忍辱」。这个名词我们要晓得,在大乘经原文里,梵文经典,或者今天巴利文经典、藏文经典,都不是「忍辱」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
1701212589
1701212590
不能忍,这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我们也看到许多人,甚至于包括自己,你看看你不能忍的时候,那一副德相是什么样子?照照镜子就知道,现在能录像是更清楚,你看看那是什么样子?决定不能教人看到生欢喜心,让别人看到生恐惧、厌烦,远离你、不敢接近。这个情形,无论在世法、佛法,都是破坏而不是成就。
1701212591
[
上一页 ]
[ :1.7012125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