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12646
1701212647
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救济一切苦难众生,这是福报、好事。救济的财物会不会被中间人,这一般讲的被他们拿去了,真正灾民得不到,有没有这个情形?有。于是看到这个情形,我们救灾的事情不做了。学佛的人心里想,我拿财物去救灾,被这些中间人剥削了,那岂不是我提供机会叫他们去造作恶业吗?于是愈想愈不敢发心,连修福的机会断掉了。这种人自以为聪明,自以为做的是正确的,而佛在经典上怎么教我们的?跟他的想法不一样。《楞严经》上讲:「发意圆成,圆满功德。」不要说是你拿财物去救济别人,你动了这个念头,你的功德就圆满了,你是真心,你是诚意。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各人有各人的福德因缘,决不可以因噎废食,这是大错特错。世间法,尤其生活在这个时代,圣贤人的教诲完全没有了,众生作恶非常普遍,不能因为众生作恶,我们就不行善,我们就不帮助人。那么我们将来的前途很可怖,不是往上升,是往下坠落。我修我的福,他造他的业,各人有各人的果报。
1701212648
1701212649
譬如早年我们在台北放生,曾经有一次我们邀请道安法师一道。他老人家很欢喜,带领着我们一块去,我们在上游放生,下游那边人在打鱼,有同修看到了,向老和尚报告,怎么办?老和尚说照放,我们放生是修我们的福,他打鱼是他造的业,我并不是这里放了故意给他打,不是。我们放生的时候,预先也没有想到他在那里打鱼。各人造各人的业,各人受各人的报,这就对了。不能看到这个河里头、这个湖里头有人打鱼,在这里不能放生,把我们一点善念、善行全部都送掉了。这是我们做事没有定力,会受外界环境影响。
1701212650
1701212651
有定力的人,你看看前面佛讲的那一句话,那是总纲领:「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是总说、总纲领。你相不相信?如果抓住总纲领,世间有没有恶?没有。诸佛菩萨只看到善的一面,没有把众生恶放在自己心上,纯善无恶。我们没有办法修,我们念念还有:这个人造业、那个人不如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我们夹杂太多太多的不善。自己的不善不知道,这叫无明、无明烦恼。把外面所有的不善,统统搜集起来放在自己心里,于是我们的善念少,不善念多。不善念是大幅度超过了善念,我们怎么能成就?怎么能够生念慧?念慧就是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
1701212652
1701212653
『惭愧』是两个善心所,惭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良心,王阳明讲的良知;愧是对外面大众。惭是对得起自己良心,愧是对得起社会大众,这是善心所。『轻安』是自在,身心放下烦恼的重担,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自在快乐,充满智慧,这是过佛菩萨的生活,决定不为外面环境所动摇。
1701212654
1701212655
现在有些同修想在中国大陆做一点好事,心很好,可是谁帮你去做?自己又没有时间,也不能进去,尤其是到边远落后贫困的地区。居士林李木源居士发慈悲心,他去。我们在今年五月,新加坡九大宗教访问中国,我们到四川重庆、成都这一边,接近贫困的地区,我们发心替这个地区建一百间小学,这是好事情。那一边建一个小学,偏远农村的地区,只需要人民币十几万,生活真是很苦。这一次李居士来告诉我,学生没有鞋子穿,都是打赤脚。老师一个月的待遇只有人民币七十块,你就想到他们的生活艰难。一家人只有一床被子。李木源去参观,流眼泪,他说他是很不容易流眼泪,到那个地方没有法子。李居士去做。可是有些人说李木源靠得住靠不住?我们钱给他,他会不会自己装到荷包里去?尤其是弥陀村讲了这么久,收了这么多钱,好像连消息都没有,大家对于居士林做这些善事信心逐渐在衰退。这个年头,赞叹别人做好事情的人不多,障碍别人做好事的人很多。很多人来跟我讲,我说那好,李木源靠得住靠不住?你靠得住吗?你还不如他!那我对他还是有信心。这么多钱给你,恐怕你比李木源变得更快,所谓是见钱眼开。
1701212656
1701212657
这一次李居士在那边拍了些照片拿来给我看,落实了五个小学、两个中学。所以我们接受贫困地区的申请,我们接受到了之后,一定要到那边实际去看,所以李居士要去看,看确实是个事实,我们钱就送给他。内地相当艰难。送去之后,他们建造,建造一半的时候,李木源还要去看一次,落成的时候再去看一次,这都是尽义务。往返到中国这些旅费是自己拿的,不是从这个钱里头扣出来的。李木源做不放心,你去做别人放心吗?所以决定不能够因外面这些闲言闲语,我们的信心就动摇,甚至于信心就丧失,这是毫无定力。就是修世间小善都不能成就,何况学佛?
1701212658
1701212659
由此可知,佛法的成就要有坚定的信心,毫不动摇,对一切人都有信心,你造恶业,我对你还是有信心。我付托你这些财物,让你去救济这些穷苦的人,你全部把它吞没了,我对你还有信心。这怎么说?因果不会错的,你现前把这些财物吞没,将来你还是要还众生的,一饮一啄都逃不掉。欠命的要还命,欠钱的要还钱,因果通三世。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你的信心就圆满、就具足了。你骗我的,我也给你,为什么?来生会还;这一生不还,来生会还。来生不还,后生遇到了还是要还,绝对不吃亏。所以懂得这个大道理,对于一切人信心具足,再也不会有丝毫的怀疑,全心全力去修善、去行善,成就自己圆满的善心、圆满的善行。真的像佛所说的「令此善法念念圆满」,善法之不能成就都是没有定力,所以「疑」是菩萨大烦恼,贪嗔痴慢下面就是疑。
1701212660
1701212661
这个「疑」,特别是对善知识,对善知识要是一有疑心,道业全部毁掉了,这个损害是最重的。我往年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亲近章嘉大师,无论什么人在我面前对老师的批评,我什么态度?我立刻就退席、就离开,我不听,我也不会跟他反驳,我决定保持对老师的信心,遵守老师的教法,这才会有成就。批评的人不一定是很公道的,有很多造谣生事,有许多无根谣言,我们没有智慧不能辨别,避开就好了,决定不与争论。我们还有一点智慧,想想老师所说的、所教的是正确的,决定不是邪道,依教奉行,一定得好处。
1701212662
1701212663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1701212664
1701212665
以上是讲十善业道落实在菩萨六波罗蜜之中,这是最后的一段「般若波罗蜜」。戒、定、慧三学,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必须遵守的三个原则。定是心之体,慧是心的观照,戒是心的行为,所以称之为三学,也称之为三宝。慧是佛宝,定是法宝,戒是僧宝,这是我们讲佛法僧三宝,三宝具足叫行菩萨道,叫学佛。三者缺一条都决定不能成就,古人讲这三条譬如鼎之三足,少一个都会倒下去,就不能够站立。所以我们要学佛,这三条不能不重视。无量无边的法门,诸位细细去想想,你要把它归纳,最后归纳这三条,所以三学是菩萨行门的总纲领。
1701212666
1701212667
《十善业道经》是戒学,是戒学当中的大根大本。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十善相应,这个人就学佛了;如果还是与十恶相应,那就跟佛法背道而驰,愈走愈远。千万不要以为小小戒可舍。这个思想在近代非常盛行,甚至于我们在受戒的时候,我受戒的时候,戒坛里面的法师、传戒师也都说小小戒可舍,认为大戒我们要持,不可以犯,小小戒就无所谓。今天佛教之衰,衰到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小小戒可舍」,坏在这里。殊不知积小恶就成大恶,把小小善疏忽了。小小善而不肯为,小小恶又自己不能够禁止,所以虽然一生学佛,最后还免不了堕恶道,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1701212668
1701212669
真正修行人他们的观念跟我们恰恰相反,极小的善他肯做,极小的恶他很谨慎,他都不犯,所以他能成就,这叫做真实智慧。世间人是小聪明坏大事。菩萨行门六个纲领,前面五条都是着重在事上,这一条在理上,这一条要怎么做法?佛在经论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离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慧。《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我们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离一切相、修一切法,这叫般若波罗蜜。所以般若跟前面五度不能离开,离开前面五度,般若就落空,那般若只有理没有事,落空了,必须有理有事才圆满,不至于偏在一边。
1701212670
1701212671
世尊当年在世,我们都曾经听说过,他老人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讲般若就用了二十二年。我们从历史来看,就知道佛教化众生的确以般若为中心,如果没有般若,前面的五条是善,布施到禅定都是善。你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你修前面四条,你的果报在欲界天;如果你修禅定,你的果报在色界天跟无色界天,享天福,出不了三界;如果有般若波罗蜜在里面,就超越三界,不但超越三界,而且超越十法界,这才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
1701212672
1701212673
般若虽然讲了二十二年,讲得这么多,诸位如果去读《大般若经》,在佛经里面部头最大的,《华严》才只有八十卷,《大般若经》有六百卷,里面重复的句子,千遍万遍都不止。所以有人说中国人不喜欢重复,中国人自古喜欢简要详明,言语文字都讲求简单扼要,也明白也详细,这是古时候文章言语的标准。能够达到标准是好文章、好言语,才不啰嗦。可是印度人跟中国人的习性不一样,印度人喜欢不断地重复,一遍一遍地重复,我们仔细去想想有它的好处。话讲一遍、两遍,人就回头觉悟了,少!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他才回头,才真的觉悟。对现代中国人来说,佛法这个方法有效果。我们中国古老的方法虽然好,效果比不上佛法,佛法重视不断的重复。你就是已经回头了、已经觉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了,还是这样地重复,什么原因?你觉悟了,别人没有觉悟,佛法是利益众生为第一,其次才是自利,大小乘的差别,实在讲就在这一点。
1701212674
1701212675
大乘法是利益众生第一,所以把慈悲摆在前面;小乘法是以自利为第一,所以把寂静摆在前面。中国接受的是大乘法,在慈悲里修寂静,这是自他两利;寂静是禅定,慈悲落实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如果离开前面四门,慈悲就是一句空话。慈悲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意思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了。布施的心决定不能断,布施是利益众生,利益苦难的众生。
1701212676
1701212677
哪些人有苦有难?三界六道各个人都有苦、都有难,只是所受的苦难不一样而已。有些人无论在精神物质身心都受苦难,很可怜;有些人物质享受很丰足,精神上有苦难;有些人精神享受丰足,物质生活上有苦难。纵然三界里面,福报最大的,佛经上常常举例说大梵天王、摩酰首罗天王,这是三界里面福报最大的。他有没有苦难?他有。他有什么苦难?出不了轮回,这是他的苦难。出不了轮回;换句话说,就必定要接受轮回,他天福享尽了,一定要堕落。
1701212678
1701212679
无量劫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善恶夹杂,没有纯善的,也没有纯恶的,只是善多还是恶多。一切众生受报不同,每一个人都是自己造自己受。如果我们明白了,搞清楚了,我们智慧就开了,绝对不会怨天尤人。别人诱惑你造罪,你为什么接受?还是怪自己,不能怪别人。他诱惑我,为什么不诱惑他?必有前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佛教给我们要有定、要有慧,有定、有慧,你的行为就与戒相应。
1701212680
1701212681
讲到戒学是广义的,决定不是狭义的。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听到戒,就会想到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都想到这些,范围太窄小了,这是佛教初学的,教菩萨不是这个教法。你们如果去看《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前面三段,吉祥云比丘是讲佛宝,海云比丘代表法宝,妙住比丘代表僧宝,里面所讲的跟一般大乘所讲的,稍稍有一点差别。吉祥云比丘教我们,教善财就是教我们,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着重在念佛三昧,着重在定学;海云比丘这是讲的法,法着重在智慧;妙住比丘着重在戒行,所以他们三个代表的是戒定慧三学,佛法僧三宝。
1701212682
1701212683
定跟慧可以互为体用,定是体,定起作用就是慧;慧是体,慧起作用就是定,定慧是一不是二。看看妙住比丘所讲的戒学,就太广大了。他代表大乘,他讲了十八种戒,就是戒学的十八大类,头一条就是大悲心。我们在戒条里头,没有看到大悲心。第一条是大悲,「不舍大悲心戒」,所以菩萨念念要悲悯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什么是苦?六道十法界是苦,如何帮助他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得乐是什么?证得一真法界,那个叫乐,离苦得乐的标准订在这个地方。不是说你今天没得吃,我们送一点东西救济你,让你能吃饱,你就离苦得乐,这是小事,鸡毛蒜皮。
1701212684
1701212685
真正的苦乐标准是怎么样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这叫大乘佛法。大小乘的总目标也有不同,小乘的终极目标是脱离六道轮回、离苦得乐;大乘的终极目标是脱离十法界,这个不一样。所以小乘证得阿罗汉果,他就认为那是圆满了。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菩萨不行,菩萨要脱离十法界,阿罗汉在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十法界。所以阿罗汉能做到定就行了,我们在《楞严经》上看,九次第定就超越六道,六道最高的是第八定,我们讲四禅八定,这个出不了三界,到第九次第定就超越了。可是定不能超越十法界,一定要开慧,智慧开了之后,就能够超越十法界。他的果报就讲得很清楚,『能断一切分别妄见』,妄见就是妄想,分别就是我们讲的分别执著;慧开了之后,就能够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
1701212686
1701212687
要怎样帮助我们开慧?我们在现前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尽可能地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就是妄想,不把它放在心上,妄想就没有了,心里确确实实不去分别、不去执著,这个样子容易开悟。佛家常讲根性利、根性钝;根性利的就是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妄想分别执著很淡薄,这是根性利;分别执著很重,根性很钝,不容易开悟。所以祖师大德教我们「看破放下」,我们从这个地方培养我们大乘圆顿的根性。我们从这部经上看,佛教导我们十善是行门的基础,也就是戒行的基础,十善是属于戒,落实在布施,落实在持戒,落实在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慧是般若。如何落实,他得什么样的利益。布施一条说得详细,后面都是举要言之,让我们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1701212688
1701212689
到这个地方,将落实在六波罗蜜这一段,简单介绍过去了。看经典里面,排列的方法,这是大乘,不是小乘。下面第二段讲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以从这里看,世尊是先教菩萨,然后再教人天大众,末后再劝小乘。你看他排列的形式,让我们在这里有深深的体会,看到佛是怎样帮助众生,在一生当中快速圆成佛道。
1701212690
1701212691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1701212692
1701212693
下面慈、悲、喜、舍,这是说四无量心,将十善业道落实在慈悲喜舍之中。『于诸众生,不起恼害』,这一条在现前的社会非常重要。近代这个世纪,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追求财富,把圣贤的教育疏忽了;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可以说对接受圣贤教诲的意愿都丧失了,所以才招致现前社会动乱、人心没有依归、世界不太平的严重后果。如果我们还不能够省悟过来,还不知道回头,古老预言里面所讲的世界末日,可能真的要应验,这是很悲哀、很可怕的事情。
1701212694
1701212695
我们不仅仅是要挽救世界的劫运,最低限度要知道救自己、要救你的家庭。如果你要想到怎样挽救自己、怎样挽救你的家运,若不回归到古圣先贤的教诲,那是不可能的。在现在这个世间,实在讲,只有少数人觉悟、少数人回头,少数人的觉醒敌不过大众的共业。有没有效果?效果不能说没有。不但是宗教里面承认人是有来世的,我们现在看到西方有不少的刊物、书籍,也在探讨灵界的讯息。西方人这几年来对这个非常感兴趣,也希望能够突破科学的限制,探究一些超科学的存在。我们听到了,这是一个喜讯,人如果多明了还有来世,今生修善,纵然有不幸的共业,我们受了灾难,可是他有来世,来世必定比这一生生活环境要美、要善。由此可知,行善是决定有价值的。
[
上一页 ]
[ :1.7012126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