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2736e+09
1701212736
1701212737 这一段是讲行十善业道落实在四无量心喜心里面,他得的殊胜利益是见到修善的人,心里面不会产生嫉妒,不但没有嫉妒心,而且能够生随喜心,这是普贤十愿里面的「随喜功德」,这一条非常重要。傲慢、嫉妒是非常严重的烦恼,世尊将它排在贪嗔痴的后面。嫉妒是属于嗔恚、傲慢当中产生出来的现象。这个烦恼对我们修行障碍非常严重,不但是出世法你不能够成就,就是世间法往往也被这个破坏掉了。世出世法要想成就,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
1701212738
1701212739 人与人之间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是大学问,这是真理,应该要这样做的;如果不能这样做,就是错误的、就是业障,佛家讲就是造业。为什么一定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说它是个共同体,已经隔了一层,但是这个说法初学的人还能够体会,说真话他就不能体会了。真话是什么?是一体,不是讲「共同体」,它就是一体。而我们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一体,迷悟就在此地,正倒也在此地,经上常讲的「颠倒错乱」。你颠倒在哪里?就在这个地方。你能够见到这个事实、见到这个真相,这叫「见道位」。「见道」是什么地位的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见道,见到事实真相,他真的明白、搞清楚了;往后是「修道位」。我们今天所以怎么修也修得不像,什么原因?没有见道,没有见道起修当然是盲修瞎练。
1701212740
1701212741 佛在经论里常常教人要常生欢喜心,试问这欢喜心怎么生得起来?我们都希望欢欢喜喜,为什么欢喜心生不起来?这个欢喜心被蒙蔽、被障碍了,佛法里面讲所知障跟烦恼障。欢喜是性德。儒家的典籍《论语》里面头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那个「悦」就是此地的「喜」,为什么?这个「喜」不是外面刺激、娱乐的欢喜,不是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称之为「悦」;「悦」是从内心生的,「乐」是外面环境的刺激。这个地方的「喜」是喜悦,不是喜乐。喜悦从哪里来的?学而时习之。所以连《三字经》上都说:「人不学,不知义。」义是什么?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你不学怎么会?可见得学太重要了。
1701212742
1701212743 到哪里去学?一定是接受圣贤的教诲。圣贤人是真正过来人,他是学习有圆满成就的人,在佛法里面标准是明心见性,这是大圣大贤。我们是薄地凡夫,思想、见解、行为都有过失,不可能没有过失;没有过失是圣人,只要是凡夫,哪有没有过失的道理?善根深厚的人,我们一般讲聪明人、有智慧的人,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是有善根的人;承认自己有过失,这才肯学。再进一步是好学,喜欢向圣贤人学习,喜欢追随圣贤人,不离开圣贤的教诲,这是善根深厚,这是聪明人、有智慧的人。听到圣贤的教诲就想远离他,畏惧、厌倦,这是业障深重的现象。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周边有不少同学,只要自己细心留意,这些现象我们都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凡是好学的人,纵然天资钝一点,都有成就;凡是业障重的,不喜欢学的、不愿意学的,听到圣贤的教诲就厌倦的,这些人一生堕落,世出世法里面都没有成就。这些例子我们看得太多了。
1701212744
1701212745 见别人的好处,心里面嫉妒,这个烦恼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细心观察婴儿,现在的小孩聪明,六个月到一岁之间这样的小孩,两个小孩在一起,一个小孩手上拿着糖,一个小孩没有,你看那个小孩子就嫉妒、嗔恨,都表现在他的表情上、动作上。谁教他?没有人教他。所以晓得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如果要不学,不晓得这个道理,随顺习气,逐渐养成,那个麻烦大了。古德常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习气就不好改了。这种习气再随着他的福报,他要没有福报,虽然造业,还不大;如果他有大福报,麻烦事情就大了,他会害人,他会伤害社会,甚至于会伤害整个国家民族,这个罪业结果必堕三途地狱。
1701212746
1701212747 所以人怎么能不受教育?教育里面,圣贤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千万不能够疏忽。中国古代对这个是非常重视,把这个看做人生第一桩大事,反而在我们这一代疏忽掉了。虽然重视教育,重视在科技上,重视在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上,人文教育疏忽了,伦理道德教育疏忽了。所以今天虽然是科学技术发达、工商业发达,造成的结果,这是我们亲身感受的,举世人心惶恐不安。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今天早晨我看到有一份影印放在我的桌子上,《新快报》,埃波拉病毒这大概是在非洲爆发了。现在科学家对这个病毒束手无策,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有时候消失,也不知道它哪里去了,真正是来无踪去无影。我们学佛人眼睛当中看到,这是什么果报,人会遭这么大的苦难?我们看到这些现象,愈发使我们感到教育的重要。今天要挽救世间的劫难,这属于劫难之一,除了教育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教育里面最重要的是因果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伦理、道德都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
1701212748
1701212749 我们明白了,我们也希望社会大众明白,一定要断恶修善。佛常常劝导我们积功累德,《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好,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就是儒家理想当中的「止于至善」。果然心善、行善,灾难就没有了,这真正是从根本解决问题;医疗是从枝叶上,根本是从心地上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求名闻利养的念头、贪图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断掉,这些东西决不是好事情。贪嗔痴会招来许许多多你意想不到的灾害,所以佛叫它做三毒烦恼,所有一切病毒都是从这里生的。我们内心里面将贪嗔痴三毒拔除,外面的病毒就没有了。这个话学科学的人不相信,我们学佛的人深信不疑,必须把根本烦恼舍弃,欢喜心才能常常生起。
1701212750
1701212751 「学而时习之」,我们今天学十善业道,「时习」,时时刻刻把十善业落实在我们生活上就是时习,这个欢喜心就能够生得起来。心量广大,慈悲喜舍对待一切众生,不仅是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包括在其中。
1701212752
1701212753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1701212754
1701212755 我们看这一段,这是四无量心最后的一段。菩萨修行十善业道落实在舍心上,他得的殊胜功德利益是『于顺违境,无爱恚心』,我们念了这一句就应当要想到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些要领说起来容易,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就是没有修舍心。如果真正能修慈、悲、喜、舍,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性德自然就现前。慈悲喜舍是性德,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王阳明所讲的「良知良能」,不是从外面来的;但是六道凡夫从久远劫来就迷失了,我们要听清楚,是「迷失」,并不是真的失去,迷失而已,如果我们要真的觉悟了,性德立刻就恢复。舍是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放不下是因为没有看破。
1701212756
1701212757 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就教我这两句话,「看破」、「放下」。这两句话从哪里做起?实在讲,从「舍」做起。他教我从「布施」下手,布施就是舍。而这个地方,「舍」更有它精奥的义趣,就是于顺境、逆境,「违」是逆境,在顺境、逆境里面修平等心、修清净心。顺境没有贪爱,逆境没有嗔恚,要在这个地方用真实功夫,于是我们心地就得到平、净,平等清净,真心现前。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实在在太难了。我们也知道这是对的、这是好的,可是烦恼习气就是放不下;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舍。不能舍,你功夫就没有办法进步,这是什么样的功夫?跟诸位说,这是佛法入门的功夫。如果不能看破、不能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叫功夫;不能放下,你就没有办法见道,不要说是修道,道在哪里你根本见都没有看见,你还修什么?所以这个境界要真的成就了,这是「见道位」。
1701212758
1701212759 但是四无量心是天人所修的,他们修十善业、四无量心,感得天上的福报,有没有见道?没有。为什么没有见道?我执没有破,虽然对于顺逆境界能够不动心,很不错了,可是这是见道的前方便,我们一般讲的预备功夫。假如他的功夫提升一层,把自私自利舍掉了,如果能舍名闻利养、舍五欲六尘的享受,「我」的那个念头还在,就不能够见道。见思烦恼里面头一条「身见」,破了身见,实在讲,身见破了,其他的四种见也同时都破了,身见是个根本。经典上常讲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八品见惑关键在「身见」,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这是须陀洹果,小乘初果位、大乘圆教菩萨初信位,这是见道了。我们想一想,如果不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我们永远徘徊在佛门之外,要想成就难!这是说明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修行都不容易。
1701212760
1701212761 世尊看得清楚,所以告诉我们末法众生,除了修净土,仰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接引往生之外,实在没有第二条路。净宗法门的方便就是不必断烦恼,比如说我们讲的「身见」,身见我们并没有断掉,我们有念佛的功夫把它伏住。伏住是不起现行,也就是不起作用,有这样的功夫就能往生。也就是说,「我」确实没有断,但是有时候能做到暂时、短时期的忘我,这叫「伏」,这个我们认真努力一点可以做到。释迦牟尼佛不是做给我们看吗?身心世界、一切万缘他统统放下,过最简单的生活,容易伏我执。这种修学的方法,往生西方净土是很容易取得的,佛都做了榜样,都做了模范给我们看,我们要能体会,要能懂得佛的意思。佛为什么这个做法?他这种做法教我们什么?教我们舍,教我们放下。
1701212762
1701212763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一定要觉悟生命非常危脆,世间决定不能久住。所有一切境界都是过眼云烟,看看而已,哪一样东西你能够抓得住?哪一样你能够得到?什么都得不到;包括自己这个身体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因此舍就是决定应当的。你要问什么理由?没有什么理由,舍是决定正确的,佛家的术语说「法尔如是」。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哪一个不舍?我们就看这二十八层天,天为什么会有二十八层?我们看清楚了,他舍的多少;舍的少,他的位置低;舍的多,他的位置就升高。对于五欲六尘的念头,事放下了、舍掉了,但是念头没有舍掉,生天生欲界天。享受五欲六尘的念头都舍掉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念头都没有了,他生色界天。色界天还有色身,如果这个色身也舍掉了,这个意愿都没有,生无色界天。很明显的,舍得愈多,生的地位就愈高。到如来究竟果地,将等觉菩萨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舍掉了,他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那一品生相无明还在,没有舍掉,他是等觉菩萨。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所以跟你说这么多品位,品位怎么形成?就是舍的多寡而已。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懂。
1701212764
1701212765 顺境,世间人所讲的「事事如意」,善人你所欢喜的人物,这种境界容易起贪心、贪恋,烦恼里面讲的「爱别离」,就是对这个境界说的;逆境,艰难困苦的生活,恶人、自己的冤家对头,处在这个境界里面,心不自在,嗔恚心容易现前,怨声载道,怨天尤人。六道凡夫处的境界不外乎如此,我们不明因果的真相,所以顺境起贪心,逆境起嗔恚心;于是这个业愈造愈重,果报愈来愈往下坠落,想提升太难太难了。
1701212766
1701212767 所以在六道当中,我们一定要记住,往上升太难,往下坠落很容易。这样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众生在六道里头轮回,总是一世不如一世,只有遇到圣贤教诲,才有向上提升的机缘,这个机缘不多。现在世界上将近七十亿人口,几分之几在一生当中遇到圣贤教诲?过去一个世纪,遇到圣贤教诲的人多半都提升;在现前这个世纪,纵然遇到圣贤教诲,还是往下坠落。原因在哪里?敌不过烦恼,禁不起诱惑。现在这个社会诱惑的力量太大了,谚语常讲「看得破,忍不过」,圣人讲的道理不错,是很好,可是在事实里他忍不过;忍不过,他不能随顺圣贤教诲,还是随顺自己的贪嗔痴慢,还是随顺自己的自私自利,依旧是堕落。明知故犯,这有什么法子?
1701212768
1701212769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浅了还不行,要深明其理,深深明了事实真相。眼前我们能够咬紧牙根忍一忍,前途就一片光明,你纵然不能脱离六道,你能保住人身,还可以从人身往上提升,过幸福美满的日子;你要是忍不过,依旧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必定往下堕落。现在往下堕落,说实在话,堕落地狱的机会最多。不管你相不相信圣贤所说的话,不是说不相信就不会堕落了。有些人说:「宗教的事情、鬼神的事情,信它就有,不信就无。」这么简单的话,我们尽可不信;你信有,不信还是有,这个事情不管你信不信,事实存在。于是「舍」这个字就非常重要,时时刻刻要放在心上、要提醒自己,欢喜舍、尽量地舍,能够舍到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那就最好了;舍到只剩自己生活必需品,这是我们佛门里面讲的「衣单」,我还有两套换洗衣服,晚上睡觉还有个铺盖就够了,其他统统不要了。
1701212770
1701212771 这个事情,你们现在年轻人是没有办法想象到的,在我这一代中国人大概都经历过。我们做学生的时代,正好遇到中国跟日本打仗,抗战期间那八年的生活,我们是做学生,那个时候我们是小学生。好像抗战的那一年我是小学三年级,所以整个抗战期间,我过的是小学生活、初中生活。逃难!我们确确实实只有两套换洗衣服,一个小小的布被子,每天背在身上走路,全部的家财就这么多;再就是课本、几本书,我们全部的财产就这么多。八年过这种日子,过得很自在、很快乐。我每天游山玩水,我八年当中走了十个省,江南十个省走遍了,完全靠走路,所以这种生活你们没有办法想象。那时候带领我们的是比我们大的同学、老师,那个时候我们叫「流亡学生」,真的是靠救济过生活。走到哪里都有一些慈善的人帮助我们,给我们一点吃的,给我们找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地方暂时住下来。住得最长久的都不会超过一年,通常三个月到六个月就搬家,就要走路了。长途跋涉的时候,有的地方只住一天、两三天。所以「舍」,我们有过经历,有过这个经验,知道这个好处。为什么?什么负担都没有,什么心思也没有,妄想没有了。全部家当背在身上,你还有什么妄想?没有妄想了,生命跟财产结合成一体了。
1701212772
1701212773 我们在佛法里面所看到的,释迦牟尼佛是这个样子,历代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也是这个样子,过最简单的生活,万缘放下,做社会上最积极的工作,教化众生,给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榜样。慈悲喜舍,这是四无量心,到这个地方简单跟诸位介绍过了。这四个字对我们的修学非常非常重要,佛把它列在菩萨六波罗蜜之后,可见得世尊在教学用意上,对于这个科目非常重视。
1701212774
1701212775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1701212776
1701212777 照前面经文完整的句子来念:「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这样句子就完整了。世间法,出世间法我们不谈,出世间法最低限度是讲四圣法界,严格的讲是一真法界,这个层次太高了,我们只讲六道。六道里面一切人与事,最困难的是人与人的相处。如果人与人的关系搞好,能相处,六道的境界跟诸佛如来的一真法界,实在讲就没有差别了。由此可知,人与人相处,是六道里面第一桩大事情。古圣先贤的教学,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种种教化,无不以此为第一桩大事情,也就是教学里面第一个宗旨。何以四圣以上的法界,这些问题都没有?他们是真正觉悟了。我们在佛经上看到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所证得的果位是正觉,他们是真正觉悟了;真正觉悟,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没有真正觉悟,六道,包括非想非非想处天。我们接受圣贤教育所为何事?无非是学得圣贤人他怎样跟大众相处,我们学这桩事情,这在世间称之为大学问。只要将这个问题解决,其他都不成问题了。
1701212778
1701212779 佛教导我们的总纲领、总原则,就是这一句,『四摄』。「摄」是摄受的意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接近、亲近。佛在这个地方跟我们讲了四个原则,这四个原则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用这四种方法摄受一切众生。摄受里面最重要的是教化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欢喜、顺从教化,这就叫摄受。在世间范围最小的是夫妻,夫妻两个要是懂得四摄法,修行四摄法,这个夫妻真的是百年好合,我们世间人讲恩爱夫妻,从这个方法上建立。落实在一家,家庭和睦,中国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落实在这个道场,这个道场人人道业成就。四摄无论落实在哪一个团体里面,这个团体决定兴旺。如果没有四摄法,夫妻不和,家庭破碎。
1701212780
1701212781 今天我们看世间有不少企业、公司做得很成功,细细去观察,它用什么方法?凡是成功的,他们所做的是接近四摄法,如果完全用四摄法,老板毫不操心,员工一定团结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互助合作,哪有不兴旺的道理?永远的兴旺,决定没有衰退。四摄里面缺了一条,缺了两条,问题就来了。这个道理,我们要细细去研究,如何把它落实。圆满的落实,这是教育的问题,教育是教人觉悟。如果不教,佛菩萨对众生再好,为什么佛不度众生?佛这个方法这样圆满,为什么不到这个世间来度众生?佛不来,那就是佛不慈悲,大慈大悲怎么能讲得通?佛之所以不来,是现前众生不能接受;换句话说,不能接受佛的四摄法,这就与佛无缘,佛不度无缘众生。
1701212782
1701212783 佛对一切众生的布施是法布施,不是财布施。诸位一定要晓得,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的生活是托钵,他全部的财产就是三衣一钵,过最简单的物质生活,没有一丝毫多余的。所以说财布施他没有力量,他用的是法布施,教化一切众生。法布施实在讲,也离不开财布施,这个财叫「内财」,他的体力、他的精神,这属于内财,他是内财布施,而没有外财。辛辛苦苦四十九年,没有中断,天天在教学,天天为大家上课。什么人得利益?用中国话来讲,好学的人得利益。所以好学是我们这一生成败的关键,哪个人好学,哪个人就得利益。得利益多少是在他好学成分之多寡,他十分好学,他得十分利益;他三分好学,他只得三分利益。
1701212784
1701212785 好学里头最重要的,这是佛在一切经典里面说了无数次的,我们展开佛经,从头到尾看一遍,记忆很模糊,有一句话应该记得很清楚,这一句话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为什么记得很清楚?讲的遍数太多了,一部《金刚经》只有五千个字,这一句话讲了十几遍,这是不厌其烦、反复叮咛。你能不能成就,就在这八个字,你能不能接受,你能不能保持,你能不能读诵,你能不能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给别人看。把佛菩萨的生活行为做出来给人看,这叫「演」,演是演戏。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我们常常读到的「游戏人间」,他都是在世间做戏,在世间表演,让世间人看到之后觉悟,省悟过来。我们为佛弟子,我们是四众弟子,每一个人身份不相同,工作不相同,必须在现有身份、现前工作里面,做出表率、做出模范,这就叫「为人演」;你做出好样子,就有人向你请教、向你学习,你再教导他,这是「说」。换句话说,如果学了不能够做到,等于没有学,你教别人,别人也不相信,一定要做出来。所以每一部经到最后一句话,佛都是教导大家「信受奉行」,这是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四摄里的布施摄受。
[ 上一页 ]  [ :1.7012127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