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2792e+09
1701212792
1701212793 过去我在台中,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出版的一些东西,后面也印「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说了几十遍,错误,大错特错,完全违背佛菩萨慈悲度世的精神,培养自私自利、分门分派、破和合僧,阿鼻地狱的罪业。跟李老师三十多年的学习,学到最后还免不了堕阿鼻地狱,你说多冤枉!李老师没有这样教我们,我跟他十年。开经偈头一句,「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学佛的人把佛的意思错解、误解了。头一个就不是佛心,依旧是凡夫心、轮回心,轮回心学佛法还是搞轮回,出不了轮回。要把轮回心改成菩提心,菩提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菩提心里头念念是为福利法界众生,尽虚空遍法界。
1701212794
1701212795 所以我们的布施一定要用这样的心,欢喜布施,尽心尽力地布施,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佛心。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存心、起心动念。我们起心动念跟诸佛菩萨起心动念完全相同,我们这一生在菩提道上就肯定成就。如果起心动念跟佛菩萨不一样,那就有问题了,自己就要想一想,将来会修到什么地方去。千万不要以为我做善事,一生行善,后头「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还是要堕落,你的善依旧没有离开自私自利;换句话说,你虽行善,你的根不善,枝叶花果很善,根不善。你那个善不是真的是假的,你那个善是一时的,不是长久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1701212796
1701212797 因为四摄法对于世出世法都非常重要,我们多用一点时间来研究讨论有好处。四摄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要是能处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个关系要是处不好,不但是造成许多的困难,还必然会引起许多的灾害。天灾人祸是从什么地方生起来的?我们真的明了之后就晓得,四摄法能够消除一切灾难,所以这一条我们不能不重视。
1701212798
1701212799 佛在此地教导我们,能将十善业道落实在四摄法里面,就能够消除世间许多的天灾人祸。四摄头一条是「布施」,昨天跟诸位说过了,今天我们从佛教的教义里,更深入一层去体会它。佛在经典里教菩萨,布施里又有四种遍施,佛学的名词叫「四悉檀」。「四」是数字,「悉」这一个字是中国字,「檀」是檀那、是布施,四种悉布施,「悉」是普遍。换句话说,完全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这四种布施。这就讲得深入而且透彻。
1701212800
1701212801 第一,「世界悉檀」。「世界」两个字怎么讲法?「世」是讲时间,「界」是讲空间。世界是我们今天一般人所讲的宇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尽虚空遍法界。你看佛教菩萨的心量多大!你能够把心量圆满地拓开,真正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修这种布施,你得的利益是欢喜,佛家常讲的「常生欢喜心」。欢喜心从哪里生出来?一般我们在经论里常看到「法喜充满」,这个充满是充满宇宙,充满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一片祥和。法喜(欢喜心)是这样布施成就的效果,我们要学习。这个效果,在佛教化众生里面,就是普遍接引众生,佛经常讲「普度众生」。你没有这个心量,怎么能帮助众生?不但度不了众生,连自己也度不了。你没有这个心量,时时刻刻生烦恼,怎么会常生欢喜?所以我们要想想,如何将十善业落实在世界悉檀。
1701212802
1701212803 第二,「为人悉檀」。这在布施里面有特定的一个对象,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人」在此地,它引申的意思是「众生」,十法界里头。如果只为人这一法界,就还漏掉了九法界,所以我们懂得佛的意思,真的是举一,我们就知道十:念念为十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说有情众生,一定也包含到无情的众生,我们这个布施的心、布施的行为,才能达到究竟圆满,我们所得到的利益生善。念念为人不为自己,生善、纯善。为自己就生恶,就不是生善。为人才生善,为众生就生善。正如佛在本经前面给我们的开示,让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佛这样教导我们,我们要怎样修成?四摄法就成就了。
1701212804
1701212805 第三,「对治悉檀」。这四条愈来愈精细。第一条是讲你的心量,念念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拓开心量。第二条是念念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第三条就教导我们对于一切众生,要全心全力帮助他们,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
1701212806
1701212807 首先帮助众生转恶为善。怎样帮助他们?自己做出样子给他们看,不做出榜样给他们看没有用。所以,古圣先贤的教学,都是做样子给人看。从前做父母的懂得,知道这个道理,所以父母在儿女面前,言谈举止都不违背礼。为什么?这叫家庭教育,做给儿女看,让儿女从小就看到听到。这是负责任的父母,是真正爱护子女的父母,绝对不给儿女有不好的印象。从前人懂得,现在人不懂了,所以现在有一些同修常常谈到儿女不听话,他们都没有想想,儿女为什么不听话?决定不能怪儿女,儿女年岁小,不懂事,只知道模仿,大人表现怎么样,他们就学习。由此可知,儿女不听话,学生不听话,责任在哪里?父母自己本身没做好,老师本身没做好,回过头来反省,原因就找到了。儒家所谓是「父不父则子不子」,你做父母不像做父母的样子,你的儿女当然也就不像做儿女的样子。
1701212808
1701212809 《三字经》的前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四句话重要,是古圣先贤教育的总纲领、总原则。「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不要讲太深,讲最浅近的,小孩生下来都是善良的,都是好的,怎么会变?「性相近,习相远」。「习」是他所学的。婴儿睁开眼睛他就会看,那个印象深刻,你给他看些什么,最初第一个印象,几乎就跟本性一样。现在有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一个人的成就,老师的教育是帮助他完成,他的根是在家庭教育。父母尊敬师长,做出尊敬师长的样子让子女看,子女看到父母对老师这么尊重,自然对老师就有信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因此,布施里面,这两个是骨干:布施断恶修善,布施破迷开悟。实际上,对治悉檀所得的利益是破恶,为人悉檀所得的利益是生善。破恶就是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使我们的善能达到真纯。
1701212810
1701212811 第四,「第一义悉檀」。这是布施的终极目标。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是入理、契入,我们今天讲真理。「真理」这个名词很抽象,我们换句话说: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布施才真正达到圆满。佛在经上跟我们讲这些道理,我们不能不认真努力去学习,为什么?在世间一切法里,你学不到的。这是四摄第一条「布施」,与四悉檀相应,布施波罗蜜才圆满。
1701212812
1701212813 四摄第二条是「爱语」。「爱语」这个名词,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爱语不是好听的言语,不是花言巧语,可能是责备他,可能是喝斥他、骂他、教训他,是真正爱护他的言语。打他、骂他是真正爱护他,不爱他就不管他了。所以,大家不要把爱语看做一定是很好听的,那就弄错了。一天到晚跟人家接触,花言巧语骗人,不是爱语。
1701212814
1701212815 真正的爱护,爱语的摄受,都要以智慧为基础,决不是感情。智慧为基础,你才能观机。你帮助别人、劝导别人,用什么方法劝导?在什么时候劝导?劝导到什么程度他能接受?你都能明了,你才真正能够帮助他。他要是不能接受,起反抗,我们的做法就有错误。佛菩萨度众生,不急于一时,非常有耐心,这一生他不能回头,等来生,来生不能回头,等后世,这是我们要学佛菩萨的。如果机缘成熟,一定要抓住,绝不失时。所以,我们赞叹佛菩萨说法「如海潮音」,海潮就是一定的时候涨潮,一定的时候落潮,取这个意思,能把时节因缘掌握得非常好。应当说的时候不说,时候失掉了。不当说的时候说了,起反作用,达不到效果。所以,这是要用智慧去观机。
1701212816
1701212817 由此可知,与一切众生交往,摄受一切众生,大根大本就是真诚的慈悲。这里面不夹杂丝毫的恶意,是真诚纯善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这个心就是佛心,这个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我们今天对于一些人没有这种爱心,是迷失了自性。要知道,这是性德,你能够契入这个境界,你的性德自然流露,不加丝毫勉强。你说:我要学。这个东西学不来的,必须契入境界,自然就流露了,佛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我们用这种心态、用这种行为处事待人接物,哪里不受欢迎?圆满真诚地帮助别人,别人怎么会不接受?他不欢迎、不能接受,还排斥,这就是迷失自性,迷失得太深太久,佛法里面讲业障太重。业障、迷惑可以化解,化解的方法就是教学,我们用教学的方法来化解。
1701212818
1701212819 诸佛菩萨、古圣先贤,他们一生的行谊显示出无尽的慈悲,永恒的爱意,爱护一切众生,无微不至,这是我们应当要体会的,应当要学习的。
1701212820
1701212821 这一条对于世出世间法都是极重要的开示,所以我们特别详细地来介绍。四摄就是人与人、人与一切事物交往的四个原则。在人事物当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交往。如果把这一桩事情做好,这个人就是佛菩萨;人与人交往做不好,这是凡夫,所以这里面包含着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德能。这四条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前面两条已经说过,现在我们再讲第三条:利行。「行」是我们的生活行为,「利」是利益。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能够利益社会、利益群众、利益一切众生;换句话说,凡是没有利益的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菩萨决定不做。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自他是一不是二,这是事实真相。这个真相,六道众生不知道,六道众生的概念当中,自他是二不是一,这叫迷失了自性。四圣法界虽然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没有亲证;换句话说,在理论上讲没有问题,他可以接受,他能够相信,在事上他没有证得。必须要到一真法界,这桩事情才证实。
1701212822
1701212823 由此可知,六道凡夫迷得深,我们不能亲证这个境界,一定要相信佛的言语。我们学佛,第一个条件,就是对于老师(佛陀是我们的老师)要有坚定的信心,决定不能有疑惑,我们才能够得到佛陀教诲的利益。如果对老师有疑惑,我们所得到的利益就要打折扣,看你疑念的深广。你的疑很深、很大,你是完全不能得利益;你疑得比较浅、范围比较小,你能得局部的利益。只有在丝毫都没有怀疑,对于佛陀的言教百分之百地依教奉行,我们才能得到佛法圆满的利益。
1701212824
1701212825 《十善业道经》是佛法的根本法轮,是基础的教学,这一部经里面没有大小乘,没有宗门教下,也没有显密;换句话说,它是共同科目。只要你学佛,无论你修学哪一个宗派,都要从这一部经典上扎根,所以它是根本的教学,学习的基础就是十善业道。这部经经文不长,前面一半,世尊为我们详细说明修行十善的殊胜功德利益;后面这一半,开示我们十善业如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修行上。由此可知,这部经不能不熟读,不但要熟读,要背得很熟很熟。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的时候,起心动念都要想到佛对我们的教训,这样才叫修行。
1701212826
1701212827 这一部经里面所说的,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的第一条。三福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在过去讲席里面说了很多,孝亲尊师、培养慈悲心都要落实在十善业,如果没有十善业,前面三句都是空的。具足十善业道,孝亲尊师、慈心不杀就落实,前面三句都做到了。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从初发心修行证果,刹那际都不能离开;离开这一部经,就离开了佛法。由此可知这个经典的重要性。
1701212828
1701212829 十善业道落实在四摄法利行里面,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杀生,不杀生的意思引申,决定不可以伤害一个众生,即使蚊虫、蚂蚁,我们都不可以伤害,我们看它跟看人一样。它出来是觅食的,它没有死罪,我们不能因为讨厌它,随便地杀害它,不可以。蚊虫、蚂蚁都不忍心伤害它,怎么可能起心动念去伤害人?佛在经上教导我们,「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利行。由此可知,众生不欢喜的事情,我们不能做,我们要做了就令众生生烦恼,这就不是菩萨行,就不是学佛,跟学佛完全相违背。所以思想、起心动念决定与大众有利,不能想到自己的利益,凡圣差别就在这一念之间,我们讲众生跟佛差别就在一念之间。
1701212830
1701212831 诸佛菩萨起心动念是利益一切众生。诸位要知道,真正利益一切众生就是真正利益自己,如果这个事情只利益自己,不能利益众生的,你自己多想想,决定是伤害自己,这个要细心观察才能看得到,粗心大意看不到。学佛的人心细,就看这个十善业,看这十条,落在六度里头,落实在布施,落实在持戒,落实在忍辱,落实在精进,落实在四无量心里面,落实在慈心、悲心、喜心、舍心,现在讲落实在四摄法里,四摄里面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想想看,这个心多细!
1701212832
1701212833 在日常生活当中,任何一法里面都有十善业,圆满具足这十条。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连这个概念都没有,所以叫粗心大意。菩萨生活点点滴滴,无有一法不具足十善业,法法具足、念念具足、点点滴滴具足。我们能够了解这些事,对佛菩萨自自然然地恭敬心就生起来,为什么?确实不如,确实比不上。
1701212834
1701212835 不杀生,利益众生。不偷盗,绝对没有占一切众生丝毫便宜的念头,占人家便宜的心就是盗心,就是偷盗,动这个念头就错了,何况还有行为?不邪淫,心地绝对清净,没有一丝毫染着。往下是不妄语、不两舌,于是四摄法才真正落实。四摄法里面,每一条里头不具足十善业,你怎么摄受众生?昨天跟诸位讲四摄头一条布施,布施的精义,精华的义趣,就是四悉檀。「檀」是檀那、布施;「悉」是普遍,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布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做得到做不到?你能够想到就做到,佛在本经前面开章明义就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到了,我们的行自然就到了。所以在眼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四摄法就圆满了。
1701212836
1701212837 「利行」简单地说,念念都是利益众生,而利益众生里面,最殊胜的是正法久住。正法在哪里?正法在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正法在这里。我们要把佛的教诲做出来,这叫正法久住。做出来给人看,这是真实的利益、永恒的利益、无比的利益。诸佛如来示现在人间修行证果,他为什么不从事其他行业,为什么要示现做佛,用意何在?示现做佛就是示现正法久住。无量无边的利益,这是根本的利益。《华严经》末后的五十三参,像一棵大树一样,佛是这棵树的根本,五十三参是它的枝叶、花果。你看到这棵树多么茂盛、多么好看,那是枝叶花果。你就想想看,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去示现各行各业行菩萨道?他可以继承王位,以国王的身份行菩萨道,以大臣的身份行菩萨道,以现在是工商业界哪个行业都可以行菩萨道,他为什么要示现出家教学?今天我们看到的,他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知道这是根、这是本,无量无边一切真实利益的根本,这叫正法久住。所以从事于教学工作、教育工作。
1701212838
1701212839 中国古人知道,诸位看看《礼记》里面的「学记」这一篇,「学记」这一篇用现在人的讲法,是中国古老的教育哲学。这个教育哲学、教育理念,从汉武帝奠定,一直到清朝末年,两千多年都没有改变,都是依教奉行,国家赖以长治久安。在这个世间,人不分贫富贵贱、不分老少、不分行业,都接受这个教育。在佛法里面讲,皆是菩萨,学做菩萨、学做君子、学做圣贤,所以教育是利行的大根大本。根本如是,枝叶也不例外。所以无论我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今天是什么样的身份,从事什么样的行业,一定要以真诚的爱心爱下一代、教导下一代,使下一代的人智慧开了,在我们这一代经验、成就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这是利行。
1701212840
1701212841 我们从这些地方细心去思惟,细心去体会,就知道行十善道,以四摄利行摄庄严故,能令一切众生得真实利益,得广大的利益。这个利益简而言之,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繁荣兴旺,人人都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利行。
[ 上一页 ]  [ :1.7012127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