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3164e+09
1701213164 我们希望我们生活得很快乐,「轻安」是佛法修学最初证得的境界,身心安乐,永离烦恼了。我们凡夫身体粗重,什么原因?烦恼太多了,习气太重,得不到轻安。当我们自己修学功夫得力的时候,轻安的境界会现前,但是时间很短,不能保持。我相信有许多同学都有这个经验,特别是在念佛的时候、诵经的时候,偶尔会短暂地感觉得身心清凉自在。如何能永远保持?那就是功夫。有人在念佛的时候告诉我,他突然感觉他身体没有了,非常舒适,有人感觉得身体好像上半身有、下半身没有了,这都是轻安的境界。
1701213165
1701213166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时候没有妄念,就是说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可是刹那之间他妄想、分别、执著又起来了,起来了,这个境界就没有了。这虽是很短暂,给我们证明佛讲的这个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境界是真实受用,人常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头脑是清醒的,对于世间这一切众生、这一切现象它的变化,你就会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所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能力我们就叫它做「神通」。我们为什么看不清楚?我们在迷。他为什么能看得清楚?他在觉,他不迷。所以这些觉悟的人,帮助我们迷惑颠倒的人,教导我们一定要求觉悟,求觉悟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依靠别人,靠自己。不需要常常求别人指点,自己比什么都清楚,这个多好!
1701213167
1701213168 那要怎样?一定修「四念处」,四念处看破,纯粹是智慧;修「四正勤」,断恶修善;修「四如意足」,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然后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欲自在、念自在、进自在、慧自在,这个大自在确确实实是可以证得的。什么时候证得?完全在个人。精进!你真精进,你就早一天得到;你要是懈怠,你就晚一天得到。这个「晚一天」,这一天的时间很长,可能是来世,可能是后世,可能是无量劫之后。你要不精进就会堕落,一定要精进不懈。
1701213169
1701213170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忘,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1701213171
1701213172 这一段是说,如果我们将十善业道落实在五根,就能够得到下面四句的殊胜利益。『深信坚固』,我们现在修学迫切需要的;『精勤匪懈』,也是我们向往的;『常无迷忘』,这是智慧现前;『寂然调顺』,这是真实的功夫。果,断一切烦恼。五根有五种。所谓根,什么叫「根」?世尊在此地是用比喻说的,如同植物,它有根,它就能够抽芽,它就能够成长、开花、结果。佛说「信、进、念、定、慧」,这五条是无上菩提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根,我们怎么修都不能成就,这五条是有顺序的,有先后次第的。第一个就是「信」,第二个是「精进」。没有「信」,哪来的「进」?没有「进」哪里来的「念」?由此可知,《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两句话说得有道理,说得一点都不错。
1701213173
1701213174 念佛,古来祖师大德跟我们讲,净宗三个条件叫「三资粮」,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不具足,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只是跟西方净土结一个善缘,这一生决定不能往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三个条件,第一个就是「信」,第二个是「愿」,第三个是「行」。所谓「行」就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老实念佛。古人又说:老实念佛是正行,断恶修善是助行,这个话讲得也有道理。可是更重要的,莲池、蕅益大师都教导我们「正助不二」、「正助双修」,不要把助修看轻,我们才会有成就。
1701213175
1701213176 三资粮第一个既然是「信」,信什么?教下一般说「信诸谛理」、「信忍乐欲」。于一切真理,这个「谛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真理,真实的道理,你要相信。「信」下面一个叫「忍」,「忍」这个字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肯定」。我信了,但是还不能肯定,这个「信」不能算是根;你有信,这个信没有根。不但要肯定,还要爱好。你相信了,你肯定了,你不喜欢它,有什么用处?到了很喜欢了,很喜欢,要不能把它落实,还不叫做根。末后有个「欲」,欲是欲望,把它变成自己的欲望。我们今天以净土来说,我们信阿弥陀佛,我们信极乐世界,我们信了之后,我们心里肯定、爱好,确确实实变成自己的欲望:我一定想生极乐世界,一定希求亲近阿弥陀佛,这个信才叫有根。如果没有一个强烈的欲望想求生、想亲近阿弥陀佛,你这个信没有根,虽有信没有根。
1701213177
1701213178 由此可知,古人讲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们不就明白了吗?为什么往生的人少?修念佛法门的人,我们知道,他都信,但是能不能肯定?不一定。举最明显的例子来说,我们今天修净土,依《无量寿经》会集本。在中国,有一些人对会集本提出质疑,于是很多念佛人信心动摇了。那就是他有「信」,他没有「忍」,下面两个字当然更没有了。如果没有别人提出异议,也许他这个「信」慢慢能够培养成,亦能往生;这些提出异议的人,把这些人的善根破坏掉了。诸位要晓得,这些人破不了佛法,也破不了善根深厚的人,只有善根薄弱的人,被他全部破坏掉了。因为善根深厚的人他有根,他的信有根,他不会动摇,说得再有理,他也不会动摇。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里头所说的。
1701213179
1701213180 会集所节录的经文,字字句句是佛说的,不是会集这个人说的。字字句句都有来源,都有根据,都是依据五种原译本节录下来的,哪里有错?假如我们对会集本真的产生怀疑了,我们可以不用这个会集本,我们采取原译本。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度众生不是一个法门,无量法门。佛为什么说这么多法门?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性。哪个法门适合我的根性?我看了能生欢喜心,我能看得懂,这个对我就有缘,就能够契合我的根机。所以现在世间流通的《无量寿经》译本、会集、节校总共有九个本子,九个本子都好,要记住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1701213181
1701213182 会集是佛说的,即使不是佛说的,只要符合佛的法印,佛统统承认它是佛经,你看看佛的心胸多么开阔!诸位都知道,佛经有五种人说,佛只是五种里头的一种,有弟子说,有仙人说,只要说得符合佛的法印。佛的法印是什么?我们同学都知道,小乘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大乘一法印,实相。「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所讲的是宇宙人生真相,诸佛如来所说的也是宇宙人生真相,那怎么不是佛经?佛教我们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信心是我们自性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性德,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性德不能现前。佛菩萨来帮助我们,启发我们,让我们恢复性德,帮我们明心见性,于是我们才真正能够体会、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信根」是从这个地方生的。
1701213183
1701213184 凡夫之人,佛常讲,上上根人烦恼轻、智慧长,对于佛所说的,他一接触就能够深信不疑,这是上根。另外一种下下根人也有好处,他虽然没有智慧,他是真的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他遇善知识教,他深信不疑,我们一般讲「老实」。下下根人是指老实人,他不怀疑,他相信老师,相信老师有德行、有智慧,相信老师决定不欺骗众生,所以对老师的话完全相信,没有一丝毫疑惑,这种人容易成就。
1701213185
1701213186 我们读书,看到书本记载过去的修行人,如果我们留意,看看眼前周边的这些修行人,真正有成就的,修其他的法门我们接触比较少,修净土法门我们接触比较多,我们看到很多往生的瑞相稀有。再仔细打听,观察一下,这些人都是老实人,都是对于经教深信不疑,依教修行,他才会有这样殊胜的成就。佛家常说「三转法轮」,这些人的往生,这些人的成就,叫「作证转」,他给我们做了证明。
1701213187
1701213188 最近往生的,是去年八月间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老林长陈光别。他八月初七往生的,三个月之前他就预知时至,三个月前他在一张纸上写了「八月初七」,写了十几个「八月初七」。家里人看到,也不敢问他什么意思。八月初七那一天往生的,三个月之前晓得。这个往生的瑞相,我们亲眼看见的。
1701213189
1701213190 所以佛法修学能不能有成就,你成就有多大,关键在信心。你的信心愈坚定,你的成就愈大;如果你信心有问题,半信半疑,你在这个法门不会有成就。不仅是净宗如此,佛法无论哪个宗派,无论哪个法门,没有例外的,都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所以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而信心确确实实很难建立,这与过去生中所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成就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过去生中有善根福德,这一生中遇到很好的机缘,这一生当中肯定成就。你遇到真正善知识,对善知识的教诲深信不疑,依教奉行,真正从信,到肯定,到欢喜接受,到落实在自己生活行持当中,这个「信」才有根,根才能够生长;这个生长是长道心,菩提心增长了。
1701213191
1701213192 净宗所具有的,是「无上大菩提心」。这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所说的,「坚定的信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是无上大菩提心」。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扎根,从这个地方认真修学。为什么别人能信,我不能信?为什么别人不怀疑,我怀疑?多去想想。追随古来的祖师大德,近代的印光大师,明末清初的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效法。
1701213193
1701213194 五根,第一个是「信」,第二个是「进」,精进。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觉察到,「四神足」里头有精进,「五根」有精进,「五力」也有精进,「七觉支」里头也有精进,「八正道」里头也有精进。由此可知,佛教里头任何一个名相,它在哪一个不同的地方,它就有不同的解释,绝对不是一样的解释,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根」的精进跟「力」的精进当然是不相同的,如果相同,佛何必分这么多科目?「三十七道品」就分成七个科目,由此可知,它说法不一样。同样的一个道理,佛说布施说得多,持戒说得多,你也要清楚它在哪一个科目里面,解释不相同。你懂得这些原则原理,我们为别人讲解、自己修学,就会很清楚,真正能得受用。
1701213195
1701213196 五根,「进根」是精进的根,照古人的说法,它是「信诸法故,倍策精进」。这个意思不难懂,对于佛所讲的一切法,你真正能相信,「信根」确立了。但是这个「信」要有根,它有四个层次的。如果我们今天讲信佛,在家出家的佛教徒都信佛,有没有根?没有根,所以这个信绝大多数是属于「迷信」。什么叫迷信?「佛」是什么?「教」是什么?「佛教」是什么?他都没有搞清楚。他看到佛像、菩萨像,他会拜,他也很虔诚,但他什么都不知道,把佛菩萨当鬼神看待。他为什么要来拜?他来祈福,希望鬼神能够帮助他。把佛菩萨当鬼神一样看待,佛、神、鬼不分,这就是流于迷信。
1701213197
1701213198 所以,过去一些大德们提倡「正信」。什么叫正信?把佛法的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信叫正信;有理论做根据的,这就不是迷信了。正信是有别于迷信,可是那个信,正信的佛教徒他有没有根?不见得。我们所看到的一些现象,他学得很多,学得很杂,学得很乱,可见得他没有根。他如果有根,他会有受用。有根必定是一门深入,长时间的熏修,这叫有根,这个道理要懂。所以这个「信」要有根,他讲了四个层次,是非常有道理。
1701213199
1701213200 第一个要「信」,第二个要「忍」。「忍」这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讲,「肯定」,决定没有怀疑。忍是没有怀疑。有些人信,他有没有疑惑?他有;疑没有断,止在信,没有到忍。到「忍」,这个疑断掉了。疑虽然没有了,肯定了,而你喜不喜欢?世出世间法太多了,你在一切法里面,你到底喜欢哪个法门?有人喜欢名闻利养,有人喜欢五欲六尘,有人喜欢财富。你对于佛法喜不喜欢?你喜欢的程度又如何?今天法师在这里讲经,你说你喜欢佛法。那一边有个人告诉你,你今天到那边去可以赚一百万美金,赶紧到那边去了。你这个欢喜是在财富上,不是在佛法上。过去李炳老常跟我们讲:那一边说「你去一下,可以赚一百万美金」,他也不去,「我要闻法」,这才叫真的乐!可见得难,「信」要有根不容易!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你这个「信」才有根。「欲」是什么?「欲」是在法里头得到乐,我们常讲「法喜充满」。
1701213201
1701213202 我们自己想想,我们的「信」有没有根?「信」没有根,「精进」就没有了,怎么可能会精进?必须信要有根了,他对佛法自然就会精进,所以「精进」也有根。五种根具足,菩提道上就会往前面精进,不会退转。诸位同学要晓得,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跟我们讲的,还是从「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修,那是什么?前面三科你具足了;你要晓得前面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有这个基础才有「根」。我们前面没有这个基础,没有这三科基础,你说有根,这根从哪来?前面三科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四念处」是看破,「四正勤」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四如意足」是放下,这样念佛才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1701213203
1701213204 诸位要晓得,三十七道品不完全局限于小乘,它是佛门里面的共同科目,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它完全是通的。天台大师讲「三十七道品」,他老人家讲的就是依藏、通、别、圆。藏教的三十七道品是小乘,通教是大乘,别教三十七道品,圆教三十七道品;在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是圆教的三十七道品。由此可知,它的境界不可限量。我们学佛如果不扎根怎么行?根要怎么扎?决定不要忘了「十善业道」。这三十七个科目里头,每一个科目里面都包括了圆满的十善业道;而且一个科目里头,每一个科目都圆满包括其他的三十六个科目。少一个科目,你的修行就不圆满,就有欠缺,这是大经上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修学才有下手之处。
1701213205
1701213206 你能有这样的信解,有这样的认知,你自然会奋发努力精进,不需要人督促。为什么?有大利益,有大受用。总得要晓得这个道理。「精进」,你比平常人加倍的精进,为什么?心心希求着大圆满、大自在、大解脱,人自然精进。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自自然然会舍得干干净净。为什么?深深地通达明了,这些东西是我们的障碍,障碍了菩提大道,障碍了我们明心见性,障碍了大开圆解,你只要有丝毫的执著,那就是麻烦。
1701213207
1701213208 「精进」做些什么?还是前面所说的,看破、放下、断恶修善,要在这些地方真正下功夫。「四念处观」,那是智慧,确确实实明了无常苦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无常苦空,这是世间;不但六道如此,十法界也不例外。因此,对于六道十法界没有一丝毫贪恋,在这里面,就像诸佛菩萨示现的一样,随缘度日。顺境很好,逆境也好;顺境放下贪爱,逆境放下嗔恚。他能放得下,为什么能放得下?事实真相明白了,他看破了,所以他能放得下。
1701213209
1701213210 在日常生活当中断恶修善。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清楚,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恶。为什么?增长我执。换句话说,增长贪嗔痴慢,这决定是恶,凡是利益众生的是善,这是善恶的标准。修道人绝不求自利,念念利益众生。我们修行为众生,怎么修行为众生?为众生做个修行的榜样。我们成佛道为众生,何以成佛道为众生?成佛道之后能广度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修行证果不是为自己,修行证果为自己,出不了六道轮回。什么原因?六道轮回是「我」这个念头变现出来的,《金刚经》上讲的「我见」。「我见」不破,怎么能超越轮回?我们无始劫来,这个「我见、我相」严重地执著,想放下都放不下,起心动念还是有个「我」,这个事情麻烦了。「我执」不破,出不了轮回,证不了圣果。这个「圣果」是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没有办法证得。我们要想真正成就,不在这里下功夫怎么行!
1701213211
1701213212 功夫应该怎么下?往年李老师教给我们,「换心」。心怎么个换法?实在讲,他讲的换心就是「改变念头」。过去起心动念总是「我」,「我」总是第一。现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是「人」,不是「我」,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这叫「换心」,就是换一个念头,从这儿下手。起心动念决定不为自己想,起心动念一定是为一切众生去着想,这个才行。如果我们不肯这样做,这一生要想脱离轮回,难了,要想教化众生,那就更难了。
1701213213
[ 上一页 ]  [ :1.7012131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