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8061e+09
1701218061
1701218062 大乘佛法里面叫修行,修行叫修观,修观不仅仅是宗门,教下也修观,止观。所以修观是我们佛法修行,也是一个总纲领,在佛门里术语叫“大陀罗尼门”,是个总纲领。不会修观的,才叫你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带业往生,修观就不带业。你念念是清净平等觉,这就是佛家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与什么相应?清净平等觉。清净,不执著,没有执著;平等,没有分别;不分别就平等,不执著就清净,没有妄想就觉。清净、平等、觉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了,你能与这个相应,那当然成佛了,佛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我们自己的自性。所以一个念头起来就坏了,那个速度之快,比光、比电不知道要快上多少倍,快速堕落,快速地在变化。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真正懂得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生佛不隔毫端,就在一念之间』。我们的看法,我们六根跟六尘境界的接触是错误的接触,诸佛菩萨的接触是正确的接触;他是大觉的接触,我们是迷邪的接触。这桩事情佛跟我们说清楚、说明白,转变在自己。佛菩萨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转变,转变在自己,修行在个人,佛菩萨再慈悲,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转变。我们自己懂得转变、肯转变,佛菩萨看到欢喜,我们不懂转变、不肯转变,佛菩萨也无可奈何。这是说毗婆尸佛胜观的意思。
1701218063
1701218064 注解里面末后他引用《大庄严论》一首偈,这个偈子四句我们要记住。『无病第一利』,利是利益,什么叫真实的利益?没有病。『知足第一富』,世间人追求富贵,什么是富?知足是富。过去佛弟子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第一富,知足。『善友第一亲』,诸佛菩萨是我们的善友。『涅槃第一乐』,涅槃跟前面讲过,涅槃的意思玄奘大师翻得好,“圆寂”,功德圆满,清净寂灭,这是第一乐。他末后这两句话,『此乃受即不受,无受即受』。这两句话的味道很长、意义很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果然能回头、能觉悟、能认真地学习,说这个『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他当然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他这个“胜妙乐”,就是末后这个偈子所讲,决不是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决不是世间名闻利养之乐,你要把这个看做乐,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乐佛法里面讲乐是坏苦,不是真乐。胜妙乐是真乐,末后这首偈子实际上就是解释『受胜妙乐』,他说『受即不受,无受即受』,这才是真正的胜妙乐,与前面因行里头胜观相应,胜观才得胜妙乐。我们看下面第七尊:
1701218065
1701218066 【又于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
1701218067
1701218068 『宝胜如来』,“宝”是珍宝,我们世间世人重视所谓七宝,这是佛经里面常说的。古人重视希望拥有,现在人也重视,也希望能够获得,有了宝物代表你的财富,可以使你物质生活富裕而没有缺乏。佛法里面也有宝,宝此地注解里面所说的四宝:常、乐、我、净,这是出世间的四宝,也是大家都希望得到的,比配物质上来说。而实际上讲应当说三宝,佛、法、僧三宝,三宝里面才有常乐我净,离开三宝常乐我净到哪里去求?求不到。三宝大家知道佛、法、僧,三宝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皈依三宝,他是不是真的皈依?没有皈依。做那一个仪式,那个仪式是空的、是假的,是形式没有实质。为什么?他不明三宝、不解三宝,所以他也不得三宝。受过戒的人都晓得戒有戒体,他戒体得不到,三皈也是戒,同样一个道理,他得不到戒体。戒体是什么?是自性。
1701218069
1701218070 三宝,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佛宝是自性觉,法宝是自性正,僧宝是自性净,我们受持三皈的时候,有没有得到自性的觉、正、净,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时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经上讲皈依是讲这个,不是讲形式。皈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过去迷、邪、染回头。依什么?依自性觉、正、净,这是真皈依,这一念回归了,这是真佛弟子。如果没有舍迷邪染,不依觉正净,那这个皈依是冒名的,说得好听一点,天台家所讲的六即里头『名字皈依』。名字皈依是什么?有名无实,一点作用都不起,有名无实。真正得用处的时候,你最低限度要『观行皈依』,如果我们修行不能契入观行位,只在名字位上,那就落空了。名字位上说老实话,很容易造罪业,很容易堕三途;入观行,大致上观行功夫得力,可以得到人天福报,不会堕落三途。如果入“相似位”,那你有成就,你在菩萨道上就修行证果了。相似位是什么果位?要以《华严经》的果位来说,相似即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你转凡成圣了。“分证”的三皈,那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议,是你要真皈真依,佛在经上讲你真正皈依,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这当然的事。他为什么保护你?尊敬你、佩服你、仰慕你,不是哪个人派他来保护,自动,自动来保护你。这才叫三宝。
1701218071
1701218072 自性觉、正、净才是三宝,这是佛家修行证果的总原则、总纲领。一入佛门第一堂课,就把修行证果的总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皈,让你这一生生生世世,向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迈进,你就能成菩萨、成佛。佛法的教学实实在在是美满到极处,真实的圆满,一开端就把这条路指清楚、指明白。可是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皈依是皈依某一个法师,这完了。“皈依某个法师”这个流弊由来已久,我们从蕅益大师的著作里面看到;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在当时就指出皈依的误会错误。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距离我们五百年,五百年前就是“皈依某个法师”,不是皈依三宝;这是我的师父,那个不是我的师父,破和合僧。僧团是和合一家人,他这些皈依弟子在里头有分别、有执著,这是我的师父,这是我师父道场我要拥护,那个不是的我要排斥,就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大家知道,造无间地狱的罪业,换句话说,你不皈依还不造这个罪业,皈依之后造这个罪业,最后归到哪里去?归到阿鼻地狱去。这糟糕不糟糕?大错特错。
1701218073
1701218074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一念迷情,一念自私,铸成大错。这种错误的面逐渐逐渐扩大,使一般人对于皈依真正的意思迷失掉,不但影响的面扩大,影响的时间久了,代代相传,我们都以为这是正确的,谁能发现这是错误的?我们要是不读《六祖坛经》,要是不读蕅益大师这些著作,我们怎么会知道?《坛经》里面给我们启示,六祖传授皈依,他居然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个解释,他说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早年读这个经的时候,这个给我很大的启示。他为什么这么说法?他是唐朝时候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想必在那个时代,大家对于三宝就已经迷了。迷在佛法僧里面,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所以他才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这个说法。他之所以这样说法,对那个时代的人,必定是那个时代人已经对于佛法僧真正的意义迷失了,所以惠能大师传授三皈,他有他另外一种讲法,唤醒大家回头,这很有道理。
1701218075
1701218076 佛家要修行证果,头一个要把我舍掉、把私舍掉,你执著有个我,一切都为我,执著有个私的念头,这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不是佛法。佛法,佛是觉的意思,佛法是觉悟之法,你有一念私情夹在里面,你是迷法,是迷惑颠倒之法,不是佛法。我们今天将迷染法看做佛法,你在佛法修学会有什么成就?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觉正净是宝,是宝中最殊胜者,三宝都是属于自性,不在外面也不在别人。释迦牟尼佛没有教我们皈依他,早年是教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说是皈依他,大家都懂得自性觉正净是三宝,叫自性三宝。但是对于形相上的三宝要懂得尊重,为什么?没有形相的三宝,你怎么会知道自性三宝,必须要用形相的三宝常常启发你、诱导你,让你时时回归自性三宝,所以形相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见到佛像、听到佛名,立刻就回归自性觉;看到经书、看到法物,就能回归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形象,就知道回皈自性净,所以形相的功德是无量无边。形相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如果没有这个形相很容易忘掉,又迷惑、又颠倒、又造业,继续还要受苦报,这才是真正的三宝,真实三宝。『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闻名就皈依,闻名就回头,毕竟不堕恶道,他的生活、他的行为能与自性觉正净三宝相应,他怎么会堕恶道?纵然造作恶道的因,恶道的缘断了,所以不堕恶道。『常在天上,受胜妙乐』,这一句跟前面『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一个意思。再看第八尊:
1701218077
1701218078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宝相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
1701218079
1701218080 前面一尊『宝胜』,这一尊『宝相』,宝胜的意思广,宝相完全是从形相上来说的。但是说到相,我们就要想到性。为什么?相是性变现的,性是能现能变,相是所现所变。我们就最浅显的地方来看,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闻佛之名我们就体会到宝相。佛的宝相怎么来的?修因所得的果报。人人都希望相好,都希望相貌庄严美好,要知道这是果报,容貌是果报,体质也是果报,你的身体健康长寿是果报,容貌好丑也是果报。修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属于果,修的是什么因?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引用的这些经典可以去参考,你在这个经典原文去找,查《大藏经》太麻烦,《金刚经讲义》很普遍。
1701218081
1701218082 譬如佛的广长舌相是好相,什么因修成的?生生世世不妄语。所以你要真正修善因,你才得善果,得善的宝相,如果不是修善因,你的相貌就不能够圆满。世间人也有一些好相,福相,你仔细去观察,他是福相,他不是宝相,宝相里面有真,有善、有美,福相里面有美,它没有真,没有善。所以与这些人接触,我们现在人讲磁场,你跟他接触的时候,那个磁场不会感到很舒适,不会感到很欢喜,这就是他只有美,他没有真,没有善。如果我们接触一个修行人,他没有地位,他也没有财物财富,他是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人,他长得也不美;可是他有真心,他善良,我们跟他接触的时候,那磁场不一样,感觉得很舒适。那个相叫宝相,诸位细细去体会,逐渐逐渐你就明了了。『宝相如来』,我们读到这个名号,立刻就要懂得修因证果,正是表种善因得善果,表这个意思;你听到这个名号,你就能够断恶修善。恶就是烦恼习气,你能断见思烦恼,能断十恶,能修十善,这是你修行证果的基础。
1701218083
1701218084 经文末后说,『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注解里头有一段话我们念一念,他说『今约藏教以对圆位』,藏教是小乘,圆教是圆满的大乘,把他们断证位次做一个比较。『则初信至七信』,这是圆教,圆教初信菩萨到七信菩萨;『三界见思任运断尽,与藏教第四果阿罗汉齐』。由此可知,此地讲『得阿罗汉果』,不是真的小乘阿罗汉,是什么?是大乘初信到七信位的菩萨,这个意思在此地。因为《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大乘经,不是小乘经,怎么会证小乘果位?是用小乘果位来比喻他断烦恼层次,见思烦恼断了,这才能得宝相庄严。所以我们看人,人的心清净他有一个清净相,人很慈悲他有一个慈悲相。这个人很凶恶,他有个凶恶的相。你细心观察,所谓是“诚于中而显于外”,相貌就是你自己心理情绪的一个表现,从你的相状能够知道你一个人的心,你的心理、你的思想,知道你的情绪。所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就修因证果了。下面经文这第九尊:
1701218085
1701218086 【又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袈裟幢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1701218087
1701218088 这是『袈裟幢如来』,什么叫“袈裟”?注解里面说,『此约庄严标相,以彰佛德洪名』,下面引『《心地观经》云:‘袈裟,即是如来宝幢之相’』。先要懂得袈裟的意思,袈裟是梵语,它的意思是杂。颜色杂色叫袈裟色,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是个混杂的,凡是混杂都叫袈裟。所以托钵,托钵这一钵饭叫袈裟饭,为什么?许多人家供养的,饭菜合在一起。我们这个衣,衣为什么称袈裟?各种颜色混合在一块染的,所以它不是正色。正色是五色,红黄蓝白黑这正色,黑色也是正色。佛弟子不着正色,这衣叫染色衣,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染成这个颜色,这叫袈裟,袈裟是从颜色上来说的。
1701218089
1701218090 在过去,也是在佛的衣质料上说,它也是混杂的。因为古时候托钵这一钵饭容易,大家供养容易。古时候资源缺乏,布都是手工制的,所以得一件衣相当不容易。衣从哪里来?衣从这些在家人,他们穿着这些破旧的衣服,不要了,丢掉了,出家人把它捡来。可是诸位要晓得,印度人的衣是一块布裹在身上,他穿旧、穿破丢弃了,出家人把它捡起来,里面还有可以用的,破的那些地方把它剪裁掉,这样多剪几件,把它拼拼凑凑就拼成一条衣,所以这个也是袈裟。拼成之后,当然布的料不一样,颜色不一样,所以缝制起来之后再染色,这叫袈裟。由此可知,袈裟真正的意义是随缘而不着相,衣食住行都随缘,决定没有挑剔。佛在世间,在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无心,无心就是无有分别心、无有执著心,随大家的供养什么都好,总是以清净心、平等心来看待,这就对了。
1701218091
1701218092 『幢』是高显之意,这是表法。佛家的生活态度,这样明显告诉世间一切众生,这就是自行化他,教大家在生活上不要过分的执著,不要过分的贪图享受,你一切都能随缘,你的心多清净多自在,这里头真正快乐。一切要过分讲求,你苦就来了,你过的日子是苦日子,再富贵也是过苦日子。所以知足的人,他一切不讲求,一切都随缘,再贫穷他快乐,他过的是乐日子。由此可知,苦乐也在一念之间,一切随缘,哪有不自在?哪有不快乐?所以这一件袈裟用意就很深。但是现在纵然搭着袈裟满街去走,人家不知道、不懂这个意思。古时候的人懂,一看到袈裟他觉悟,把世间一切贪染之心他就能够伏住,就降下来了。现在人不知道、不懂,这是佛法弘扬的太少了,世间人对佛法产生很大的误会。这一桩事情,也正是我们这一个时代佛弟子应当要努力尽心尽力宣扬佛法,让社会大众对于佛的教育、佛的教化有正确的理解,重新肯定,这是我们的本分工作。我们把它做好,我们这一生就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了。所以这个功德,说是『闻是佛名,超一百劫生死之罪』,这里头含着自行化他,无量功德。末后这一尊:
1701218093
1701218094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
1701218095
1701218096 『山王』就是指须弥山,在一个世界、一个地区,须弥山是叫妙高山,须弥是梵语,这一个地区最高的这一座山,就称为须弥山,这个地区的须弥山。在这个世界,这一个世界里面最高的山,是这一个世界的须弥山。所以须弥并没有说是固定指哪一座山,不是的,看它的范围。如果讲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须弥山就高了,是这一个娑婆世界里面最高的一个山。通常讲我们地球叫阎浮提洲,阎浮提,我们这个地球上最高的这座山,那是阎浮提洲的须弥山。这是讲山王,山王就是指最高的这座山。『大通』都是形容山王,这个山王高大,通也比喻,大跟通如果从表法的意思上来说,注解里面:『大通是般若因,山王是报身果,四智究竟庄严』,这从表法上说的。
1701218097
1701218098 须弥山,佛在经上讲四宝合成,用四宝来比四智,四智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智合成的那就是般若,这个意思非常明显地显示出,转八识成四智,四智是须弥山,四智这是大、这是通,这是无障碍,成就的是四智菩提,四智菩提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山王这是果报,比喻佛的报身,我们明了佛三身即是一身,一身即是三身,《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法身、报身、应化身是一,一而三,三而一,这个意思很深很广。由此可知,这一尊佛的德号是讲修因证果,修四智之因,一定证报身之果。因为报身佛是智慧成就的,法身是自性本具的,报身是智慧修成的,所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那就『遇恒河沙数诸佛,广为说法』,与这个意思就相应了。
1701218099
1701218100 请看经文:
1701218101
1701218102 【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
1701218103
1701218104 地藏菩萨在这个地方,给我们介绍了十尊佛之后,又说出这个地方的九尊。末后告诉我们,像他所说的这些佛,数量是无量无边,不可称说。这是教给我们,要称念诸佛的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通常我们偏赞阿弥陀佛,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其实每一尊佛的德号,都是不可思议,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这才真正突出佛法里面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称念任何一尊佛的名号,都有同样的成就。世尊在这么多名号当中,特别跟我们介绍阿弥陀佛,原因又何在?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理上虽然是平等的,可是事上有差别,差别都在缘分。正是如善导大师所说,『总在遇缘不同』,所以我们成就就不一样。而阿弥陀佛与我们特别有缘分,在菩萨里面是观世音菩萨,佛里面是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的缘非常非常之深,有缘而且缘深,感应就很快,非常快速也非常之深,这是世尊特别为我们介绍的原因之所在。
1701218105
1701218106 这九尊佛号,青莲法师在此地有个注解,诸位都可以参考。略说『净月佛』,“净”是清净,“月”是月光。夜晚清净的月光,没有人不喜爱的,特别是我们现在也接近中秋,中秋的月光格外显得清净,所谓秋高气爽。比喻佛的法身光明遍照,《华严经》上跟我们说法身佛的名号叫毗卢遮那,这是梵语,毗卢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处』,法身确实是遍一切处。由此可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法身,这是经论里面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如果你要能够体会到共同一法身,然后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确实是一个自己,是一个整体,这个境界大乘法中叫圆满大觉,他确确实实明了,体会得虚空法界是自己,天地万物也是自己,是自己的相分,法身、法界是自己的本体。光明遍照就是智慧的遍照,识心的广遍,作用的广遍,入这个境界之后在虚空法界,法界里面有过去、有未来,无处不现身,随类现身,这个道理就在此地。他这里注解也很好,注的是『从真垂应』,真是法身,应就是报身跟应化身;真身没有形相,它不是物质的,应化身有形相,报身也算是应身。我们把它范围说得宽广一点,从体起用,报身自受用,也与地上菩萨共同受用。应化身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的众生,是为他受用,所以应化身完全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是报身。可是法身、报身、应化身是一而三,三而一;他末后一句说得很好,『此明三身一体』,净月就比喻三身一体。
1701218107
1701218108 第二尊『山王佛』,“山王”是形容佛报身如大山一样,王是最大的,山里面最大的我们常称之须弥山王。通常是讲佛的报身,我们在赞佛偈里面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你们想这个境界,『白毫宛转五须弥』,你去想这个身多大。白毫是眉毛当中两根毫毛旋转在一起,有多大?五座须弥山那么大。你说他这个人的身相多大?我们地球容纳不下,所以地球要在佛的法相庄严之中,恐怕只是一根毫毛而已,佛能现这个大身,称之为山王佛。这是对佛的赞叹,也显得佛神通能力的殊胜,能现这么大的身。
1701218109
1701218110 第三尊『智胜佛』,“智”是一切种智。佛法里面跟我们讲智讲三种,『一切智』;他注解里面讲,这引用《大品般若》,『萨婆若』就是一切智,一切智是二乘人的智慧,声闻、缘觉所证得的。一切智是什么?知空,万法皆空。小乘人懂得这个道理,他明了,于是他就住在偏真涅槃,他住空,这是一切法之理,它不是事,它是理,理是空的。诸位一定要明了,这个空不是性空,他是明了万事万法之理是空的。一切法是因缘所生,了不可得,所以二乘人心地很清净,就是他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理上的真相。『道种智』是菩萨智,道是说的理论,种是种种,是讲事相,可见得菩萨比二乘进步太多。二乘人理事不能圆融,也就是我们在《华严经》上讲,他理事有碍,理事有碍当然事事就更有碍,他在这个境界里头,所以二乘人所得的理无碍,但是理跟事合起来就有碍了。菩萨的智慧就高,理事能够圆融,做到理事无碍;在四无碍法界里面,他得到三个,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这是道种智,种是种种。『一切种智』,这是事无碍全部圆满都证得的,不但是理事无碍,事事都无碍,所以这叫一切种智。一切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智,种智就是菩萨所证的道种智,一切智跟道种智不二,能够融合在一起就叫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这个智就殊胜,超过二乘、超过菩萨。所以称智胜佛。
[ 上一页 ]  [ :1.70121806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