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813e+09
1701218130 后面第八尊『满月佛』、『月面佛』,月面跟满月意思相同,他注解里头也说这两尊佛大意相同。“满月”,我们中国人农历讲十五的月亮,在天文里面讲是望,朔望,望的月是满月。佛经里面我们也常常看到,赞佛的偈颂里面说:『佛面清净如满月。』有人来问我:法师,佛的面圆圆的有什么好看?这没有能够体会到佛说这一句话的真正的意思。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非常重要。满月是比喻什么?比喻没有欠缺,你看到佛的相好,你找不出一丝毫的缺点,这不是佛的面孔是圆圆的,那你是完全想错了。这个解释叫望文生义,『三世佛都喊冤枉』!佛不是这个意思。满是比喻圆满,而没有欠缺的意思,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望文生义往往就错解,错解了他连佛都不学了,因为学佛将来成佛,变成这个样子多难看,他不学佛了。所以必须要了解他真正的意思,这就是圆满而没有欠缺。佛为什么会圆满?为什么会没有欠缺?
1701218131
1701218132 佛证得了圆满的自性,所以展现出来的是大圆满,本经一开端就给我们讲大圆满,这是我们必须要把它记住的。这个经文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出来看一看,『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这一句是总说。然后后面给我们讲了十种,十表法的意思,跟《华严经》上讲『十』是一个意思。“圆满、慈悲、智慧、般若、三昧、吉祥、福德、功德、皈依、赞叹”,这是把无尽的法门,也是包括我们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美好,没有一样有欠缺,才叫大圆满。我们现在笼统里讲,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我们每天跟外面的接触,接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圆圆满满的在真善美慧之中,这才称得大圆满。就像经上给我们讲的这十种圆满,这十类,十类在我们生活里头点点滴滴,任何一滴都具足圆满,那才叫做满月,才叫做没有缺陷。佛做到了,菩萨虽然也做,没有佛那么究竟;换句话说,菩萨做到圆满还不能称大圆满,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我们对佛菩萨的生活,可以说是很羡慕,非常向往。能不能做得到?能。从哪里做起?从心地上做起。换句话说,你能将这十种圆满落实到你的心地就行了。
1701218133
1701218134 我们净宗修学也提出十条,就我们现在生活环境当中,我们提出“存心”,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用什么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要用这个心。如果我们起心动念与这五条相违背,赶紧把它修正过来——修心,这叫从根本修,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在生活当中跟广大群众接触,也就是在事上修、在相上修。我们把握住『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把握住这四个原则,以“念佛”做究竟的皈依,光明云里头大皈依,我们大皈依是念佛。这样才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将我们凡夫的生活能够提升到诸佛菩萨的生活。所谓凡夫的生活提升到诸佛菩萨的生活,并不是说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一点诸位必须要明了,绝对不是说我们发财、升官,你要这样想你就错了。贫贱依旧过的是贫贱生活,富贵还是过富贵生活,这样到底是什么地方改变?心理上改变,观念上改变,这一个改变之后,跟一般人的想法看法完全不一样,你真正懂得富贵不二、贫贱不二,乃至于生佛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不二,你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是什么境界?《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诸佛如来的生活。
1701218135
1701218136 所以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并不是每一个菩萨示现都是大富大贵,不是。有很多佛菩萨示现乞丐,示现小工,他们是入不二法门,他们自在得不得了。在佛教史传里面的记载,诸位一般都知道寒山、拾得,文殊、普贤菩萨化身来的。他们过的是什么生活?是什么个样子?根据书上记载,邋遢不堪,疯疯癫癫,什么样肮脏东西他都吃,毫不讲究卫生,我们一般人看那是乞丐,他们过佛菩萨生活,他们过一真法界的生活。在民国初年,也许诸位同修知道有一位金山活佛,他的名号叫妙善,跟现在普陀山的老和尚名字完全相同,妙善法师,人家尊称他为金山活佛,住镇江金山寺。也是疯疯癫癫,一年到头就穿一件破大褂,一生当中从来没有洗过澡,一生不洗澡,穿一件大褂。很奇怪,他夏天也不热,冬天也不冷,他就一件衣服,什么都没有,他过得自在。传记里面记载,我看的一本《金山活佛传》,是过去在台湾有一位老法师乐观,乐观老法师写的。在台湾有两本书讲他这些故事,一个是煮云法师写的,一个是乐观法师写的。煮云法师写的不太可靠,因为煮云法师跟他没见过面,听说的,煮云法师很难得,到处打听,请人家讲他的故事,他就记录下来,写成这一本书。而乐观法师跟妙善法师曾经在一起住过,他们很熟,所以乐观法师写的比较可靠。
1701218137
1701218138 他说这个人是个很特别的人,在我们现在讲有特异功能。他吃东西很奇怪,肮脏的东西他都吃,人家丢掉当垃圾的时候他拿来吃,他也不生病。供养他的钞票他都把它吃掉,全都给吃掉了,我们晓得钞票是最肮脏的,多少人手摸过的,他全都吃掉。他一生不洗澡,也不换衣服,可是他身上有香气。曾经有一次信徒们逼着他洗一次澡,很难得!好,你逼我,强迫就洗,洗澡的水可以治病,什么样奇奇怪怪病治不好的,喝他那个洗澡水病就好了,很有一点像《济公传》里面说的济公一样。他们过的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他不是过的凡夫生活,心地清净、平等、慈悲。我们实在讲三天不洗澡浑身难过,他一辈子不洗澡这么自在,我们一个星期不洗澡身上发臭,人家都不敢接近。他身上有香气,所以他的体质跟我们体质不一样,你问为什么不一样?那个心不一样,体质是贴近我们最接近的一个物质、一个现相,相随心转。
1701218139
1701218140 所以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了解这些事实,修心重要,心好就相好,心好身体就好,好心为众生就好,为社会就好,为自己就不好。这是佛苦口婆心、千言万语教导我们,我们要细心要能够体会,要能够依教奉行,修行没有别的,就是修一个好心,修一个真诚。《无量寿经上》把修行的纲目写在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依照这个纲目去修就好,清净平等觉就是佛心。我们在清净、平等、觉的前面加个真诚,后面加个慈悲,有好处,怕有一些迷惑人自己以为心很清净、很平等、很觉了,没有慈悲心还是自私自利,还为自己。清净平等觉没有,你自以为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清净平等觉,一定是一片慈悲,我们现在讲“爱心”,对于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有圆满的爱心,这个爱心就是慈悲。“博爱”两个字也是出在《无量寿经》上的,博爱是平等的爱、清净的爱,我们能够以爱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你才能够得到圆满。末后总结,『有如是等不可说佛』,像前面所说的这些诸佛如来,无量无边说之不尽。请看下面经文:
1701218141
1701218142 【世尊,】
1701218143
1701218144 这是地藏菩萨叫释迦牟尼佛,称『世尊』。
1701218145
1701218146 【现在未来,】
1701218147
1701218148 『现在』是当时在法会的这个时候,『未来』包括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末法在他们讲是未来。经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包括我们在内,这八个字里面就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都在其中。
1701218149
1701218150 【若天若人,若男若女,】
1701218151
1701218152 这两句是总括六道一切众生,
1701218153
1701218154 【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1701218155
1701218156 这是缘分,如果有机缘遇到佛法,你这一生当中能念一句名号,功德就不可思议。正如世尊在《法华经》上所讲:『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那是一生当中只念一句,只念了一声南无佛,多生多劫之后,这一句佛号起作用,能够遇佛修行证果。这是一句佛号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里头,叫金刚种子,永远不坏,什么时候遇缘起现行,个人的因缘不一样。虽然说因缘不一样,这里面还是有个原理,这个原理是好善好德,这是我们佛门讲有善根,有善根的人容易遇到这个机会。善与善感应,恶与恶交感,你会遇到善缘遇到这个机会,何况佛家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有善根,佛菩萨常常在观察你,常常在关怀你,你的善根成熟,佛菩萨就来帮助你,就是这么个道理。
1701218157
1701218158 你念多佛名,那你的善根就更深厚,你将来遇得度的机会就更多了。这样说起来,我们是不是要念很多佛名?天天去拜万佛忏?在台湾,其他地方我还不太熟悉,每逢农历过年每一个道场、寺庙道场都是拜万佛忏。有没有好处?当然有好处,好处正如此地所说。这里面我们必须要懂得,世尊特别劝勉我们,善根成熟的人专念阿弥陀佛。拜万佛忏谁拜的?刚刚接触佛法初学的,对于佛法还一无所知,若有若无,信根漂浮不定,没有根,这样的人让他多念几声佛号,有好处。已经有信仰,已经明了,就不必要去惹这个麻烦了,你就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名号叫诸佛名号,《无量寿经》上、《弥陀经》上,不常常讲『诸佛名号』,诸佛名号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名号,你就统统都念到了,他是一切诸佛的总名号,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所以我们读到这个地方,不要想到我现在念阿弥陀佛不行,才念一尊佛,我现在赶紧要念万佛去,那你把你自己的功夫就破坏掉了。
1701218159
1701218160 所以地藏菩萨在此地苦口婆心,是对度罪业极重的众生,平常对于佛法根本就不能接受的,毫无信仰的,对他们来讲的;我们纵观全经,地藏菩萨度他们的目的都是生人天,不是度他们成佛。为什么?他们距离成佛还有一大段的距离,能够从三恶道到人天来受报,已经是很大的成就了。再从人天加功用行,到人天之后,这才劝他念佛,劝他专修净土求愿往生,功德就圆满了。菩萨在此地劝勉我们,也正是像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所讲:『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念阿弥陀佛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他在此地教导一切天人大众,是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有困难,当来决定会见佛。
1701218161
1701218162 【是众生等,】
1701218163
1701218164 这就指念佛名号的这些众生。
1701218165
1701218166 【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
1701218167
1701218168 这一段话许许多多同修读到之后都未免怀疑,世间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生的罪业念几尊佛的名号就能不堕恶道了吗?念佛的人多,古人常讲“往生的人少”,念佛的人堕恶道还挺多。谚语里面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你说那些僧人难道他一生没念过佛吗?不知道念了多少声佛。为什么还堕地狱?那不是跟此地讲,『终不堕恶道』完全相背了吗?关键就在“念”字,口念不行,没有用处。这个念字,念字是会意,中国文字充满智慧,这个念字什么意思?今心,今是现在,你现在心上真有佛,口里念佛心里头没有佛,那有什么用处?那就是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念得再多也枉然!是要你心里头真正有佛,那就起作用了,真的『生时死时,自得大利』,决定不堕恶道,你心里头真有,所以不是口上有。口上有,那就讲的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现在得不到利益,该堕地狱还是要堕地狱,得不到利益。如果你心上真有,你现在就得利益了。
1701218169
1701218170 由此可知,这个念不是指的口念,是指的你心上真有。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忆佛念佛』,也是这个意思,忆是常常想、常常思惟;念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挂念,常常把佛挂在心上。想佛的相好、想佛的功德、想佛的存心,能够这样想,当然你就能一心一意去向佛学习。能够学个一分、两分,那就是大利益,那就不堕恶道。佛的行表现在外面就是六波罗蜜,佛喜欢布施,而我们喜欢悭贪,我们念佛,那是念施。佛家有六念法,六念法就是教我们存心,常存布施的心;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这是真正的念佛。所以念佛大家千万不要误会,只有口念而心不行,口念弥陀,心里面还留恋娑婆世界,还有深重的情执,这就大错特错了!再看底下这一段:
1701218171
1701218172 【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人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
1701218173
1701218174 这是讲临终念佛的利益。『家中眷属』,家里没有人信佛,如果遇到有一个信佛的,提醒他念一尊佛的名号,这个病人听到佛号之后要觉悟、要忏悔,才能除五无间罪。假如这个人听到这一声佛号没有感觉、没有忏悔的意思,为什么?他生平从来不相信佛法,不肯念佛,那就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的利益在此地。他要造五无间罪业,要不要堕无间地狱?还是要堕落。这个念佛对他有没有好处?有大好处,这个大好处不是在这一生起作用,那是他地狱罪业受满之后,再遇到这个殊胜的法缘起作用,所以这个好处在后面。如果这个人是学佛的,懂得佛法,造极重的罪业,临终的时候有人提醒他,经过这一提醒他就后悔,他真正生惭愧心、忏悔心,断恶修善;他现在躺在病床上快要死了,怎么断恶修善?断恶就是善,这一念忏悔就是善,确确实实可以除五无间罪。如果忏悔力量强,他能生天道,可以帮助他生忉利天,可以生到人天来享福。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然后读了才不至于疑惑,它确实有这个效果。如果是罪业很轻的,罪业当然消除,消除必定生人天。
1701218175
1701218176 青莲法师注解里面,在这一段他注得很多,也引用一些公案因缘,我们在这里略略地提一提,特别强调。《览天台十疑论》,这是智者大师的著作,『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智者大师在《传记》里面,传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这个话等于释迦牟尼佛亲自说的没有两样。初心菩萨,初发心的菩萨通指大乘十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十信都叫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没有得到无生法忍,这一句实在讲是别教三贤位的菩萨,在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没有得无生法忍,在这个地位要常常亲近佛陀。天台大师这一番的开示,就是劝勉我们一定要求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我们才能够不退转,才能够保住常精进。
1701218177
1701218178 由此可知,真正要想修学成就,我们的福薄生在佛前佛后,生在释迦牟尼佛之后,生在弥勒佛没有出世之前,我们见不到佛,幸亏世间还有佛的弟子,这些善知识可以亲近。善知识、好老师也是可遇不可求,有缘遇到了要须常不离,这个很重要。除非你已经开悟,证得无生法忍,那没有关系。像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永嘉大师,他去见六祖,六祖给他印证,印证完毕他马上就要走。六祖留他住一天,他在曹溪道场住一个晚上,叫“一宿觉”,他行。我们再看看其他人,有许多人亲近惠能大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亲近一辈子,一直到大师圆寂才离开这个道场,不是普通人,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为什么有些见性的人急着赶快离开?那是示现给我们看,有能力去度化众生,教化众生要紧。有一类的是示现给我们看,劝我们要常常亲近善知识,已经大彻大悟了还要亲近,何况我们没有见性?所以这两种表演代表两种意义。这两种意义要看缘分,如果你有度众生的缘分,你应当去度众;你没有这个缘分,你不能离开老师,在老师面前帮助后学,还有初来的,帮助老师等于说给老师当助教,不离开老师。所以两种示现有两种意思。
1701218179
[ 上一页 ]  [ :1.701218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