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1851e+09
1701218510 所以这样的人在佛法里面『种少善根』,少到什么程度?『毛发沙尘』,毛是我们身上的汗毛,比喻少;发是头发,一根头发;一粒沙、一粒微尘,这是形容你种的善根少,少到极处了。虽然这么少,你所受福、所得的利益不可为喻,没法子说得出来,佛都说不出来。所以大家要晓得,三宝是十法界里面第一福田。可是佛法传到今天,传了三千年,免不了变质。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无论什么样的商品,刚刚推出来是最好的。招牌打响了,过个二三年变质了,仿冒的也多,决定比不上第一次推出的。佛法传了三千年怎么会不变质?在所难免。尤其在末法,正像《楞严经》上所说,我们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形式上是个佛教道场,实质上不见得。所以你要想在佛门当中种福,你要看清楚这个场里头有没有道,有没有人在这里头真正修行,否则的话你种福就种错了处所,你错认了福田。你种下去将来得不到福,你不能怪佛讲错,佛没讲错,是你自己粗心大意,把仿冒的东西当做真货。这要怪你自己,你自己粗心大意不识货,你吃亏上当。
1701218511
1701218512 可是要真正能够识货也不是个简单事情,你要有智慧,你要有见识。智慧跟见识从哪里来?『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那就是『为人演说』。为人演说有很大的好处,所谓教学相长,不通过教学,开智慧非常困难。如果你真正发心教学、热心教学,开启智慧的机缘就多,你要不从事教学的工作,这个机会就少。你在教学当中,你准备的时候,你搜集参考资料的时候,往往帮助你觉悟;可是你不教学,你就不会找这些东西。教学过程当中,你跟接受教学的人这一问一答,看看他们提出的问题,常常帮助自己觉悟,所以在师道里面常说“师资道合”;老师教学生,学生资助老师开智慧,资助老师的智慧,资助老师的德行,给老师造成机会,这才叫教学相长,两方面互相都有长进,要懂得这个道理。在此地注解里面引经据论,举了很多例子,这些例子里头的关键就是有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诸位记住这十个字,用这种心来布施供养修福,就跟经上所讲的果报一样。清净心没有污染,平等心没有分别,没有污染、没有分别,这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得福就大了。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1701218513
1701218514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转轮王形像,布施供养,得无量福,常在人天,受胜妙乐。】
1701218515
1701218516 《地藏经》流通得很普遍、很广,大概学佛的同修都曾经念过这个经,看到经上讲布施供养的福报,所以很喜欢造佛菩萨像。造像福报很大,经上讲常在人天,那就是不会堕三恶道,多数人天天念佛,还是要堕三恶道。诸位可以看看灌顶法师,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末后一段总结里面所说的。我当年学这一部经的时候,我看到这一篇非常怀疑,请教李老师,我说我看不懂。他讲学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句就是『念佛堕阿鼻地狱』;我不懂,念佛这福报很大,怎么会堕阿鼻地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李老师听我这一问:你问得好,你这个问题问得很重要,我不给你说,等我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说。为什么他这样做还会堕地狱?原因是用地狱的心来修福,还是要堕地狱。什么是地狱心?贪嗔痴。他为什么布施供养佛菩萨形像?就是看到这个利益太大了,好像是做生意买卖,这是一本万利,这非做不可,是这么一个心,他不是善心;善男子、善女人,他把『善』字忘掉。用贪嗔痴的心,用做生意贪图利润的心,那这怎么行?
1701218517
1701218518 我们居士林,李居士告诉我,从前居士林有一些董事管这个道场,但是他不懂佛法,他管这个道场是把它当做一个公司行号来管理。这个道场每年要收入多少钱,这个钱如何叫它生利息,如何叫它能够多多地生财,目的在此地,没有想到办道。所以这个道场基金累积得就很多。李居士当了家,把这些钱全部拿来花掉,有很多人看到的时候非常不愿意,他们眼睛当中李木源居士是败家子,但是看到今天道场这么样的兴旺,我相信他们也会慢慢觉悟过来。一切供养是供给你办道的,居士林每一天三餐免费供养大众,谁敢做?没人敢做。这个善门一开,往后怎么收拾?哪里来这么多钱来供养?所以你没有智慧不行,你没有信心你不敢做。
1701218519
1701218520 李居士有智慧、有信心,开张以来从来没有买过米、没有买过菜、没有买过油,大家知道居士林做这么一桩好事,现在世界第一家,没有第二家。每一天三餐,一年到头一天都不缺。不管你信不信佛,你到这边来自助餐,你都有的吃。我听说还有全家人都带来吃,所以住在居士林附近,家里可以不开伙;不过到这边吃素就是,你喜欢吃素你就来,你不能吃素那就没法子。许许多多的同修自动地送米、送油、送菜,吃的东西堆积如山,吃不了。吃不了又怕坏掉,所以老人院送、孤儿院送,一车一车往外送,吃不完。吃的东西,吃得很好,我去吃过几次,他们有的时候要特别给我做几个菜,我说不必,下面的菜端上来,我吃吃看,吃得很好。真正是布施供养,这个福报大了,不是一般人天天在打算盘,斤斤计较。你那个能得多少利益?布施,愈布施愈多,你布施财,财多;布施法,法多。所以居士林这个道场,今天大家到这边去参观,它那边兴旺,人旺、财也旺,为什么会这么兴旺?布施,种福。
1701218521
1701218522 李居士的心量大,还要建弥陀村。住到弥陀村里面的人,只有一个条件——念佛。只要肯念佛,其他的什么条件都没有,一分钱不收,养你到老,四事供养;比今天全世界任何国家政府的福利政策都要做得好,哪一个国家照顾老人都比不上居士林;对于老人养老,老人的福利,天下第一。外地的只要你取得新加坡合法的居留,佛弟子决定守法,不可以做犯法的事情,取得合法居留,弥陀村也养你老;你住在这个地方身心安稳,可以保证你往生,住进来你将来决定成佛、决定做佛,世界第一道场。昨天晚上跟我谈决定办佛学院,向政府注册,他的构想是预科一年,正科生三年,研究生三年,教育期限是七年。学生到这个地方来完全免费,衣食住行都是佛学院来供养,不收一分钱。世界上谁敢办这种佛学院?哪个学校都要收学费,都要交伙食费,这个佛学院一概不收,世间第一稀有。这样的道场,你在这里面修一点福,那是真正种了福田。
1701218523
1701218524 所以一个道场我们去观察,第一要观察它有没有道风、有没有学风。这个道场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是不是认真在学习、认真在修持。如果这个道场大众是认真学习、认真修持,这是如法的道场,在这个道场修福,果报才跟经上讲的相应。是不是完全相应、圆满相应?不见得。那是为什么?看看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福田没错,真正的福田。如果你是以一本万利这个心到这儿来种福,你得福小,跟佛经上讲的不相应,你一定会得福,得福不大。如果你真正发菩提心,不为自己,为众生、为佛法常住世间,决不为自己的利益,那所得的福就跟经上所讲的一样。所以种福,第一个是真实的福田。第二个你有真正的善心,这个福报才是圆满的。所以他后面,这个地方注解里头说,『以佛菩萨等,教人出苦,是众生敬田』,他这里说了敬田跟恩田,注解诸位同修自己去看。
1701218525
1701218526 注解里头有几句话很重要,『《大论》云』,《大论》就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上有一段话说,『财为恶心因缘』,为什么?财常常能引起人的贪心。贪心是三毒之首,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个地方生的,所以贪是恶心因缘。『常应自舍』,一个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贪的祸害,所以他能够常常舍,能把贪心放下。『何况施得大福,而不布施』,哪有这个道理?贪是祸害,施是大福。你布施,远离祸害,又得福利,有智慧的人他怎么会不做?『悭为凶衰相,为之生忧畏』,悭吝是你有的舍不得布施,不肯做好事,这是凶衰之相,带给人的是忧患、是恐怖。有钱的人唯恐自己的财富失掉,天天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我常常听人家讲,商场里做大老板的,每一天晚上不吃安眠药就不能睡觉。什么原因?忧虑过度。这不是财害了他吗?安眠药吃多了,哪有不得癌症的道理?它起副作用,真的是凶衰相,佛说的话没错。『洗之以施水,则为生福利』,这首偈,这里头两首偈。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你的忧畏洗刷掉?布施,布施可以为你生大福大利。『福无量』,为什么不肯布施?
1701218527
1701218528 不肯布施,不知道布施的好处,他不肯布施。知道布施的好处,知道布施的利益,你就会欢喜布施,常行布施,尽心尽力地布施,福报无有穷尽。这个现象,团体里面诸位看看居士林、看看净宗学会,这个事实摆在眼前的;个人,你们也可以看看李木源居士,你也可以看看我。我学佛就学布施,章嘉大师头一天跟我见面就教我修布施。我也真听话,他老人家有智慧,看到我没有福报而且又短命,怜悯我劝我修布施。我今天有这么一点福报,是这一生当中修布施得来的,与过去生中不相干。我们现在是明了佛法,懂得一点因果,我这个人过去生中大概是修慧不修福,有一点智慧,所以老师说什么我一听就懂。这一生是非常艰苦,我们过这些苦日子,你们连做梦都想不到。
1701218529
1701218530 昨天在居士林,永师来跟我说,他到大陆上看,看到印光法师那个房间关房,晚上没有灯,看书、写字桌子靠着窗口,借外面的光,他看了很感动。我们今天有这么多照明的设备,还嫌弃,现在人物质享受的福报太大了。我告诉他我们小时候念书,念中学的时候在贵州,抗战期间,晚上上自修点的是油灯,一根灯草,那个光比蜡烛小多了。一支蜡烛如果用油灯来点,差不多要五根灯芯,点燃那个光度才等于一支蜡烛;一根灯草,我们那时点桐油,光度只有一支蜡烛的五分之一。我们就那样读书,你们想不到。现在人有福不肯读书,我们那个时候穷到那样还喜欢读书。后面也是《大智度论》里一首偈子,我们把它念念,『《大论》云:人修布施者,名闻满十方,智者所爱敬,入众无所畏,命终生天上,久必得涅槃』。佛讲的真话。佛教菩萨生活,六波罗蜜就是菩萨的生活,第一条就是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你就得清凉、就得自在,就开智慧。人不肯布施,心眼很小,念念为自利,这个人怎么可能开智慧,不可能的。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1701218531
1701218532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为喻。】
1701218533
1701218534 我们先看注子里面说的,这段注子只有三行,『《大论》云:佛说二种施中』,二种施就是财布施跟法布施,『法施为第一,以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三界报』,这是先引《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然后再说,『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你布施不是为求名,也不是为求财,也不是为求利,也不是为求权力地位,你什么都不求。『但为学佛道』,佛道是什么?真实智慧,真实的解脱,只为断烦恼,只为断忧虑,得清净自在快乐,这是佛道。『弘大慈悲心,度众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这就如理如法了。我们以清净心,以无所希求心,帮助一切众生,特别是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清净法施。
1701218535
1701218536 法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我们出钱出力是财布施,我们存的心是法布施,没有丝毫希求的欲望,没有;念众生苦,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应当尽的义务。帮助哪些人决定没有偏心,平等布施、清净布施。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眼光要远大,佛法的弘传,利益众生,最低限度我们要以全世界众生为对象,不是某一个地区,你一定要把心量拓开。如果是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好,另外一个地区贫穷落后,这个世界永远得不到和平。所以必须全面地顾到,全面地教学、全面地提升,令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社会才能得到安定,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虽然一切众生过去生中种的因不相同,这一生的缘不相同,觉悟就行了,彼此互相能够照顾,互助合作,免除一切争端,就避免一切灾害了。
1701218537
1701218538 我们接着再看小注,『若不尔者,为市易法』,这就是说你没有大慈悲心,你为什么到佛门来布施?听说佛门里面讲『施一得万报』,这个生意好做。哪个生意一本万利?原来佛门布施一本万利.赶紧来布施,存这种心就是市易法;是以做生意、做买卖,求利心切,这下看准了,一本万利,可以赚大钱。这个心是决定错误的,不相应。下面又说,『复次菩萨,知诸法实相,如涅槃不尽』,菩萨有智慧,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涅槃是梵语,它的意思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不是假的;凡是有生有灭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福德入诸法实相故,而亦不尽』。怎么入?与诸法实相应。怎么相应?心相应,你布施时候起心动念与诸法实相相应。相应的现象是什么?清净不染,清净平等,虽行布施而不染着布施;布施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实在说佛法讲所有一切法都是布施,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三大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众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就是布施;要有布施的心,只有服务而不求益利。所以佛菩萨是一个义务智慧教育的工作者,佛的学生亦复如是,这是智慧的教学,义务的教学,所以得福不可思议,这就入诸法实相。『故福利不可为喻』,这是真实的福报、真实的利益,没有法子比喻。
1701218539
1701218540 『回向法界』,回向就是服务,最近讲《华严经》正好是这些鬼王、天王来代表十回向。大经里面所讲的十住、十行,成就自己的智慧能力、智慧德能,智慧德能成就之后,就要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就叫做回向,回自向他,将自己的智慧德能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一切众生,这叫做回向。法界是范围,这个范围太大太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星球,而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心量多大。所以他的福德利益那就无量无边,跟诸佛如来果地上无二无别。这一段是讲你造佛像、造菩萨形像、造转轮圣王像,你所得的福。再看底下这段:
1701218541
1701218542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
1701218543
1701218544 前面这一段是说能布施的人,『善男子、善女人』,能布施的人、能修福的人。后面这一段是讲他修福得福,这是遇到大乘经典,或者是『听闻一偈一句』,闻遇大乘法少,可是他听了之后他就能发心,发真诚心;『殷重』就是真诚,欢喜赞叹,恭敬布施供养,这是他所修的。诸位在此地一定要注意到,第一个他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善根福德的人,不是普通人,就是刚才讲《观经》上所说的净业三福,他统统做到,他是这样的人。遇大乘经纵然是一偈一句,他深解经义。佛在《金刚经》上教人『深解义趣』,一偈一句虽然少,深解义趣那就不少;换句话说,他真听懂了、明白了。
1701218545
1701218546 唐朝时候,禅宗的惠能大师,那是个苦力,他靠卖柴生活,现在这个社会见不到。抗战以前,抗战初期,大概在六十年前的样子,我住在福建,那时候的生活还有很多苦力,卖柴、卖水的。没有自来水,挑水,到河边、井边上挑水在外面卖,一担水那时候是三个铜板,相当于一分钱,那时用铜板。卖柴,在山上砍柴挑到城里面来卖,很辛苦,惠能是卖柴的。柴卖掉了,拿到钱要回去,这时候听到有一个人在念《金刚经》,在房子里面念经,他在房子外面靠窗口的地方听。从前的窗户没有玻璃,如果有玻璃隔着听不见。以前窗户用纸糊的,冬天也是纸糊的,冬天的时候通常糊两层;纸糊的窗户,所以里面说话,外面能听得见。他是偶尔听了几句,听到《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了。
1701218547
1701218548 你要问他,他为什么能悟入?他是善男子。念经的人天天念都没有悟入,他不是善男子,不是善男子念经让善男子听,善男子开悟了。你们想想看,《观经》上讲净业三福,你细细看惠能有没有做到?做到了!他真的是孝养父母,他卖柴买米回家供养母亲。虽然他没有念过书,可是以后他到黄梅参访,我们就看到,真正是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非常明显。没有学,但是人家统统做到,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所以偶尔听人家念经,机缘,这是缘分,这个缘分让他成就一代祖师。他当时卖柴如果没有听到人念经,永远就卖柴了,哪里能够闻到佛法?这一听,听个一偈一句,他真听懂,真听明白,所以他就发殷重心,他就赞叹恭敬,他就真正想学,真正打听;你念的是什么东西?他念的是经;从哪里来的?从黄梅来的。他就有意思到那边去学。
1701218549
1701218550 此地供养,『布施供养』这四个字是法供养,法供养里面最要紧的是依教修行供养。布施怎么讲法?布施是把从前一切的错误舍弃掉,就是布施;依照佛法修学就是供养。这里布施没有涉及到钱财,这里供养也没有涉及到物品,没有。舍妄学真,舍妄就是布施,学真实就是供养,这个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注解里面给我们说明,他是引用《起信论》里面讲,解释大乘,大乘经体大、相大、用大,所以功德无量无边。我们翻开经本,『今既闻是章句,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法眼』,这是说一偈一句得无量福的理论依据;怎么可能?道理就在此地。正如《金刚经》上所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生实相是什么?明心见性,那个福利益谁能跟他相比?他得的福报是明心见性。『即使一偈一句,亦复增进菩提』,这是我们从六祖惠能事迹里面是非常明显地看到,可以证实佛在经上讲的真实不虚。
1701218551
1701218552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修法布施比过去方便太多,但是我们得福不如古人,就是用心比不上古人。古人真诚、恭敬,现在我们起心动念还有私心,还没有把自己舍掉,这就是布施福不如经上所说,道理在此地。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把一切虚妄不实舍掉,善导大师教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这一句话重要。一切都要以真实心为基础,从真实心里面出发就对了,没有一丝毫虚妄,不自欺、不欺人,念念真实,无论修什么法门,无论修什么样的布施,得福都是不可思议。末后这一段引用佛一段话,说明一偈一句得无量福的事实,『佛告阿难,若有从他闻一四句偈』,这是假设。如果说是有这种缘分,听别人读经或者是讲经,你的时间很短,只听他说一四句偈,一四句偈就是四句。『或书之竹帛』,在从前没有纸张,在中国古时候用竹简,把这些文字写在竹简上,诸位如果到故宫博物院去参观,汉朝以前的这些典籍还都写在竹简上面。帛是布匹,是丝织品,那时候没有纸张,也有写在这些丝织品上,也有写在这上面的;现在就是书本、书籍。『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尚阿阇梨等,荷担肩上,或背负顶戴。常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尚不能具报师恩』,这个话说的是知恩报恩。你怎么会开悟的?是因为别人传授你一偈一句,给你这个机会,你有善根,听了之后能够深解义趣,你开悟了,你成佛了。传授你一偈一句这是你的老师,是你的恩师,恩德多大?佛在这个地方举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我们看到,报答不尽。比喻里面讲,你把老师担在肩上,或者背在背上,或者顶在头上,再以一切音乐之具来供养,都报答不尽,这是一个真正知恩报恩的人。
1701218553
1701218554 下面说『若于和尚所,起不敬心,恒说于过,我说愚痴,极受多苦。于当来世,必堕恶道』,这个老师对你有恩,你对老师没有恭敬心,还要常常说他的过失。老师有没有过失?很难说。为什么很难说?有没有过失在你自己起心动念,你以烦恼心看老师,老师过失无量无边;你以清净心看老师,老师确实没有过失。所以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没有好恶,没有好丑』,境是什么?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人、一切物,给诸位说,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好也没有丑,善恶好丑生在你自己的心。你是善心,看一切人都是善人,看一切法都是善法;你是恶心,看一切人都是恶人,看一切法都是恶法。蕅益大师这个话讲得对。也正同《坛经》里面所讲的风动、旛动,惠能大师看出来,不是风动也不是旛动,你的心在动,一句话把事实真相道破。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诸佛菩萨示现表演,表演在迹象里面五十三参有善有恶,里面还有杀、盗、淫,善财童子还去参访。杀、盗、淫在佛法讲是三毒烦恼,菩萨示现,善财参学得无量功德。他怎么会得到?如果我们要去接触这些,必堕阿鼻地狱,为什么人家接触成无上道?用心不同。我们用的是什么心?菩萨用的是什么心?所以这一段话很重要。下面接着说,『是故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爱重三宝甚深之法,必获无量无边之大果矣』,这地方引用佛所说的。末后这一句:
1701218555
1701218556 【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1701218557
1701218558 小注里头说,注解是引用《付法藏经》,佛的话,『法是众生真善知识,作大利益,济诸苦恼』,能帮助一切众生度过一切苦难,一定要靠佛法,所以佛法才是众生的真善知识。佛法当中特别是大乘法,我们现在修学是大乘里面最殊胜、最精华的部分,包括《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自己得到好处、得到利益,我们遵守佛的教诫,应当把这个利益、把这个好处,普遍地介绍给一切众生,推荐给一切众生。这是什么?『回向法界』,不是自己独享,应当利益一切众生。决定不怕辛苦,认真努力地去做,有一天的生命就应当做一天,尽形寿把这桩事情做好,这就叫圆满功德;不能怕辛苦,不能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将宝贵的命光空过了。菩萨如果说贪图享受,这里面可以得自利不能利他,佛法之可贵就在利他,要利他必须要舍弃自己的安乐。李炳老从前对我说,谁不喜欢去住山、去住茅篷?个人享受,享受大自然之乐,逍遥于山水之间,人生第一乐事。不能利益众生,只能自利,不能利益人。佛菩萨、得道之人、明心见性之人,他确确实实可以享受,他得大自在了,可是他舍弃自己的享受,不辞辛苦天天劝化一切众生,走进都市,走进村庄,只要有人肯听、肯接受,真正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他都很欢喜、很乐意、很详细地为他解说。
1701218559
[ 上一页 ]  [ :1.7012185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