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2131e+09
1701221310
1701221311 第三种是中观深者,能破无明,显一切种智,见中谛。
1701221312
1701221313 一切智与道种智是一不是二,前面两种的观照均偏在一边,未达到圆融。等到观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对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无丝毫疑惑,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见到中谛。
1701221314
1701221315 五蕴即万有,分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质,一切物质皆以色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为代表,心分为四类,受、想、行、识。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意识,行为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1701221316
1701221317 色法是物质,物质是众微聚,众是因缘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为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说明五蕴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讲众微是比喻,说明所有物质都是由众多微细分子聚合的。现在科学仪器进步,可以用显微镜看到原子电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刚经》讲所有物质皆为一合相,由分子组合成为一切物质,佛的五眼圆明比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还要来得准确。
1701221318
1701221319 佛说基本物质有四种特性,谓之四大,即地、水、火、风。地大代表物体,它虽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确有其物体之存在。火大代表温度,水大代表湿度。科学家有另外一个说法,说它带阳电称为火大,带阴电称为水大。它是动的称为风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
1701221320
1701221321 本经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经文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1701221322
1701221323 五蕴中色蕴包括一切物质现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五蕴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皆无自体,乃真实相,真实相是空相。空的意义有四种:
1701221324
1701221325 (一)空无义:因缘所生,皆无自性,自体不实,毕竟皆空,此义易懂。
1701221326
1701221327 (二)虚空义:无粗相有微妙色,有名无实,一法切均如此。
1701221328
1701221329 (三)心空义。
1701221330
1701221331 (四)法空义。
1701221332
1701221333 心空是一丝毫染着皆无,经论中说:离群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才能观察到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体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为诸法之实相。《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形容至于恰当。一切事实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难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难皆由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而来,妄想执著带给我们无量无边苦难。事实真相明白,妄想消除,执著永断,一切苦难就远离了,此之谓度一切苦厄。
1701221334
1701221335 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在五蕴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无量劫来虚妄的我执即可破掉。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我执空,烦恼即断;烦恼断,求六道轮回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即超出轮回,分段生死就没了。再观察五蕴,蕴从缘生,亦无自体,缘生无性,求五蕴相也不可得,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于所知障。障碍了菩提涅槃,所知障尽了,菩提涅槃自然现前,变易生死也没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义就是这几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为什么一般人对于这种意思难以领会,因为无量劫来,妄想、执著太坚固了,必须劳世尊以二十二年时间说出此事实真相,我们才能接受。上来所说是般若修学的宗旨,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便于我们观察。
1701221336
1701221337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1701221338
1701221339 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空不当做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回事。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了解。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空是般若真空理,法空是中道第一义空,绝不是偏空。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批注。一切诸法,世出世法,皆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无自性。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1701221340
1701221341 此四句合起来看,即《心经》的四句话。佛所讲的色、空、名、中道,皆说一回事,我们不能领会,把这四项看做四件事情,不知佛说的是一桩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细说之,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为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
1701221342
1701221343 第一句色不异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一切现象。现象是依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体既不可得,相当然亦不可得,是从假入空,照了实性。第二句相反,空不异色,尽虚空,偏法界,一切现象均是由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是从空出假,照了因缘。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无一法例外。佛在《华严经》中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一毛孔中转大法轮。”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现象。如此事实后,佛在经中所说种种不思议境界均可以接受。
1701221344
1701221345 《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从前我在台中莲社求学时,李老师对我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莲社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过三五人而已。他说的非常保守。据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当可观,如果说每万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实。但是这个比例仍然很小。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关键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经》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故对经典不得不重视。我们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体有老病死,刹那变化,均属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识,念头刹那生灭,我们都能体会到。保持念头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间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万大劫,定功不失,而八万大劫之后还会失掉。自性本定无生灭,没有入定出定,如《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大定”。“性定”与“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来的,哪一天照见五蕴皆空时,性定在即现前。我执若空,烦恼障没了;法执若空,所知障没了,自性本空自然现前。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凡夫无始劫来,我执习气非常重。古德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论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转过来,还要有相当时间的修行。理与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心中时时提起观照功夫,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把自己无始劫来错误的见解思想,逐渐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得干干净净,这是真修行。《华严经》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一个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好榜样。多思维,多体会就能断烦恼习气,看破放下。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肯真实的体会,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极大的利益。
1701221346
1701221347 五蕴的根源是重叠生起的,一念不觉把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这些话要仔细听,不可思维想象,一想就错了。如说: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着了。细心一想,太阳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云层遮盖?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无明业识就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本。
1701221348
1701221349 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带上这个东西,如同眼能见。眼是自性,戴上眼镜,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过眼镜见到外面境相,叫做无明业识,又叫第八识。眼镜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并没有。此中关系要搞清楚。一有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这是从五蕴上讲,从八识上讲,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1〕。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同样说出事实真相。世间人不了解,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安排,他不晓得大自然的演变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外衣。脱衣时先脱外衣,逐渐到内衣,次第不能错乱。迷的时候先有无明,发展到粗相,回归自性的时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帮助,对一切色法不执著,对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属色法,均可放下。进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乐忧喜,能随缘而不攀缘,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平等。顺境不起乐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余想行识依此类推。
1701221350
1701221351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1701221352
1701221353 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此段经文第一句“诸法空相”,“诸法”即包括此四大类。一切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在,即不生不灭。生灭是现象而非事实,本无忽有曰生,现象消失为灭。若深入观察,不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之幻象而已。本经指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不生不灭的说法很难体会,若进一步解释,只好举个例。小朋友玩的积木,把它堆成一栋房子,其相宛在。再拆开来,房子没有了。聪明人一看到这种现象就觉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灭亦非真灭。因其本来没有,缘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缘散之后,当然它也没有灭。科学家观察一切万物,告诉我们物质不减,能力不灭,这与佛经所说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接近。凡夫见一切法有生灭,执著在假相上,对于一切法之形成过程完全疏忽,于是堕落到生死轮回。凡夫着有,无量劫来内心存有这种错觉,牢不可破,对事实真相很难接受。佛不得已随顺俗谛而说,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本经是随真谛而言,如来五眼圆明,观察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如实而说。整个般若之纲要,言简义丰,与诸大乘经、《华严》、《法华》一样圆满。假如彻底了解经中之真实义,即不难认得无生法忍。〔2〕
1701221354
1701221355 “不垢不净”,染着曰垢,离开污染谓之净,此指四谛因缘,苦集灭道而言。“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谓之垢,圣者断尽见思,超越三界谓之净。这是佛对于执著性空,厌离幻相的人而说的。说到实相理体,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虽被恶缘所遮盖,而性本不垢,复为善缘所熏习而性未尝净。
1701221356
1701221357 “不增不减”,乃对菩萨的开导。通常大乘法易于产生错误观念,道力增长,烦恼减少,断见思证四果罗汉,定慧增长,证得圆教初住,权教菩萨对于现象很认真执著。佛在此地告诉他们此现象亦非真实,所以说无智亦无得。智是修行功夫,大乘经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说明不增不减。我们常说:“菩提增长,烦恼减少。”这话好懂,何以说不增不减?我们说增减是从相上说的,佛说不增不减是从性上说的。性是空相,烦恼性是空相,菩提性也是空相。从性上说,并无增减、垢净、生灭;从相上说,一切诸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
1701221358
1701221359 佛说:“随流认得性。”这句话非常重要,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真性中的真相确实如佛所说,在真性中无凡圣、修证、因果这些事项,显示般若之本体。
[ 上一页 ]  [ :1.7012213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