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35105e+09
1701235105 [56]《汉书·艺文志》录有《太一》著作凡一百九十卷:《太一兵法》一篇(兵阴阳),《泰一杂子星》二十八卷(数术天文),《泰一杂子云雨》三十四卷(数术天文),《泰一阴阳》二十三卷(数术五行),《泰一》二十九卷(数术五行),《泰一杂子候岁》二十二卷(数术杂占),《泰一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方技神仙),《泰一杂子黄冶》三十一卷(方技神仙)。(据顾颉刚先生《三皇考》)又天一在方士的嘴中,也是一位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方士。《艺文志》中亦录有著作,凡六十五卷:《天一兵法》三十五篇(兵阴阳),《天一》六卷(数术五行),《天一阴道》二十四卷(方技房中)。
1701235106
1701235107 [57]黄帝,初为天帝,后成人王。自方士把它神仙化,他又成了一位方士。《史记•封禅书》记:“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然后“仙登于天”。又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仙药既成之意),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上去……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号。”《汉书•艺文志》录有黄帝著作,凡四百四十九卷,多属方术之书。
1701235108
1701235109 [58]《九歌》为古巫颂神之歌,共分十一章。其首章为降神之歌,故一开始便说,择此吉日良辰,斋恭敬,以宴乐大神,祈神降临。此曲非指一神而言,与末章《礼魂》同。今传《楚辞》名此曲为《东皇太一》,其名当系编辑者所加(大约是刘向)。且“太一”而称“东皇”,不知何据。“东皇”之名,汉以前的古籍仅此一见。《离骚》有“西皇”,依屈原神游“四荒”的行程,“西皇”在“西极”。故辞云“行此流沙”,而“遵赤水”,“以蛟龙为桥”(王逸注文),渡以见西皇。此“西皇”,显然指西王母而言。依“西皇”在“西极”之意而推之,则“东皇”当在东海,后世传说中的“东王公”或即其变形。“东皇”之与太一,无论从浑沌,或从天帝的意味看,均不能联系一处的。
1701235110
1701235111 [59]《庄子•天运篇》云:“天其运乎?地其处乎?……孰主张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敢问何故?”巫咸袑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九洛之事,(杨慎云,‘九畴洛书’。)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此与《淮南•精神训》所说“登太皇,冯太一,玩天地于掌握之中”同,言天地之运处皆掌握于太一。故“上皇”即指太一,即指“道”也。编辑《楚辞》者见《九歌》首章有“上皇”,遂谓此章祭太一,而以为名。其实太一之成天帝,和后土配合,而列入祭典,乃在汉武帝时。以前仅为哲人的“道”之名,方士神君之称,不能和云中君,东君,河伯诸神并列的。以《九歌》的首章有祭太一(天帝的意思)之曲,当在太一成为天,而列入祭典之后。《楚辞》为刘向所编辑,此名可能为他所加。有以下一事为证:“上皇”一名,除在《庄子》中一见外,有刘向所作的《九叹》中提到它。《九叹•远逝》说:“情慨慨而长怀兮,信上皇而质正。”又说:“北斗为我质中兮,太一为余听之。”古人誓告,多指皇天后土以为正(《国语•越语》,《左传•僖公十五年》)或“指苍天以为正”(《楚辞•离骚》、《惜诵》),或指“上皇”“太一”为正者。向之时代,太一已成天帝,列于祭典。又以庄子中的“上皇”为天帝,故在其所作中用“上皇”以代“皇天”,当他编辑《楚辞》时,遂不细加思索,而以为《九歌》的首章乃祭太一之曲。实则此章的“上”乃泛指大神,故曲中未言及神的性能,仅夸扬灵巫的服饰(灵巫以舞降神),乐器,以及祭品,以示对神之恭敬。
1701235112
1701235113 [60]《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伍被言: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所言的“西皇”乃指秦始皇(从东海大神的眼中,秦王乃西海之皇),与此不同对象。
1701235114
1701235115 [61]“地主”为八神将之一。《封禅书》又记方士言“泽山君地长”,乃方士(方士中一派)称后土之别名。
1701235116
1701235117 [62]《白虎通义》卷一《号篇》云:“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盖总合神王之意言之,故曰“天人之总也”。
1701235118
1701235119 [63]泰帝在古代有二,其来源不同,故内容亦异。一即此处所言的泰帝,乃由浑沌之称“大”后所变成的。一为天帝的异称,乃由“皇帝”所衍成的。见本章第二节。以“泰”字与皇同意。自汉武帝元鼎四年定泰一的祭典(见《封禅书》)后,泰一便取上帝(皇天)的地位而代之,且和后土(地)配合,于是两泰帝遂合为一,成为天帝的专号。扬雄《甘泉赋》云:“配帝居之悬圃兮,象泰一之威神。”泰一已成天帝,故说它居于悬圃。悬圃在较古的传说中,在昆仑之丘的最高处,再上便是上天,为天帝之居。太一已与两泰帝合一,故“太帝之居”(《淮南•墬形训》)亦即是泰一之居;太一的行事,亦即天帝的行事。汉《郊祀歌》的《天地章》说,“合好効欢虞泰一”,其《天马》章说,“太一况,天马下”。又《楚辞•惜誓》说,“飞朱鸟使先驱兮,驾太一之象舆”(王逸注“象舆”,谓“神象之舆”)。又《九叹•远逝》云,“北斗为我质中兮,太一为余听之”。它居于帝宫,乘天马,驾象舆,为人们正誓告,最为下界所崇敬的神君了。(太一在列自于祭典之前,仅为理论上之天神最贵者,其前身混沌亦非人们所最崇拜的祖神。)
1701235120
1701235121
1701235122 [64]“浑沌”的演变,大约如下:又由此而知此种浑沌神话之在古代,盖为一个久远的传闻,故流行甚广遍,而为世俗之所熟知者。
1701235123
1701235124 [65]古印度的诗人以为:此宇宙分为三界,即天界,空界和地界。所谓天界,又名光明(Rocana),即天国是。天国在此宇宙的上部,非吾人肉眼之所能见者。其下为空界,即吾人肉眼所可及的空气。空界在天界与地界之中间,故又称为中间界(Antariks)。所谓地界,即吾人所居之地。
1701235125
1701235126 [66]与吾先民称泰一为“天神贵者”,以五帝、大禁、司命之属为佐之意正吻合。
1701235127
1701235128
1701235129
1701235130
1701235131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1701233619]
1701235132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第二部 神祇
1701235133
1701235134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1701233620]
1701235135 第一篇 天地及昆仑
1701235136
1701235137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1701233621]
1701235138 甲 上天
1701235139
1701235140
1701235141
1701235142 宇宙为神灵活动的舞台,分为两部,即上天与下地。上天,即古诗人所谓“彼苍者”(《诗•秦风•黄鸟》),是在这宇宙的上部。这上天的形状是怎样的?古人对此,曾有一番解释(《楚辞》)。《天问》中,在问完“天地开辟”后曾接着这样的问道:
1701235143
1701235144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1701235145
1701235146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1701235147
1701235148 这是以天体为问。就“营作”的意味言,古人是将这上天当做土木一类的物器看待的,和古印度人的态度相同。[1]古传这天体是圆的:《大戴礼•曾子天圆篇》说,“天圆而地方”;《淮南•览冥训》说,“抱圆天”;《管子•心术下》说,“能戴大圆”。不过“天之圆不中规(《说文》‘圆,规也’)”(《淮南》“圆”字或作“圜”)。《吕览•圜道篇》说,“天道圜……圜周复杂(匝),无所稽留”;《说文》亦说,“圜,天体也”。亦有称为“大圜”者,《管子•内业篇》说,“乃能戴大圜”,《吕览•序意篇》说,“爰有大圜在上”,注均云,“大圜,天也”。故古人祭天于圜丘。《汉书•礼乐志》记“用事甘泉圜丘”,师古云:“为圜丘者,取象天形也。”这“不中规”的“大圜”,是如一物罩而盖覆着下地的,所以古人说:
1701235149
1701235150 天为盖。(《逸周书•周祝解》)
1701235151
1701235152 圆天为盖。(宋玉《大言赋》)[2]
1701235153
1701235154 这圆的天,古文传有“九重”,《淮南》说:
[ 上一页 ]  [ :1.7012351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