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52844
(19) 《摄一切悉檀》12。
1701252845
1701252846
(20) 《摄一切悉檀》4。
1701252847
1701252848
(21) 《摄一切悉檀》7。
1701252849
1701252850
(22) 《摄一切悉檀》6。
1701252851
1701252852
(23) 《摄一切悉檀》2。
1701252853
1701252854
(24) 参见《摄一切见论》。
1701252855
1701252856
(25) 同上注。
1701252857
1701252858
(26) 参见黄心川著:《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06页。
1701252859
1701252860
主要参考书目
1701252861
1701252862
黄心川著:《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701252863
1701252864
汤用彤著:《印度哲学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版。
1701252865
1701252866
宇井伯寿著:《印度哲学史》,岩波书店,1965年版。
1701252867
1701252868
宇井伯寿著:《印度哲学研究》第二,岩波书店,1932年版。
1701252869
1701252870
金仓圆照著:《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
1701252871
1701252872
德.恰托巴底亚耶著:《顺世论》(王世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701252873
1701252874
S.Radhakrishnan and C.A.Moore,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Bombay,1957.
1701252875
1701252876
1701252877
1701252878
1701252880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第十二章 耆那教
1701252881
1701252882
耆那教(Jaina)是印度历史上三大非正统思想流派之一。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教教派的产生时间与佛教兴起的时间接近。但其思想萌芽时间则相当早。它的一些观念可追溯至奥义书时期,甚至更早。这一宗教一直在印度流行。直至今天,它仍是印度社会中的一个有影响的重要派别。
1701252883
1701252884
1701252885
1701252886
1701252888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一、发展线索和主要文献
1701252889
1701252890
相传耆那教有所谓“二十四祖”,如开祖勒舍波(Rṣabha)、二祖阿耆达那陀(Ādinātha)、二十三祖巴湿伐那陀(Pārśvanātha)、二十四祖筏驮摩那(Vardhamāna)等。但实际上,这二十四祖多为传说中的人物,仅二十三祖和二十四祖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此教的实际形成年代大致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左右,主要创始人为筏驮摩那,即“六师”中的尼乾陀·若提子(Nigaṇṭha Nātaputta)。
1701252891
1701252892
筏驮摩那是尼乾陀·若提子的本名。一些学者认为,二十三祖巴湿伐那陀所属的教派就称为“尼乾陀”。尼乾陀·若提子即属此教派。但他在此派中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使其成为印度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一个宗教派别——耆那教。由于筏驮摩那在此教建立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他成道后被信众尊称为“大雄”(Mahāvīra,大勇士之意)。关于筏驮摩那的具体生卒年代,有各种说法,实际上没有定论。一般认为他与佛陀是同时代人,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属刹帝利种姓),30岁时出家,曾苦行了12年,得道后四处传教,在72岁时迁化(1)。
1701252893
[
上一页 ]
[ :1.7012528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