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53337
(60) 此为音译。“四向四果”都有对应的意译与音译。
1701253338
1701253339
(61) 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1701253340
1701253341
(62) “果”指所达到的某种修行果位。
1701253342
1701253343
(63) 对轮回场所和种类的概括和详细表述要晚一些,但这方面的一些基本观念在早期佛教中、至少在阿含经中就已存在。
1701253344
1701253345
(64) 指在十二因缘中,“无明”和“行”二支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为现在果;“爱”、“取”、“有”三支为现在因;“生”、“老死”二支为未来果。人陷入这三世间的因果系列便是轮回,脱离了这种系列便达到了涅槃状态。佛教产生时尚未提出这样系统的业报轮回学说。
1701253346
1701253347
(65) 这两个概念的概括或系统论述要晚一些,但基本内容在早期佛教中已有。
1701253348
1701253349
(66) 指具有欲望(如食、色等欲望)的众生(包括“五道”等中的众生)的居住之处。
1701253350
1701253351
(67) 指离欲的众生的居住之处。
1701253352
1701253353
(68) 指离色无形体的众生的居住之处。
1701253354
1701253355
(69) 参考平川彰著前引书,上卷,第79—80页。
1701253356
1701253357
(70) 也就是上述“四谛”理论中说的“灭谛”。
1701253358
1701253359
1701253360
1701253361
1701253363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第十四章 小乘部派佛教
1701253364
1701253365
佛教产生后不久便向古印度的许多地区发展,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信众越来越多。释迦牟尼在世时以及在其圆寂后的最初一段时间,佛教教团基本上是统一的或有着传教的核心。但在释迦圆寂百年后,随着各地方僧团势力的增强,佛教逐渐发生了严重的分裂,进入了所谓“部派佛教”时期。这一分裂过程持续的时间较长,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后2世纪左右。而且,在部派佛教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中又形成了所谓“大乘佛教”,它们把许多部派的理论及一些早期佛教的思想贬称为“小乘佛教”。小乘佛教的发展时间就更长了,几乎一直伴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
1701253366
1701253367
有关佛教分派的记述,史料不少。这些史料又主要分为南传与北传两大类。南传史料的代表性典籍是《岛史》(Dīpavaṃsa)、《大史》(Mahāvaṃsa)及《论事》(Kathāvatthu)等;北传史料的代表性典籍是《异部宗轮论》(Samayabhedoparacanacakra-śāstra)、《部执异论》(《异部宗轮论》的异译本)、《异部宗精释》(Nikāyadabheda-vibhangavyāna)等。两方面的史料论述有不少差别。要确定哪些内容是史实并不很容易。但总起来说,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701253368
1701253369
1701253370
1701253371
1701253373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一、佛教最初的分裂和诸部派的形成
1701253374
1701253375
在释迦牟尼最初传播佛教时,佛教教义并未形成书面文字经典。释迦传教主要靠言传说教,弟子们学习主要靠耳闻心记。然而众多弟子长时间的记忆必定有差别。这种差别在释迦圆寂后就自然会引起争论。为了解决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并使佛教教义以经典的方式固定下来,佛教僧团组织了所谓“结集”。
1701253376
1701253377
通常认为,佛教主要的结集有四次。第一次结集是在释迦圆寂的当年,在王舍城附近举行,会上诵出了经、律二藏。第二次结集是在释迦圆寂百年后,在毗舍离城举行的,主要解决信徒间因对一些问题看法不同而引起的争执。第三次结集是在释迦圆寂二百年后,在阿育王时的华氏城举行,结集的内容是就佛教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辩论,批驳“外道”的思想。第四次结集是在释迦圆寂四百年后,在迦腻色迦王时的迦湿弥罗举行,结集的内容是解释以往的一些重要佛教经典,结集出内容更为广泛的佛教“三藏”(1)。
1701253378
1701253379
根据南传史料的记述,统一佛教最初的分裂是在第二次结集之后,即释迦入灭百年后。在这次结集之前,居住在印度毗舍离的许多比丘出现了放松戒律、违反教规的现象,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向人收取钱币的事情上。这种事情为当时一个来自西印度的比丘耶舍(Yaśas)所发现,他极力劝告违戒的比丘改过,但没有成功,后经他组织在毗舍离召开了由印度各地佛教僧团参加的第二次结集(七百人结集),结集在少数有地位的上座长老的主持下通过了宣布毗舍离的比丘的行为是犯戒的决议(2)。据说毗舍离的比丘对这次结集的决议不服从,另外又举行了一次“大结集”(Mahāsaṇgīti)。此后,佛教便发生了分裂。认为收受钱币等“十事”是犯戒的教徒形成上座部,坚持认为“十事”是合法的教徒则形成大众部(3)。
1701253380
1701253381
北传史料关于佛教分裂的记述与南传史料有很大不同,根据《异部宗轮论》和《大毗婆沙论》,佛教最初的分裂是在释迦圆寂百年后,由于教徒们对一个名叫“大天”(Mahādeva)的比丘所述“五事”的看法不同而产生。所谓“五事”是指大天所认为的一般修行者所达到的最高果位——阿罗汉仍具有的五种局限性,即:阿罗汉仍有一般人所有的生理机能,如情欲、大小便等;仍有“无知”,如对自己的修行果位不明;在接受佛教真理(如四谛等)方面仍有“犹豫”;仍然需要别人来指点自己进入修行果位;仍有痛苦等的感觉,并发出呻吟(4)。大天的这种观点为佛教僧团内少数有地位的长老所反对,认为这不符合佛教教义,但多数教徒则支持大天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符合真正的佛教教义。这样,反对大天观点的佛教徒形成上座部,支持大天观点的佛教徒形成大众部。
1701253382
1701253383
史料中关于佛教最初分裂原因的记述虽有不同,但分裂确实是发生了。产生这种分裂应说有一定的必然性。在释迦圆寂百年后,佛教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流行的地域也扩大了不少。一方面众多教徒长时间对佛教原始教义的记忆会产生差别,另一方面教徒所居住的不同地域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情况亦会有差别,对教徒活动的要求和影响有不同。这就使佛教不可能不发生分裂。佛教分为大众、上座两派史称“根本分裂”。在根本分裂后,佛教又进一步分成许多部派,这后来的分裂史称“枝末分裂”。
1701253384
1701253385
有关“枝末分裂”的情况,南传史料与北传史料的说法也有不同。
1701253386
[
上一页 ]
[ :1.7012533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