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53507e+09
1701253507
1701253508 《成实论》中提出的“灭三心”之说以不同层次的演进,否定了由构成因组成的聚合体的实在性,否定了构成因自身的实在性,还否定了执著于事物不实在的“空”观念的实在性。这种理论虽是受大乘般若中观思想影响的产物,但与般若中观的思想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该理论突出的是一个“空”字。“灭三心”的三个层次的重点都是讲“空”。而般若中观学说则并不是这样绝对化地讲“空”。般若类经中的一些表述与《成实论》的“空”观念相近,然而一般的般若类经还是讲“方便”的,而且在一些段落中还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所强调。般若类经讲“性空”,讲“一切皆空”或“万法皆空”,但亦讲“假有”(尽管这一点讲得不如后来的中观派那样突出)。《成实论》在这方面就与般若类经有一定的差距。“灭三心”理论中基本不讲“方便”,而且最后达到的灭“空心”的境界是与世间完全“分别”的。与中观派的差别就更明显了,中观派虽被一些人称为“空宗”,但实际此派是既否定“有”也否定“无”(空)。而换一角度看,也可以说中观派是既肯定“有”(假有),也肯定“无”(性空)。因为中观派的“空”观是明确在“中道”思想指导下的“空”观,是最忌讳“偏”的。无论是“偏有”还是“偏空”均为中观派之大忌。而按中观派的标准来看,《成实论》“灭三心”中提出的“空”观基本上是一种“偏空观”,因为它明显侧重的是一味地否定,到了灭“空心”的最后一个层次,仍是否定,其中看不出有什么肯定的含义。《成实论》中有时也提到离“有无”(舍二边)的“中道”,但它真正离的是“有”,而不是“无”。因而它实际上没有接受中观派的“中道”原则,受般若中观学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事物的不停顿的否定上。但它的否定有些极端化,不符合“中道”精神,成了“偏空观”。当然,《成实论》的“偏空观”主要是相对于中观派而言,它与小乘佛教中方广部的“恶趣空”还是有不同的。首先,《成实论》的“灭三心”理论中提到了“假名”,这“假名”虽然要灭,但毕竟还是与方广部的完全绝对的虚无有差别。再有,《成实论》中在一些段落中提到了“舍二边”、“行于中道”,尽管实际并未达到中观派实施的那种程度,但多少还是有一些这方面的意识,而方广部则是丝毫没有“中道”的观念,是最为极端、最为彻底的否定。因而二者(《成实论》与方广部)至少在“偏空”的程度上不一样。当然,二者的相近处也是明显的,就将“空”或否定极端化而言,它们都与大乘般若中观学说不同。
1701253509
1701253510 总之,《成实论》在大乘佛教风行的情况下,确实对原有的一般小乘佛教的理论作了一些变革。它主要吸收的是般若中观思想中的否定精神,突出了一个“空”字,这是它与传统的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它在理论上与《俱舍论》及其先前的有部学说形成了明显的不同(58)。但《成实论》并没有完全接受大乘般若中观学说的基本观念,特别是其“中道”的思想。它在学说的基本方面仍保持了自身特有的小乘佛教的性质(59)。
1701253511
1701253512 (1) 此为北传佛教史料中的说法之一。根据南传史料,第四次结集是在公元前1世纪在斯里兰卡的阿卢寺举行的,会上诵出了上座部佛教的三藏。
1701253513
1701253514 (2) 除了宣布收受钱币是犯戒的之外,还宣布了其他九件琐事(主要是关于吃饭、饮酒、使用器具等方面的一些事情)是犯戒的。加上收受钱币一事,总称“十事”。
1701253515
1701253516 (3) 参考渥德尔著前引书,第190—198页;参考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24—29页。
1701253517
1701253518 (4) 关于“五事”的原文为:“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参见《异部宗轮论》和《大毗婆沙论》卷第九十九)。
1701253519
1701253520 (5) 上座部系统分化出了不少部派(见上),而较多保持上座部先前观点的是化地部和法藏部及流行在斯里兰卡的南方上座部。此外,通常也认为根本上座部后转为不在二十部或十八部数内的雪山部,即坚持原上座部观点的是雪山部(参考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38、39页)。
1701253521
1701253522 (6) 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41、42页。
1701253523
1701253524 (7) 如在《人施设》中,以“论母的说示”为题,表示出蕴、处、界、谛、根、人这六种“施设”的题目,作为论母。参见平川彰著前引书,上卷,第193页。
1701253525
1701253526 (8) 参见平川彰著前引书,上卷,第192—194页。
1701253527
1701253528 (9) 此处主要指上座部“七论”或《舍利弗毗昙》中表述的上座部系统。
1701253529
1701253530 (10) 参考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43—45页。
1701253531
1701253532 (11) 参考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47页。
1701253533
1701253534 (12) 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把诸部派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概括为十个(参见该论卷第二)。
1701253535
1701253536 (13) 详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43页。
1701253537
1701253538 (14) 异译本为《阿毗昙八犍度论》。
1701253539
1701253540 (15) 所谓“六足论”是相对于《发智论》而言的,《发智论》被称为“身论”。
1701253541
1701253542
1701253543 (16) 关于“六足论”的作者,此处依据玄奘的说法。若依据称友(Yaśomitra)和西藏方面的说法,则为:《集异门足论》(大俱罗著)、《法蕴足论》(舍利子著)、《施设论》(大目犍连著)、《识身足论》(提婆设摩著)、《界身足论》(富楼那著)、《品类足论》(世友著),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285页;平川彰著前引书,上卷,第180页。
1701253544
1701253545 (17) 具体内容见后。
1701253546
1701253547 (18) 根据《品类足论》,色法有十五种,心法六种,心所法二十七种(去掉重复的),心不相应行法十六种,无为法三种,共六十七法(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56页);根据《俱舍论》,色法有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十四种,无为法三种,共七十五法。
1701253548
1701253549 (19) 有部由于其对因缘的分析极为细密,因而亦被称为“说因部”。
1701253550
1701253551 (20) 即后世以《顺正理论》的内容为主要学说的有部。
1701253552
1701253553 (21) “经”主要是《杂阿含经》及《中阿含经》中的一些与有部共诵的经;“律”仅剩一《明了论》;“论”相传他们信奉《舍利弗毗昙》,但汉译《舍利弗毗昙》据考证不是犊子部的论藏(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63、64页)。
1701253554
1701253555 (22) 吕澂先生认为,在犊子部分出的四部中,贤胄部和法上部是一边,正量部和密林山部是一边。《三法度论》(异译本为《阿含慕钞》)属贤胄一边,《三弥底部论》属正量一边。《正法念处经》可能属贤胄一系(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64、65页)。
1701253556
[ 上一页 ]  [ :1.7012535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