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53529e+09
1701253529
1701253530 (10) 参考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43—45页。
1701253531
1701253532 (11) 参考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47页。
1701253533
1701253534 (12) 诃梨跋摩在《成实论》中曾把诸部派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概括为十个(参见该论卷第二)。
1701253535
1701253536 (13) 详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43页。
1701253537
1701253538 (14) 异译本为《阿毗昙八犍度论》。
1701253539
1701253540 (15) 所谓“六足论”是相对于《发智论》而言的,《发智论》被称为“身论”。
1701253541
1701253542
1701253543 (16) 关于“六足论”的作者,此处依据玄奘的说法。若依据称友(Yaśomitra)和西藏方面的说法,则为:《集异门足论》(大俱罗著)、《法蕴足论》(舍利子著)、《施设论》(大目犍连著)、《识身足论》(提婆设摩著)、《界身足论》(富楼那著)、《品类足论》(世友著),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285页;平川彰著前引书,上卷,第180页。
1701253544
1701253545 (17) 具体内容见后。
1701253546
1701253547 (18) 根据《品类足论》,色法有十五种,心法六种,心所法二十七种(去掉重复的),心不相应行法十六种,无为法三种,共六十七法(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56页);根据《俱舍论》,色法有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十四种,无为法三种,共七十五法。
1701253548
1701253549 (19) 有部由于其对因缘的分析极为细密,因而亦被称为“说因部”。
1701253550
1701253551 (20) 即后世以《顺正理论》的内容为主要学说的有部。
1701253552
1701253553 (21) “经”主要是《杂阿含经》及《中阿含经》中的一些与有部共诵的经;“律”仅剩一《明了论》;“论”相传他们信奉《舍利弗毗昙》,但汉译《舍利弗毗昙》据考证不是犊子部的论藏(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63、64页)。
1701253554
1701253555 (22) 吕澂先生认为,在犊子部分出的四部中,贤胄部和法上部是一边,正量部和密林山部是一边。《三法度论》(异译本为《阿含慕钞》)属贤胄一边,《三弥底部论》属正量一边。《正法念处经》可能属贤胄一系(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64、65页)。
1701253556
1701253557 (23) 此部亦称“经部”、“说转部”。印度后世小乘佛教主要指经量部和毗婆沙派(毗婆沙派指经量部之外的以有部为主体的其他一切小乘派别)。
1701253558
1701253559 (24) 一些学者认为,此论对大众部的描述有曲解的成分(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20页)。
1701253560
1701253561 (25) 参考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页。
1701253562
1701253563 (26) 主张有两个世亲说法的主要学者是奥地利学者E·Frauwallner。参见E·Frauwallner的“On the Date of the Buddhist Master of Law Vasubandhu,Serie Orientale Roma III,1951”;参见金仓圆照著前引书,第91页;参见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1530页。
1701253564
1701253565 (27) 同上注。
1701253566
1701253567 (28) 参见金仓圆照著前引书,第91页。
1701253568
1701253569 (29) 以上各品中除破执我品外,原文中均加“分别”二字,如“分别界品”等。
1701253570
1701253571 (30) 此处的“界”指“性”,主要指事物的体性。
1701253572
1701253573 (31) 以上是关于身体认识器官的六根。
1701253574
1701253575 (32) 苦根、乐根、喜根、忧根、舍根被称为五受根。
1701253576
1701253577 (33) 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被称为五善根。
1701253578
[ 上一页 ]  [ :1.7012535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