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54008e+09
1701254008
1701254009 (58) 僧肇在给该论作的序中说:“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途,开真谛之要论也。佛泥日后八百余年,有出家大士,厥名提婆,玄心独悟,俊气高朗,道映当时,神超世表,故能辟三藏之重关,坦十二之幽路,擅步迦夷,为法城堑。于时外道纷然,异端竟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乃仰慨圣教之陵迟,俯悼群迷之纵惑,将远拯沈沦,故作斯论,所以防正闲邪,尤明于宗极者矣。是以正化以之而隆,邪道以之而替,非夫领括众妙,孰能若斯。论有百偈,故以百为名。理致渊玄,统群籍之要。”
1701254010
1701254011 (59) 据僧肇的序中说,该论原有二十品,但是“后十品,其人以为无益此土,故阙而不传”。然而此说据一些学者研究值得怀疑,认为《百论》第一品概括了《四百论》前八品的要义,另外九品相当于《四百论》的后八品,《百论》的内容未删略,更无后十品之可言。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117页。
1701254012
1701254013 (60) 也就是“般若”。
1701254014
1701254015 (61) 《中论》卷第四。
1701254016
1701254017 (62)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五中说:“第一义,亦名性空。”
1701254018
1701254019 (63)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六中说:“最第一义过一切语言、论议、音声。”
1701254020
1701254021 (6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五中说:“是一切法皆以世谛故说,非第一义。……世谛故说名菩萨,说名色、受、想、行、识。”该经卷第二十四中说:“此名强作,但假施设。……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
1701254022
1701254023 (65) 《中论》卷第四。
1701254024
1701254025 (66) 含婆薮开士的释。
1701254026
1701254027 (67) 《百论》卷下。
1701254028
1701254029 (68) 《中论》卷第四。
1701254030
1701254031 (69) 《中论》卷第三。
1701254032
1701254033 (70) 《中论》卷第三中青目语。
1701254034
1701254035 (71) 《中论》卷第四。
1701254036
1701254037
1701254038
1701254039
1701254040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1701250652]
1701254041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第十六章 中后期大乘佛教
1701254042
1701254043 所谓中后期大乘佛教主要指产生相对晚一些的大乘经的形成时期和瑜伽行派(Yogācāra)的发展时期的佛教,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3至6世纪。
1701254044
1701254045 大乘佛教的经典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出现的。大约在公元3世纪后,印度又出现了一批影响较大的大乘经,这些经典通常被称为续出或后出的大乘经,它们对大乘佛教中瑜伽行派的形成及后来印度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701254046
1701254047
1701254048
1701254049
1701254050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1701250653]
1701254051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一、续出的大乘经
1701254052
1701254053 续出的大乘经有不少种类,其中主要的有:《大般涅槃经》、《胜鬘经》、《解深密经》等。这些经的思想内容与早期大乘经有着重要的关联,但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质。它们决定了大乘佛教在3世纪之后的基本发展方向。
1701254054
1701254055 1.《大般涅槃经》
1701254056
1701254057 《大般涅槃经》(亦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等,常简称《涅槃经》)的完整梵本现已不存,仅发现两叶梵文断片(1)。此经现存的主要是汉译本与藏译本。汉译本有所谓“北本《涅槃经》”和“南本《涅槃经》”。“北本”指北凉昙无谶译的四十卷本。“南本”指南朝慧观与谢灵运译的三十六卷本。此外,该经还有一些异译本,即西晋竺法护译的两卷本《佛说方等般泥洹经》、东晋法显译的六卷本《佛说大般泥洹经》。法显的六卷本仅有“北本”的部分内容。而“南本”则是在昙无谶“北本”和法显的六卷本异译本的基础上增改而成的(2)。
[ 上一页 ]  [ :1.7012540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