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54133e+09
1701254133
1701254134 《解深密经》在理论上的最重要之处是对心意识的分析。作为事物根本的识可以保存人过去的记忆、经验,还可以保存人们过去行为产生的业,它因而被称为阿赖耶识或藏识;此识还是生死轮回的种子,是人生存的根源,生命存续的主体,能“于身随逐执持”,具有“执持”作用,它因而也被称为阿陀那识或执持识。
1701254135
1701254136 《解深密经》在论述这种心意识时极力将其与有我论划清界限。如该经中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25)这里的阿陀那识作为轮回的种子是不断变化的,与婆罗门教的本身不变的“我”不同。但一般人(凡愚)很难将其区分清楚,容易将二者相混,导致有我论,因而佛对一般人是不讲这种甚深秘义的,但在《解深密经》中却讲了。在实际上,此经中讲的“阿陀那识”或“阿赖耶识”虽然不能等同于婆罗门教中讲的“我”,但确实起了一个轮回主体的作用,这是该经的一个特色(26)。
1701254137
1701254138 《解深密经》中提出的三相和三无自性的观念,对诸法的本质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实际上是认为诸法本身是不实在的,它们不过是人的假名施设,要依赖于其他的缘,因而没有自性。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种空观。但这种空观与先前的一些大乘经或中观派的空观并不完全一样。因为该经还强调所谓“阿陀那识”或“阿赖耶识”,它是一切的种子,诸法要依赖于它。因而该经的这种空观是唯识观念基础上的空观。先前的一些大乘经和中观派中虽然也谈到“识”的作用(如在《华严经》和《大智度论》中),但毕竟不像《解深密经》这样将整个理论基础放在“识”之上,做系统的唯识论证。
1701254139
1701254140 《解深密经》提出的世尊说法的三时理论也较有特色。第一时为发趣声闻乘者说,以四谛相转正法轮,属未了义;第二时为发趣修大乘者说,依一切法皆无自性等,以隐秘相转正法轮,亦属未了义;第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依一切法皆无自性等,以显了相转正法轮,属真了义。这是一种教判理论,它为佛教经典中出现的理论差别提供了一种解释。在佛教后来的发展中,教判理论的种类增多,影响趋大。
1701254141
1701254142 《解深密经》在印度大乘佛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提出了许多先前大乘经论中未提及的思想,或这些经论中虽有提及但却未展开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另一重要派别瑜伽行派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瑜伽行派的许多理论是在此经思想的基础上构筑的,因而此经也被看作是瑜伽行派的基本经典。
1701254143
1701254144 续出的大乘经中除了上述三种影响较大的经典之外,还有《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密严经》、《金光明经》等。《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原本未能流传下来,其内容主要从其他一些佛典的引用中得知。该经中提到了“阿赖耶识”、“三性”等重要的唯识思想,与《解深密经》所起的作用类似。《楞伽经》中提到了“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阿赖耶识”等概念。《密严经》中也对“如来藏”与“阿赖耶识”进行了分析。《金光明经》亦提及了与唯识思想有关的一些概念,但其主要还是论述了四天王镇护国家及与密教相关的一些内容。这些经典与上述三种经典对推动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701254145
1701254146
1701254147
1701254148
1701254149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1701250654]
1701254150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二、瑜伽行派
1701254151
1701254152 约在公元4—5世纪,印度大乘佛教中出现了一个重要分支,即瑜伽行派。此派是在上述续出的大乘经的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瑜伽行派与中观派有不少差别,但在一些大乘佛教的基本观念上,它与中观派也有不少类似之处,两派的界限有时不能划得过于明确,而且两派间形成明显的对立或冲突是在较晚的时期。瑜伽行派的许多理论也是以一些早期大乘经(如般若类经典等)为基础的,只是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之上,又特别吸收了续出的大乘经中的唯识方面的思想,并且还吸收改造了有部等一些小乘佛教的观念,构筑了印度佛教中较为复杂的理论体系。
1701254153
1701254154 1.瑜伽行派的主要论师和著作
1701254155
1701254156 瑜伽行派的创立人相传为弥勒(Maitreya),但有关弥勒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的问题,学界至今没有定论。认为他存在的人一般把其年代定在公元4世纪初。传说中讲弥勒是佛的弟子,但先于佛而入灭,住兜率天,并将在释迦之后到人间为佛。这一弥勒在一些文献中被等同于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此派的基本思想,并传给后来的瑜伽行派主要论师。署名弥勒的瑜伽行派论著不少,汉译中重要的有《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等;藏译中重要的有《现观庄严论》、《法法性分别论》等。另外,还有一些未译成汉、藏语的梵本(27)。
1701254157
1701254158 除弥勒外,瑜伽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无著(Asaṅga)和世亲(Vasubandhu)。两人对署名弥勒的论著作了不少注释并且又制作了一批新的论著。
1701254159
1701254160 无著的年代大致在公元4至5世纪,他是北印度健陀罗国人,先在说一切有部出家(一说在化地部出家),并曾修学小乘空观,但都不能满足,后改信大乘佛教。传说中讲他接受了弥勒的大乘空观,常在夜晚去兜率天向弥勒学习《瑜伽师地论》,白天回来后向大众传授。他的主要著作有:《金刚般若论》、《大乘庄严经论》、《顺中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
1701254161
1701254162 世亲是无著的弟弟,也是瑜伽行派的主要论师,年代亦在公元4至5世纪。但关于此派世亲与《俱舍论》的作者是否为一人的问题,学界有不同看法。根据《婆薮槃豆法师传》,此派世亲与《俱舍论》的作者为同一人(28)。他出家后先学小乘有部的学说,并很有成就,后在其兄无著的帮助下改信大乘。世亲的主要著作(大乘)有:《大乘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大乘成业论》、《佛性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
1701254163
1701254164 与世亲同时代的瑜伽行派论师还有一些,如《成唯识论述记》中就提及了火辨(Citrabhāṇa)和亲胜(Bandhuśrī)等十人。他们注释了世亲的《唯识三十论颂》。
1701254165
1701254166 在世亲之后,瑜伽行派的发展大致也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由陈那(Dignāga,约5至6世纪)发展起来的系统,另一是由德慧(Guṇamati,约5至6世纪)发展起来的系统。
1701254167
1701254168 陈那不仅是佛教唯识思想的阐述者,而且是印度因明学的著名大师,是新因明学的开创者。他的主要著作有:《观所缘缘论》、《掌中论》、《因明正理门论》、《集量论》等。陈那系统中的唯识派主要人物有无性(Asvabhāva,约5至6世纪)、护法(Dharmapāla,约6世纪)、戒贤(Śīlabhadra,约7世纪)、法称(Dharmakīrti,约7世纪)等。
1701254169
1701254170 德慧也对世亲的论著作了注释,重要著述有《随相论》、《唯识三十颂释》等。他这一系统中的主要人物有:安慧(Sthiramati,约6世纪)、难陀(Nanda,约6世纪)、胜军(Jayasena,约7世纪)等。
1701254171
1701254172 瑜伽行派中的名师辈出,著述众多,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则是署名弥勒的《瑜伽师地论》、无著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唯识三十论颂》及其注释。这几部论在印度及中国影响都很大,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701254173
1701254174 《瑜伽师地论》现存梵本(29),译本有汉译本和藏译本。汉译本最完全和最通行的是玄奘所译的《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在玄奘之前,此论还有一些异译本,但均为节译。它们是:北凉昙无谶译的《菩萨地持经》(十卷)(30)、昙无谶译的《菩萨戒本》(一卷)(31)、刘宋求那跋摩译的《菩萨善戒经》(九卷)(32)、求那跋摩译的《优婆塞五戒威仪经》(一卷)(33)、梁陈之际的真谛译的《决定藏论》(三卷)(34)、真谛译的《十七地论》(五卷)(35)。
1701254175
1701254176 玄奘译的一百卷《瑜伽师地论》又分为五个部分,即:本地分(卷一至卷五十)、摄决择分(卷五十一至卷八十)、摄释分(卷八十一至卷八十二)、摄异门分(卷八十三至卷八十四)、摄事分(卷八十五至卷一百)。
1701254177
1701254178 本地分论述了瑜伽禅观的境界,即所谓十七地,包括五识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
1701254179
1701254180 摄决择分对本地分中的问题做了更深入的阐述,对十七地做了进一步分析。
1701254181
1701254182 摄释分论述了十七地中涉及的诸经(如《阿含经》等)的问题。
[ 上一页 ]  [ :1.70125413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