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54209
1701254210
三类识中的“异熟”指“阿赖耶识”,它亦称“种子识”,蕴藏着生出世间现象的“种子”,由这些种子生出的世间现象又可以“熏习”阿赖耶识。这些“种子”还有自类相续的能力,可以“种子生种子”。《成唯识论》中在谈到阿赖耶识时说:“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45)
1701254211
1701254212
三类识中的“思量”指“末那识”。《唯识三十论颂》中说:“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文中所谓“彼”指“阿赖耶识”。“依彼转”意为“末那识”要依靠“阿赖耶识”产生和运作;“缘彼”意为“末那识”要以“阿赖耶识”为认识(作用)对象。该识的性相是进行“思量”。那么,“末那识”思量些什么呢?它主要把“阿赖耶识”思量为“我”,并伴随着四种关于“我”的“烦恼”。《唯识三十论颂》中说:“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
1701254213
1701254214
三类识中的“了别境”指六种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唯识三十论颂》中说:“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此处所谓“了境为性相”意即六识的作用为“了境”。了什么境呢?眼以色为境,耳以声为境,鼻以香为境,舌以味为境,身以触为境,意以法为境。也就是说,六识可以分别把握属于自己认识范围内的东西。
1701254215
1701254216
这就是瑜伽行派的所谓“三类八识”,它是此派对“识”的一种最基本的分类。在这“八识”中,最根本的是“阿赖耶识”。当阿赖耶识发生作用时,末那识与前六识亦开始活动,三类识共同参与转变过程,展示出世间万象。八识中的阿赖耶识既是万象的根源,亦是其他识的根源,而且还是业报轮回或生命相续过程中的主体。
1701254217
1701254218
那么,这“识”与“境”又是什么关系呢?它们是不同的东西吗?瑜伽行派认为不是。在他们看来,外境不过是“识”自己的转变,无论是认识的主体还是认识的对象都是识,因此实际是“无境”。《成唯识论》中说:“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愚夫所计实我实法都无所有,但随妄情而施设,故说之为假。”(46)《成唯识论》中还说:“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此能转变即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谓即三界心及心所。此所执境名所分别,即所妄执实我法性,由此分别变似外境假我法相,彼所分别实我法性决定皆无。”(47)
1701254219
1701254220
瑜伽行派强调“一切唯识”或“唯识无境”,是否就把“识”看成是一种实在的“有”或类似于婆罗门教的“梵”那样的不变最高实体了呢?此派的大量著作中直接谈及此问题或明确表明态度的不多。但《成唯识论》中却有一段话对此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该论中说:“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48)。从这段话来看,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外境只是人们虚妄认识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认识(识)是一切事物的根源或根本。但这并不等于说有一实有的作为事物最高本体或实体的“识”。这“识”也不过是为了遣除对外境的妄执而说的,若将其看作是实在的,就和执著于外境没什么区别了。显然,《成唯识论》在此处还是坚持了大乘佛教的较彻底的空观,在基本思想上与般若中观的理论还是一致的。
1701254221
1701254222
(2)三性与三无性。
1701254223
1701254224
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49))与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50))的理论在《解深密经》及《大乘阿毗达磨经》中已经提出,瑜伽行派接受和完善了这种理论,使之成为此派学说体系中的基本内容之一。
1701254225
1701254226
瑜伽行派的不少著作中都论及了三性三无性的理论。《唯识三十论颂》中说:“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颂曰:
1701254227
1701254228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1701254229
1701254230
1701254231
1701254232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1701254233
1701254234
1701254235
1701254236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1701254237
1701254238
1701254239
1701254240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
1701254241
1701254242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1701254243
1701254244
1701254245
1701254246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1701254247
1701254248
1701254249
1701254250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1701254251
1701254252
1701254253
1701254254
以下主要依据《成唯识论》中的说法来解释三性与三无性。
1701254255
1701254256
“遍计所执性”是指人们不能认识到唯识无境,因而从各个方面来“周遍计度”,虚妄地想象出外部世界的种种现象,执著于事物的种种差别,认为它们实有。而实际上,一切事物,如所谓的我与法,都是没有自性或实在性的。《成唯识论》中说:“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徵不可得故。”(51)
1701254257
1701254258
“依他起性”是指事物皆由缘而起,这是事物的一种特性。一切事物都如幻事一样,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虚妄分别,由于事物是由缘所生的,因此就是“非有似有”。《成唯识论》中说:“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无,名依他起,虚妄分别,缘所生故。”“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52)
[
上一页 ]
[ :1.7012542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