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54415
1701254416
(46) 《成唯识论》卷第一。
1701254417
1701254418
(47) 《成唯识论》卷第七。
1701254419
1701254420
(48) 《成唯识论》卷第二。
1701254421
1701254422
(49) 亦称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等。
1701254423
1701254424
(50) 亦称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等。
1701254425
1701254426
(51) 《成唯识论》卷第八。
1701254427
1701254428
(52) 同上注。
1701254429
1701254430
(53) 同上注。
1701254431
1701254432
(54) 《成唯识论》卷第九。
1701254433
1701254434
(55) 同上注。
1701254435
1701254436
(56) 同上注。
1701254437
1701254438
(57) 《成唯识论》卷第二。
1701254439
1701254440
(58) 同上注。
1701254441
1701254442
(59) 同上注。
1701254443
1701254444
(60) 同上注。
1701254445
1701254446
(61)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安难陈护,一二三四”。参见《佛光大辞典》,第1664页。
1701254447
1701254448
(62) 亦作“转识成智”。
1701254449
1701254450
(63) “漏”即烦恼,有漏即有烦恼。
1701254451
1701254452
(64) 《大乘庄严经论》中的“四智”(作事智、观智、平等智、镜智)在《成唯识论》中分别译成: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1701254453
1701254454
(65)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三。
1701254455
1701254456
(66) 《成唯识论》卷第十。
1701254457
1701254458
(67) “作意”至“思”被称为五种“遍行”。
1701254459
1701254460
(68) “欲”至“慧”被称为五种“别境”。
1701254461
1701254462
(69) “信”至“不害”被称为十一种“善”。
1701254463
1701254464
(70) “贪”至“不正见”被称为六种“烦恼”。
[
上一页 ]
[ :1.7012544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