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54437
1701254438
(57) 《成唯识论》卷第二。
1701254439
1701254440
(58) 同上注。
1701254441
1701254442
(59) 同上注。
1701254443
1701254444
(60) 同上注。
1701254445
1701254446
(61)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安难陈护,一二三四”。参见《佛光大辞典》,第1664页。
1701254447
1701254448
(62) 亦作“转识成智”。
1701254449
1701254450
(63) “漏”即烦恼,有漏即有烦恼。
1701254451
1701254452
(64) 《大乘庄严经论》中的“四智”(作事智、观智、平等智、镜智)在《成唯识论》中分别译成: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1701254453
1701254454
(65)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三。
1701254455
1701254456
(66) 《成唯识论》卷第十。
1701254457
1701254458
(67) “作意”至“思”被称为五种“遍行”。
1701254459
1701254460
(68) “欲”至“慧”被称为五种“别境”。
1701254461
1701254462
(69) “信”至“不害”被称为十一种“善”。
1701254463
1701254464
(70) “贪”至“不正见”被称为六种“烦恼”。
1701254465
1701254466
(71) “忿”至“散乱”被称为二十种“随烦恼”。
1701254467
1701254468
(72) “睡眠”至“伺”被称为四种“不定”。
1701254469
1701254470
(73) 以上集中对瑜伽行派的唯识理论作了叙述。此派中的“因明学”是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明学实际又是专门的一种学说,涉及内容较多,应另外单独探讨。参见姚卫群著《佛学概论》,第423—441页。
1701254471
1701254472
1701254473
1701254474
1701254476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第十七章 后期佛教
1701254477
1701254478
7世纪之后,印度佛教的发展有了重要变化。7至13世纪的佛教可以看作是后期佛教。后期佛教至少在较早的阶段仍然是大小乘佛教并行发展的局面,但大小乘的差别点已不是很多(根据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的记述,当时的小乘佛教主要有四个部派:大众部、上座部、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大乘则主要分为中观和瑜伽两大派。但大乘小乘区分不定或差别不大)(1)。不过这一时期影响大的主要还是大乘佛教及密教。后期佛教大致经历了瑜伽行派与中观派融合、完全密教化及消亡三个主要阶段。
1701254479
1701254480
1701254481
1701254482
1701254484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一、瑜伽行派与中观派的融合
1701254485
1701254486
在瑜伽行派产生后,中观派仍在印度保持着重要的影响。两派都不断地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充实,使之系统化。义净在记述当时的大乘佛教时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是皆唯识。斯并咸尊圣教,孰是孰非?同契涅槃;何真何伪?意在断除烦惑,拔济众生。岂欲广致纷纭,重增沈结!依行则俱升彼岸,弃背则并溺生津。西国双行,理无乖竞。”(2)但这两派实际经常发生争论,如中观派的清辨就曾对瑜伽行派的护法的学说进行指责,两派有所谓“空”、“有”之争(3)。在这方面较著名的是戒贤与智光的争论。二人主要是在“三时教”上表现出对“空”、“有”问题的不同看法。戒贤主张心境俱有(阿含,有)为初时,心境俱空(般若,空)为二时,境空心有(深密,中)为三时。智光则主张心境俱有为初时,境空心有为二时,心境俱空为三时。戒贤是瑜伽行派的代表人物,而关于智光的师承则有不同说法:一说其为戒贤的弟子,再一说认为他是另一同名之人(4)。若是前者,这说明瑜伽行派中本身对“空”、“有”问题就有争论,有人受中观一系的影响;若是后者,则说明智光可能是中观一系的人。但这种“空”、“有”之争并未使两派极端对立。
[
上一页 ]
[ :1.7012544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