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54918e+09
1701254918 瑜伽行派在形式上讲似乎实有的“识”,但实际上与中观派等佛教同样还是强调空无(性空)观念。这和整个佛教的基本倾向是一致的。
1701254919
1701254920 从总体上说,印度宗教哲学中偏重于讲实有观念的是婆罗门教的哲学派别。它们的实有观念是建立在一个永恒存在的实体之上的,在强调这种实体实有的过程中又讲作为实体表现形态或转变物的一般事物或人生现象的空无(不实在或非永恒)。而佛教则以缘起论为基础,侧重讲无主体的空无观念,它提出的实体性概念多数属方便说法,是用来破除外物实有的工具。
1701254921
1701254922 印度思想史上的顺世论和耆那教也有实有和空无观念。简要地说,顺世论认为“四大”(地、水、火、风)实有,其他的东西为空无,或要以四大为基础。耆那教则认为解脱了的“命我”(灵魂)实有,而轮回状态则是非实在或非永恒的。这两派的实有和空无观念相对婆罗门教和佛教的这类观念影响要小一些。
1701254923
1701254924 (1) 参见《梨俱吠陀》10,90。
1701254925
1701254926 (2) 参见《梨俱吠陀》10,121。
1701254927
1701254928 (3) 参见《梨俱吠陀》10,82。
1701254929
1701254930 (4) 《梨俱吠陀》10,129。
1701254931
1701254932 (5) 《歌者奥义书》 3,14,1。
1701254933
1701254934 (6) 《白骡奥义书》3,7。
1701254935
1701254936 (7) 《广林奥义书》3,7,23。
1701254937
1701254938 (8) 《广林奥义书》2,1,20。
1701254939
1701254940 (9) 《歌者奥义书》7,5,2。
1701254941
1701254942 (10) 《他氏奥义书》3,1,3。
1701254943
1701254944 (11) 参考乔荼波陀《圣教论》(Āgama Śāstra)3,1-10(巫白慧译释《圣教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3—115页)。
1701254945
1701254946 (12) 商羯罗《梵经注》1,4,22。
1701254947
1701254948 (13) 罗摩努阇《梵经注》1,1,1。
1701254949
1701254950 (14) 参考阇弥尼(Jaimini)著《弥曼差经》(Mīmāṃsā-sūtra)1,1(姚卫群编译《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7—222页)。
1701254951
1701254952 (15) 胜论派不同文献对句义的分类有差别。
1701254953
1701254954 (16) 自在黑(Īśvarakṛṣṇa)《数论颂》15。
1701254955
1701254956 (17) 参见真谛译《金七十论》卷上。
1701254957
1701254958 (18) 《数论颂》17。
1701254959
1701254960 (19) “三德”是数论体系中构成自性及其转变物的三种特性或成分,即萨埵(具有喜的本质和照明作用)、罗阇(具有忧的本质和冲动作用)、多磨(具有迷暗的本质和抑制作用)。
1701254961
1701254962 (20) 参见《金七十论》卷上。
1701254963
1701254964 (21) 钵颠阇利(Patañjali)《瑜伽经》2,17。
1701254965
1701254966 (22) 参见毗耶舍(Vyāsa)对《瑜伽经》2,23的注释(姚卫群编译《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7—198页)。
1701254967
[ 上一页 ]  [ :1.70125491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