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55212e+09
1701255212 (23) “无明”至“掉举”被称为六种“大烦恼地法”。
1701255213
1701255214 (24) “无惭”和“无愧”被称为两种“大不善地法”。
1701255215
1701255216
1701255217 (25) “忿”至“”被称为十种“小烦恼地法”。
1701255218
1701255219 (26) “恶作”至“疑”被称为八种“不定地法”。
1701255220
1701255221 (27) 参见《俱舍论》卷一、卷四、卷五。
1701255222
1701255223 (28) 参见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页。
1701255224
1701255225 (29) 关于世亲,史料中有不同记述,学界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写《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世亲与写《俱舍论》的世亲为同一人,世亲后来放弃小乘学说转信大乘佛教。有的认为有两个世亲,一个是小乘的世亲,另一个是大乘的世亲。具体论证较复杂,可参考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1530页。
1701255226
1701255227 (30) “作意”至“思”被称为五种“遍行”。
1701255228
1701255229 (31) “欲”至“慧”被称为五种“别境”。
1701255230
1701255231 (32) “信”至“不害”被称为十一种“善”。
1701255232
1701255233 (33) “贪”至“不正见”被称为六种“烦恼”。
1701255234
1701255235 (34) “忿”至“散乱”被称为二十种“随烦恼”。
1701255236
1701255237 (35) “睡眠”至“伺”被称为四种“不定”。
1701255238
1701255239 主要参考书目
1701255240
1701255241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著:《印度哲学宗教史》(高观庐中译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701255242
1701255243 黄心川著:《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701255244
1701255245 姚卫群著:《佛学概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1701255246
1701255247 姚卫群著:《印度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01255248
1701255249 汤用彤著:《印度哲学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版。
1701255250
1701255251 宇井伯寿著:《印度哲学史》,岩波书店,1965年版。
1701255252
1701255253 金仓圆照著:《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
1701255254
1701255255 S.Radhakrishnan and C.A.Moore,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Bombay,1957.
1701255256
1701255257
1701255258
1701255259
1701255260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1701250674]
1701255261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第二十一章 轮回观念
[ 上一页 ]  [ :1.7012552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