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55926
1701255927
耆那教的学说中也存在着否定形态的思维方式或直觉思维方式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其五种“智”的理论中。耆那教认为,人获得认识的方式一般有五种,他们称之为“智”,这五种智是:感官智(通过感官等获得的认识)、圣典智(借助符号和言语获得的认识)、极限智(直接获得的在时空上极为遥远的事物的认识)、他心智(对别人精神活动的直接认识)、完全智(对一切事物及其变化的最完满的认识)。耆那教认为这五种智中的前两种是“间接的”(指要借助感觉等),而后三种则是“直接的”(指不借助感觉等,直接把握认识对象),并认为前三种智有可能产生错误,后两种则不会(14)。根据耆那教的这种理论,人若借助感官或言语符号等来认识事物,就有可能产生错误,而若不借助感官或言语来认识事物则会获得正确的认识。这种理论显然否定感觉、概念等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积极意义,主张直觉的认识方式。这是否定形态认识方式中的一种影响较大的类型,在印度宗教的发展中极为流行。
1701255928
1701255929
顺世论不是一个宗教派别,它极为激烈地反对宗教。此派在其理论中也展示了一些思维方式方面的成分。顺世论主张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是物质性的所谓“四大”(地、水、火、风)。在解释意识或精神现象时,顺世论表现出了一些辩证的观念。顺世论认为,人的意识或精神是由物质性的四大结合起来形成的,虽然个别的物质元素并不具有意识,但当这些元素以某种方式合在一起时(即组成人的身体时),意识或精神就表现出来了。这种形成过程就如同红颜色产生于蒟酱叶、槟榔子和石灰的结合一样,或如同使人醉的力量(酒)产生于酿酒的植物等的结合一样(15)。顺世论举出的这些事例表明它意识到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着辩证思维的特性。
1701255930
1701255931
1701255932
1701255933
1701255935
印度宗教哲学概论 五、婆罗门教六派哲学
1701255936
1701255937
婆罗门教六派哲学是印度宗教哲学中的正统或主流派别。在这些派别中,上述三种思维方式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1701255938
1701255939
就逻辑思维方式而言,前述的吠陀奥义书、耆那教、顺世论、早期佛教中不能说没有任何表现。如关于推理的一些观点,对一些思想的论证等,都说明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有这方面的意识,但他们也确实没有提出较系统或明显的展示这种思维方式的理论。而在六派哲学中,则有典型的这方面的学说。其中最明显的是正理派。其次,在胜论派、数论派、弥曼差派等中也都有这类内容。
1701255940
1701255941
正理派学说的重点就是研究逻辑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形式逻辑方面的内容。此派在这方面的重要建树是确立了“五支论式”的推论方法,认为正确的推论式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宗(命题)、因(理由)、喻(实例或例证,分同、异两种)、合(应用)、结(结论)。具体用例如下:
1701255942
1701255943
宗:声是非常住的,
1701255944
1701255945
1701255946
1701255947
因:因为是被造出来的,
1701255948
1701255949
1701255950
1701255951
同喻:凡是被造出来的都是非常住的,如盘、碟等,
1701255952
1701255953
1701255954
1701255955
合:声是这样,是被造出来的,
1701255956
1701255957
1701255958
1701255959
异喻:凡不是被造出来的都是常住的,如阿特曼等,
1701255960
1701255961
1701255962
1701255963
合:声不是这样,不属于不是被造出来的,
1701255964
1701255965
1701255966
1701255967
结:所以声是非常住的(16)。
1701255968
1701255969
1701255970
1701255971
正理派的这种推论式虽然有“五支”,但真正对推理完成起作用的是其中的三种成分,即“小词”、“大词”和“中词”。推论的方法是通过中词使小词与大词发生联系,即小词“声”通过中词“被造出来的”与大词“非常住的”发生联系,推论出“声是非常住的”这种结论。因而,五支论式与西方三段论在完成推理方面有着本质上相同的内容,只是正理派为了有利于辩论,在五支论式中加入了一些从纯逻辑学角度看重复的成分。
1701255972
1701255973
此外,正理派还对推理中的错误和辩论失败的原因等做了极为细致的分析,论述了五种似因、三种曲解、二十四种倒难和二十二种堕负(17)。
1701255974
1701255975
胜论派和数论派也很重视逻辑思维方式。这主要表现在其关于“比量”的论述中。胜论派在谈到比量时分了五种类型:从结果推知原因、从原因推知结果、从有结合关系的事物中根据已知的一个推知另一个、从有矛盾关系的事物中根据已知的一个推知另一个、从有和合关系的事物中根据已知的一个推知另一个(18)。数论派将比量分成三种:有前比量(从因推果)、有余比量(从果推因)、平等比量(同类推理)(19)。关于比量,六派哲学中的其他一些派别也曾论及,内容与胜论派和数论派的论述有不少相似的成分。
[
上一页 ]
[ :1.7012559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