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62457
而被新构建出来的两个区域——边缘系统和新大脑皮层,在对人类行为的控制上可能只有几亿年,而爬虫脑对生物行为的控制甚至可以追溯到生命出现的那一刻。
1701262458
1701262459
爬虫脑在进化的时间上远长于新大脑皮层,它们在保证我们生存上一直很成功,因此我们对爬虫脑的依赖更为根深蒂固。这也是为什么,经科学验证,我们的行为决策大多数都源于大脑的爬虫脑区域。
1701262460
1701262461
爬虫脑的决策大多极度趋利避害。当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它会一直诱导我们拿起手机聊天,打开电脑游戏,或者跟朋友外出游玩。因为它就是希望我们能够保存更多的能量并且不断去寻找食物和交配。
1701262462
1701262463
尤其是当我们遇到一点小坎坷的时候,它对我们的刺激会更加强烈,因为任何的挫败在爬虫脑那里都会被归类为潜在的威胁,进而引起“逃避”的应激反应。如果没有新大脑皮层对我们的控制,那么我们会直接向爬虫脑妥协。
1701262464
1701262465
而这就会造成我们的拖延,在执行过程中一旦遇到小的困难,我们的爬虫脑就会跳出来并提供各种享乐的选择,让自己避开那些让我们觉得劳累的事物。
1701262466
1701262467
所以,当自己感到无所事事的时候,我们的爬虫脑不会自觉地选择学习和工作。如果我们的新大脑皮层不够强大,那么我们不用多久就会对我们的爬虫脑“俯首称臣”,进入享乐模式。
1701262468
1701262469
延迟享乐
1701262470
1701262471
我很喜欢《堂吉诃德》里的一句话:“弓不可能永远弯曲,如果没有合法的娱乐,人性将难以生存。”但是如果本身是有所追求,并不是那种安于平淡的人,过度追求享乐,则很容易让一个人走向平庸。
1701262472
1701262473
而一个懂得思量更长远未来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也有心理学实验证明,一个懂得延迟享乐的人,更可能有较大的成就。
1701262474
1701262475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华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曾针对4岁幼童进行了一项“延迟享乐”(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实验。
1701262476
1701262477
实验方式为每次找1位幼童进入一个房间,让他们坐在桌边,研究人员在桌上放1颗棉花糖,并且告诉小孩,他要离开几分钟,在他回来以前,如果他能不吃掉桌上的棉花糖,那么等他回来之后,就能够得到2颗棉花糖。
1701262478
1701262479
结果,大概有2/3的孩子不能够延迟享乐,在实验员回来之前吃掉了棉花糖,另外1/3的孩子则抵制住了诱惑,等到了实验员回来,并且获得了约定的两个棉花糖。
1701262480
1701262481
可能有人不禁要问,谁先吃了棉花糖很重要吗?答案是:是的。10年之后,当华特·米歇尔再次联系这些孩子的父母并且咨询孩子们的状况时,发现当初愿意等到研究人员回来的那群小孩,长大后比较能够自我激励,拥有更强的抗挫能力。而那些马上就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则更容易分心,缺乏动力,做事的规划性也较差。
1701262482
1701262483
从进化的角度看,大脑对享乐的需求非常高。因为较为原始的享乐都是关系种族发展和生存的类型,无论是食物,性还是厮杀,如果对这些都无法感受到愉悦感,那么他们就会慢慢因为不吃东西而饿死,不接受性而绝种,并最终被淘汰。而那些追求享乐的个体,则有更大的生存概率。
1701262484
1701262485
另外,在成万上亿年前,自然界往往没有足够的食物,生活条件更为恶劣,更没有发达的医疗技术,这也就造成了我们的祖先寿命较短。而且经常处于复杂多变、朝不保夕的生活条件下,也许早上还在吃着刚捕获到的野鹿,晚上就成为狮子的盘中餐。
1701262486
1701262487
诸此种种的危险和落后,使我们的祖先养成了对危险极度规避、同时尽早享乐的行为模式,尽多地进食,尽多地繁殖就是他们基因存活下来的最优路径。
1701262488
1701262489
经过亿万年的进化,这种行为模式也早已变成了我们的本能,印刻成为基因的一部分。并且,享乐的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泛化,不再局限于食物、性和攻击。但是我们的潜意识大脑不能进行细加工,凡是能够引起我们快感的,它依然会将那些行为笼统地归类为生存必需行为。
1701262490
1701262491
当我们看着满桌子未处理的文件时,我们大脑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抗拒。如果没有足够的压力,比如说上级的督促和截止日期的到来,让我们感到紧迫,我们还是会选择先玩会手机压压惊的。毕竟,享乐和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性需求。
1701262492
1701262493
社会的螺丝钉——为什么做事做久了会没精神
1701262494
1701262495
你能想象自己24小时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吗?就像我们无法一直保持心跳120次/秒一样,我们也很难一直保持对一件事情的持续亢奋。
1701262496
1701262497
人的驱动力来源
1701262498
1701262499
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一个叫作詹姆斯·奥尔兹(James Olds)的社会心理学家不小心错误地将刺激大脑的电极植入到了小白鼠大脑中未被开发的区域,结果却发现,小白鼠在受到电击的时候,不仅没有逃离被电击的位置,到处乱窜,而且还非常乖巧地待在原地,貌似在等待下一次电击。
1701262500
1701262501
事实证明,小白鼠确实非常享受这样的“虐待式”电击,他们植入电极的大脑区域被称为“快感中心”(也就是后来的“多巴胺系统”)。它能够释放出一种叫作多巴胺的神经递质,让动物产生继续这种行为的动力。
1701262502
1701262503
奥尔兹也证明,如果有可能的话,小白鼠会自己寻求虐待,哦不,刺激。实验人员设置了一个杠杆,当杠杆被按压的时候,小白鼠的快感中心就会感受到电击。小白鼠一旦发现杠杆的作用,就会开启“自虐模式”,它们会不停地按压杠杆,直到筋疲力尽,甚至死去。即使你在小白鼠的旁边放置食物,它们也不会离开让自己受虐的杠杆半步。
1701262504
1701262505
这就是动物长期处于亢奋的后果——提前衰亡。一个持续亢奋的人就像一个心跳24小时处于120次/分钟的运动员,他注定无法长久生存,也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在长期的进化中,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系统也已经进化得更为完善,形成了一套较好规避这种情况发生的机制。
1701262506
[
上一页 ]
[ :1.7012624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