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63877e+09
1701263877 因为表露自己的缺点可以让对方觉得我们也是普通人,进而不会对我们因为过多的敬畏而远离。另一方面能够让别人看到我们的真诚,至少我们不会将自己隐藏得太深。虽然暴露自己的不足,一开始会让自己不怎么适应,但是我们却可以收获更多的亲密关系。
1701263878
1701263879 如果我们一直隐藏自己的不足,开始可能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但是缺点一旦暴露,对方会更难接受我们。当然,表露缺点还能够让我们找到真正喜欢我们的人。
1701263880
1701263881 美国交友网站OKCupid(注:Cupid,爱神丘比特)对64,000名女性用户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如果男生们觉得女生长相的态度分歧越大,那这个女生会有更多人追。换句话说,如果人人都觉得一个女生漂亮,那么她受男生欢迎的程度还不及那些只有一半男生觉得她漂亮的女生。
1701263882
1701263883 他们发现那些长相存在争议,但存在明显不让一些男生喜欢的特点的女生(比如纹身、肥胖),收到的私信依然远多于那些让绝大多数人觉得非常漂亮的女生。
1701263884
1701263885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表现得过于完美,多数人会对我们敬而远之。而且,等到我们在长期的相处中表露了自己的不足时,与我们交往的对方不一定喜欢或适应。但是,如果一开始就暴露出来而对方还能接受,那么这种感情也可以更持久。
1701263886
1701263887 不过,表露也分水平,俗话说:“交浅不宜言深。”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密切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同样,习惯于不停向他人谈论自己的私密,会被他人看作是自我中心主义者。
1701263888
1701263889 我们对那些关系密切的朋友表露得深一些,多说一些;而对那些远一点的朋友则可以表露浅一些,少说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模式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表露,而对其他人进行中等程度的表露。
1701263890
1701263891 如果想要交往到更多的朋友,让人对我们更加信赖,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多一些内心的表露。
1701263892
1701263893 相对剥夺——令人反感的滥好人
1701263894
1701263895 记得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经常跟舍友一起点相同的外卖,他也知道舍友喜欢吃打卤蛋,于是经常将自己外卖中的打卤蛋夹给舍友吃。久而久之,舍友习惯了他给的打卤蛋,有的时候就自己到他的外卖中夹走。
1701263896
1701263897 有一天他想自己尝尝鲜,就将打卤蛋吃了,舍友过来发现没有打卤蛋,就问:“我的打卤蛋呢,你把它吃了?”
1701263898
1701263899 这种场景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呢?
1701263900
1701263901 我们身边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对他们好的时候,他们习惯了,但是突然有一天,我们没有办法继续对他们好时,他们往往不是理解我们,而是指责和抱怨。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我们对他们的好,他们认为,我们对他们好是理所应当的。
1701263902
1701263903 这也就是常说的“一碗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当我们在他们需要时给予很微小的帮助,他们往往会感谢我们,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对他们好,却突然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继续支持他们时,他们反而会记恨我们。
1701263904
1701263905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答案在于心理感受的边际递减效应。这就像我们很饿的时候,我们吃下了第一个包子,会感觉很饱,再吃第二个时,饱腹的感觉就没有那么明显了。而吃第三个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感觉有点儿撑了。
1701263906
1701263907 同样,别人需要帮助时,他们就像肚子很饿的人,我们给予一些帮助,他们会感觉到明显的满足。但是如果我们一直这样下去,对方的心理感受就开始产生变化,进而不再是感激。
1701263908
1701263909 所以,我们要知道,并不是你帮助了别人,别人就会对我们心存感激。如果方式不当,对方还可能对我们心生厌恶。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做“滥好人”。
1701263910
1701263911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别人,而不至于让对方觉得那是他应得的呢?
1701263912
1701263913 最重要的是不要在一开始就付出过多。因为你一旦在一开始付出过多,那么虽然你超过了对方的心理预期,能够让对方短暂地感受到你的有力的帮助,但是你在后期如果无法持续维持这样的水平,那么你依然很难得到对方的尊重。
1701263914
1701263915 在生活中,人们最喜欢的是那些对自己认同慢慢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认同慢慢减少的人。为了验证这一心理现象的存在,心理学家阿伦森(Elliot Aronson)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安排被试者同伴用四种不同的情况评价被试者,分别是:
1701263916
1701263917 A:始终是肯定的评价。
1701263918
1701263919 B:始终是否定的评价。
1701263920
1701263921 C:先肯定后否定的评价,且否定程度与第二种情况相同。
1701263922
1701263923 D:先否定后肯定的评价,且肯定程度与第一种情况相同。
1701263924
1701263925 结果发现,被试者对那些原来否定自己后来又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且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且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
1701263926
[ 上一页 ]  [ :1.7012638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