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70667
1701270668
然而两位僧人的成功率是四分之三。
1701270669
1701270670
埃克曼推测,其中的奥秘也许就在于他们拥有一种更强的甚至是超自然的微表情阅读能力。所谓微表情,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那种极其细微而且会频频闪现的表情,微表情在大脑还来不及按下“删除”和“播放”键时,就已经牵动面部肌肉,浮现在我们脸上了。
1701270671
1701270672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两位僧人就拥有同精神病态者一样的能力。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萨布丽娜·德梅特里夫近日发现,在黑尔《病态人格检测表》中得分较高的测试者恰恰拥有这种阅读微表情的能力,他们尤其擅长察觉恐惧和悲伤这两种表情。
1701270673
1701270674
另一个实验更有趣。埃克曼将之前接受测试的两位僧人中的一位带到了同事罗伯特·利文森(Robert Levenson)的伯克利心理生理学实验室,想评估一下他“气定神闲”的能力。实验中,他们把一台设备各条线路接到僧人身上。这个设备十分敏感,即使人体本能中最细微的波动——肌肉收缩、脉搏频率、排汗情况和皮肤温度变化等——都能检测出来。他们告诉僧人,实验过程大约会持续五分钟,在这个过程中,他将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埃克曼和利文森在实验中决定采用相当于在耳边仅几厘米处开枪的音量,这是人耳能够容忍的音量上限)。
1701270675
1701270676
实验者提前警告僧人将会突然听到爆炸声,并请他尽自己最大能力抑制必然会出现的“吃惊反应”,也就是说,如果可能的话,让人觉得他似乎完全没有听到爆炸声。
1701270677
1701270678
这个实验埃克曼和利文森已经做了很多次,也失望过很多次。之前走进这扇实验室大门的上百个测试者中没有一个能使心脑电图呈现为一条平线。即便警察中一等一的神枪手,也没做到这一点。要想毫无反应,是不可能的,监测器总能检测到一些变化。他们在等待奇迹发生。
1701270679
1701270680
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精通冥想的西藏僧人身上做这样的测试。实验结果让他们大为惊愕,他们最终找到了这样的人。就好像违背了人类心理学的所有客观规律,僧人对爆炸声没有做出丝毫反应。他没有跳起来,没有畏缩,什么反应也没有。
1701270681
1701270682
心电图一直是一条平线。
1701270683
1701270684
枪响了……僧人还坐在那儿,像雕塑一样。这么多年来,埃克曼和利文森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事情。
1701270685
1701270686
“当他试着抑制惊吓的时候,惊吓就消失了。”埃克曼在实验后说道,“我们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人,其他研究人员也没有遇到过。这是一种惊人的能力。我们所知的任何一个解剖学原理都难以解释这个现象。”
1701270687
1701270688
其实,在爆炸声突然响起的那一刻,僧人在做一种名为“开放冥想”的修行,他自己这么解释实验结果:“我在做开放冥想的时候,不是去主动控制以免受到惊吓,而是让自己像坐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听到爆炸声一样,所以爆炸声似乎微弱很多……但是其间如果分神,爆炸声就会突然拉回到耳前,使你惊吓得跳起来。但是,在开放冥想的状态下,此时此刻你处于安宁之中,突然的巨响只不过是天空中飞过的一只小鸟,最多能引起你心头的一丝波动,仅此而已。”
1701270689
1701270690
我真好奇,他们有没有测过僧人的听力是否有问题。
1701270691
1701270692
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威斯曼中心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实验对象是8位年龄在34~64岁的佛教徒,在过去的15~40年间,他们每天都做超过8个小时的打坐和冥想祷告。
1701270693
1701270694
对照组则是10位健康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的年龄为20~22岁,此前从未尝试过打坐或者冥想,仅仅在一星期前接受过简单的冥想训练。
1701270695
1701270696
两组人员都被要求完全放松地进行关于慈悲、怜悯内容的冥想,冥想者只需产生类似的感觉,而不需要在大脑中描绘具体事物。
1701270697
1701270698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一些脑电波测量仪器,对两组志愿者打坐冥想前、冥想中、冥想后的脑部活动进行监测。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佛教徒大脑中的α波和γ波活动十分显著,γ波的震荡尤其强烈。因为人脑的γ波是由脑部额叶和顶叶联合皮层区的活动引起的,而这些区域是负责人类情绪、与快乐相关的区域。
1701270699
1701270700
事实上,测试显示,在进行冥想前,两位年龄较长的僧人的γ波活动就极强,因此,脑区域活动的波动显然是由修行时间的长短决定的,而与个体差异无关。
1701270701
1701270702
α波和γ波电压可以通过刺激和训练来调节,进入腹式深呼吸冥想状态时,α波显著增加,表示可通过意识活动对人体系统进行自我调节(自动修复),意识容易转入潜意识层次。
1701270703
1701270704
1701270705
1701270706
1701270708
异类的天赋:天才、疯子和内向人格的成功密码 公路追魂
1701270709
1701270710
之前提到的保罗·埃克曼、罗伯特·利文森和理查德·戴维森所做的工作告诉我们:培养和保持放松的心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紧张刺激的生活,而且有利于我们正确感知和应对这些刺激。当然,很少有人能像西藏僧人那样在精神修炼上登峰造极。但是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从冷静镇定的修行中获益。
1701270711
1701270712
不过,精神病态者好像例外。事实上,对待这类问题,精神病态者并不是像僧人那样通过有意识的冥想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他们有与生俱来的天赋。
1701270713
1701270714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克里斯·帕特里克(Chris Patrick)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克里斯让精神病态者和正常人分别看了一些恐怖、令人恶心和充满色情的图片,然后比较他们的反应。通过对所有生理数据——血压、排汗、心率和眨眼速率等进行测量,克里斯发现精神病态者比正常人表现出的兴奋程度要低很多。用专业术语来说,精神病态者的情感惊吓反应比较弱。
1701270715
1701270716
11世纪佛教大师阿底峡曾经写道:人最大的财富是自制,最神奇的魔力是传递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病态者在这一方面似乎走在我们前面。有时候,说到我们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时,精神病态者也同样“先行一步”。
[
上一页 ]
[ :1.7012706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