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82107e+09
1701282107
1701282108 创造视觉表象。就看到和听到的内容寻找问题和例证,能够促进理解,从而促进记忆,而创造视觉表象可以为编码提供另一个可能性。艾伦·帕维奥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总结说,总的来说,图片内容比语言信息更容易记住。(Paivio,1979)他用“双层编码理论”解释自己的发现:图片可以多种形式加以储存。比如,要记住“苹果”一词,人们可以先用语言描述,再以图片的形式储存。而抽象的概念,比如“真理”和“公正”不能立刻转化为图片形式;帕维奥断言,这就是具体内容比抽象内容更好记的原因。(Paivio,1986)当然,创造生动的表象不能让所有学生都以同样的方式促进记忆(Bellezza,1996):人们如何将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表象,以帮助学习,下面还要详细阐述。(见第299页及其下1页)
1701282109
1701282110 自我联系效应。如果人们发现,信息对本人具有重要意义或者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就会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当然,人们即使不将信息同自己相联系,也可能进行现实生活中所说的对信息的深度加工。但是,只要考虑到,如何转化信息,才能做好作业,促进个人的记忆,这就是建立了可以进行深度加工的自我联系。
1701282111
1701282112 启动自我体验
1701282113
1701282114 人们只要将信息同个人的体验联系起来,就可能进行特别深入的加工。您也能够实际运用这一论断吗?一般心理学问题研讨班的很多学生,在听过几次课以后大多能够用例子说明感觉的格式塔原则(见第182页及其下几页),他们还能阐释局部鼓励的概念(见或者告诉你,为什么这就是认真的复习。(见第275页)但是,将自我联系效应运用于学习内容,还需要进行更深度的加工。比如,研讨班的所有参加者都是感知者,他们也需要相互鼓励,在现实的研讨班中寻找格式塔原则的、发现自我的例证吗?所有学员都有学习经验,他们因此也要相互鼓励,描述自己体验到的局部鼓励的例证吗?研讨班上的所有人都有与自己的记忆有关的体验。还需要要求他们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他们在幼年时的某个场合是如何自己完成某些作业的吗?仅仅学会自我联系效应这个概念是不够的;要深刻掌握这个概念,还必须尝试运用!如果您将来在研讨班上还要讲述这样的问题,请您鼓励参加者结合自己和个人的经验来理解所讲述的联系!
1701282115
1701282116 起初,在记忆心理学界有人认为,学习内容必须始终结合学生个人,他们才能深刻理解。但是,如果鼓励学生结合比如自己的母亲理解新信息,也会达到超常的记忆效果。(Symons & Johnson,1997)根据这个结论,可以总结说,结合个人或对个人关系重大的事实来理解学习内容,对个人的记忆是有促进作用的。
1701282117
1701282118 超出最低限度的继续学习:反复学习。不愿意做练习题始终是最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以后还必须长时间复习需要掌握的内容。必须专心致志地、积极主动地分析学习内容,越是经常复习,记忆效果就越好。如果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背一首诗或别的语言材料,那么,他们只要能够自如地背诵,就不用复习了。如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掌握了内容以后还继续做作业,这样能促进记忆吗?学习心理学试图用“反复学习”这个关键词来解释这个问题。所谓反复学习是指,凭记忆已经能够自如复述,还要继续做练习。反复学习和记忆之间存在联系:做练习题的时间越长,往后正确复述记忆内容的可能性就越大。(Driskell et al.,1992)
1701282119
1701282120 反复学习具有提高记忆力的作用,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例子。有些人几十年没有再骑过自行车或者很长时间再没有游过泳,但是,如果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练过,即反复学习过,那么,后来虽然很长时间没有练习,让他们骑车或游泳也几乎毫无困难。祖父母辈有时候还能流利地背诵久远的学生时代的诗歌,令人印象深刻。“老式学校”非常注重背诵,鼓励学生反复学习,以便使他们达到持久的记忆效果。“老式学校”虽然没有——像原来认为的那样——使大家提高了记忆力,但肯定使大家巩固了每次反复学习的内容。
1701282121
1701282122 分散型练习代替密集型练习。另外一个促进记忆的建议是,不时地中断练习,将学习分成多个阶段。研究已经非常明确地证明了分散学习对记忆的促进作用,以致有些记忆心理学家甚至称之为实验证实的最完善的认识之一。(Dempster,1988;Payne & Wenger,1992)两个学习时段的间隔比较大一些,比如间隔24小时,对学习材料的记忆就特别好。(Zechmeister & Nyberg,1982)
1701282123
1701282124 从前,有人认为,学习材料是有潜在意义的,通过深入学习可以挖掘它们的意义。但是,如果认为材料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学生不能直接挖掘其意义,那么,如何记住这些材料呢?为了这个目的,一千多年来,人们已经开发出了记忆术。
1701282125
1701282126 心理学入门 [:1701278533]
1701282127 6.2.2 记忆术
1701282128
1701282129 通过记忆术整理表面上没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每个人当学生的时候,都一定作过考试准备,肯定使用过记忆支撑或“题解本”。这样的例子散见于历史专业(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地理学(伊勒河、勒克河、伊萨河、因河,从右侧流入多瑙河)或者德国语言学(“切记,l,n,r后,绝不跟tz和ck!”)。在心理学中,称这类拐棍为记忆术,所谓记忆术就是能支持牢记学习材料的措施。记忆术与其说与练习的方式、频率和时间有关,倒不如说与如何整理学生认为没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有关。借助于记忆术整理学习材料,可以支持传入长期记忆的进程。(见第275页)各种记忆术的共性是,学生已经掌握能够运用的知识(比如拥有关键词或有了空间认识),进而能借助这些知识组织新信息,是它们发挥作用的前提。此外,还要有提取刺激可供使用。(见第293页及其下1页)早在古代,就已运用记忆术来提高记忆能力。
1701282130
1701282131 罗马和雅典的大演说家借助记忆术能够不看文稿仅凭记忆复述长篇演讲稿。在马戏场和杂耍剧中表演的“记忆艺人”,也善于运用记忆术。心理学家早就认为,没有必要对这种“艺术作品”进行科学研究。当然,这种观念现今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记忆术并不是戏法,而是提高记忆力的措施的巧妙运用。
1701282132
1701282133 编造句子和故事。众所周知,学习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单词是非常困难的。在戈登·鲍威尔和迈克尔·克拉克的实验中,要求测试对象记住12张单词表,每张表上有10个毫无关联的单词。(Bower & Clark,1969)比如,一张表上是下列单词:吃饭,神经,老师,洪水,木桶,裂缝,车辆,码头,艺术家,城堡。接着进行记忆测试,只告诉测试对象每张表上的第一个单词,其余的九个要求测试对象凭记忆加以补充。随后的记忆测试一般都不会有好成绩。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测试对象能记得每张表的两个以上单词。不花更多的时间背诵就可能提高对这些单词的记忆吗?鲍威尔和克拉克为其他测试对象也设置了同样的试题,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另外要求这些人,按上述顺序将单词变成一个自编的小故事的组成部分。
1701282134
1701282135 测试对象觉得这个额外要求并不困难,因为他们花了平均不足两分钟就造出了相应的句子。一个兼顾上述10个单词的“故事”如下:“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我特发神经,想把老师请来。每天都发生洪水,盛雨水的木桶已经有裂缝,肯定会裂开。当然码头上有一辆车,可以开车带这个艺术家去我的城堡。”读者也许认为,这样的造句对背诵没有什么帮助。读者可以为自己编造自己的“故事”,但听众会觉得没有什么意思。然而,意义在于,通过这种自编故事,记忆力是否得到了改善。鲍威尔和克拉克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测试对象借助编造的故事对单词表印象深刻,凭记忆能复述几乎所有的单词。
1701282136
1701282137 关键词使用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记住一串数字。上面描述的要求造句或编故事的方法,不能直接运用于数字。当然,尽管如此,只要想办法给每一个可能的数字规定一个关键词并安排相应的提取刺激,照样可以合理地使用数字。下面是人们必须首先记住的数字韵律诗的一个例子:
1701282138
1701282139 Eins(1)ist in Mainz
1701282140
1701282141 Zwo(2)ist ein Floh
1701282142
1701282143 Drei(3)ist aus Brei
1701282144
1701282145 Vier(4)ist ein Tier
1701282146
1701282147 Fünf(5)sind die Struempf
1701282148
1701282149 Sechs(6)ist’ne Hex’
1701282150
1701282151 Sieben(7)ist wie Lieben
1701282152
1701282153 Acht(8)ist die Nacht
1701282154
1701282155 Neun(9)ist’ne Scheun’
1701282156
[ 上一页 ]  [ :1.7012821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