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83702e+09
1701283702 ——通过解释和回忆类似的情况。
1701283703
1701283704 遇到危险刺激时遗传因子快速启动身体预警系统。因此可以认为,有些情感,比如害怕的感觉,马上可以产生,也就是说,在大脑皮层还没有收到任何信息,还有足够的时间“问明”情况以前,就能相应地作出反应。勒杜克斯深信,人类在遗传上早就准备好用害怕对“危险”事物,比如对蛇、对龇牙咧嘴的动物,对快速移动、快速接近的物体作出反应。其他复杂的刺激在身体预警系统启动之前必须首先由大脑来核实。所以,如果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这次考试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那么,他的认知过程就要首先分析自己的答题思路、考官的表情、他的说明等许多内容,然后他才会感觉到自己额头上冒冷汗。随着两种不同速度的转移方式的发现,瑞典心理学家阿恩·欧曼的结论也就得到了解释。根据她的结论,人们在人群中可以很快发现那些生气或令人恐惧的面孔,相反,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找到友善和中性的面孔。(Öhmann et al.,2001)
1701283705
1701283706 逆向过程理论
1701283707
1701283708 传统的情感理论的其他解释缺陷。没有一种关于感情的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比如,众所周知,很多慢跑者在开始跑步锻炼时感觉都非常不好。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能坚持每天跑步?跳伞爱好者说,他们在第一次跳伞之前和跳伞当中都非常害怕。他们是如何慢慢克服这种感觉的呢?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定期去蒸桑拿的呢?凡是每次都能积累相应经验的人都知道,再不好的感觉,进入蒸汽浴室后就会立刻消失。詹姆斯—朗格理论未能回答这个问题。沙赫特的理论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没有解释登山运动员为什么在悬崖峭壁上下左右攀登,尽管他们一刻也不否认这种情况的危险性。理查·所罗门认为,可以用自主神经系统的一个特征——逆向过程——来解释上述这些事情。(Solomon,1980)
1701283709
1701283710 自主神经系统的逆向过程。如果将神经系统逼向一个方向,它会以同样的力量反弹。(Mook, 1987)它始终努力保持平衡。开始是积极的感觉反应,接着就是消极的感觉反应,或者相反。比如,在某种条件下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A状态),比如幸福感或愉悦感,然后就会出现一种与第一种状况相反的B状况:比如,人们会感觉没有意思。由于这两种状况是作为对手出现的,所以B对A起到弱化的作用,结果愉快的状况就被弱化了。此外,B状况比先出现的A状况更持久。由于A状况先消失,所以B状况没有对手以后甚至会更强烈。所罗门的理论使人有一种想到清教主义的感觉:生活中的善行总要以不快为代价,而不幸也往往孕育着更好的前景。跳伞者的例子可以表明,在他第一次极度恐惧地从高空跳下飞机后将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尽管如此,这样的过程要重复多次,直到跳伞最后成为他的爱好。
1701283711
1701283712 跳伞是一个例子。第一次跳伞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是非常害怕的,甚至有惊慌失措的感觉(A状况)。所罗门的理论说明,第一个感觉反应产生之后,接着会产生与第一反应相反的感觉。在惊慌或害怕产生之后,就会出现使跳伞者体验到轻松的B状况。而这逆向的过程还有一个重要特征:B状况比A状况来得迟,消失得也慢。跳伞者安全着陆后,还心有余悸,目瞪口呆。几分钟后,稍许的幸福感才能取代害怕心理。许多人都知道这种克服险情后的正面感觉。跳伞者还清楚地记得跳伞之前和跳伞时的害怕感觉,他为什么还会继续去跳伞?根据逆向过程理论,A、B两种状况会逐渐改变自己的特征。
1701283713
1701283714
1701283715
1701283716
1701283717 插图9.10 攀岩与跳伞一样,一开始都会让人感到非常害怕。逆向过程理论可以说明,这种危险的体育项目为什么会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休闲活动。
1701283718
1701283719 跳伞有过几次经验之后,B状况逐渐增强,使A状况逐渐减弱,害怕的感觉逐渐减少。因此,跳伞者能够越来越镇定从容地(因为至今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从高空跳下。在第一次,也许几次跳伞中体验到的轻松的感觉,与每跳一次的体验一起逐渐变成愉悦感,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逐渐抵消害怕的感觉。
1701283720
1701283721
1701283722
1701283723
1701283724 心理学入门 [:1701278563]
1701283725 心理学入门 9.3 主观幸福感:特征和产生
1701283726
1701283727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心理学家几乎只研究“负面”感情,即研究恐惧、愤怒或者悲伤的感觉。造成这种片面性,临床心理学家的活动至少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本来就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才来进行咨询和治疗,希望克服悲伤,在恐惧中生活得更好,或者希望在心理学的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消除对于夫妻关系中的不良感受。我们必须更多地了解这种情感,以便在提供咨询和治疗时能够有的放矢。
1701283728
1701283729 但是,接受治疗的主要原因,无疑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满足感,能比原来更幸福。人们只要感到幸福和满足,就会体验到这个世界的安全(Johnson & Tversky, 1983),用于决策的时间就会更少(Isen & Means, 1983);关心同胞,帮助需要帮助的同胞的意愿就会更高:“心气顺了,就会乐善好施。”(Salovey, 1990)今天,很多情感研究者已经不再说“幸福”和“满足”,而是说“主观幸福感”。(英语:subjective well-being, Diener, 2000)如何解释人们在主观幸福感方面的彼此差异呢?下面首先回答什么是主观幸福感,然后再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1701283730
1701283731 主观幸福感的特征。为了将主观幸福感,即对自己生活的满足感纳入研究的范围,我们必须能够把握主观幸福感。我们首先应当怎么做呢?我们提出相应的问题或使用规范的方法,比如采用发放“生活目标和生活满足感的问卷”(Kraak & Nord-Rüdiger, 1989)。“人们越是相信自己的愉快的时候多,不愉快的时候很少,越是从事有趣的活动,体验到的喜悦越是多于痛苦,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越满足”(Diener, 2000),那么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强。埃德·迪纳设计的简短问卷很简单,人们自己都可以轻松回答。(Diener, Emmons et al.,1985;Pavot & Diener, 1993)
1701283732
1701283733 启动自我体验
1701283734
1701283735 请注意下列五种说法,然后说明您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或反对这些说法。请使用下表中从“非常同意”到“坚决反对”的括号内的阿拉伯数字。
1701283736
1701283737 坚决反对  (1)
1701283738
1701283739 反对    (2)
1701283740
1701283741 勉强反对  (3)
1701283742
1701283743 既不反对也不同意 (4)
1701283744
1701283745 勉强同意  (5)
1701283746
1701283747 同意    (6)
1701283748
1701283749 非常同意  (7)
1701283750
1701283751 五种说法:
[ 上一页 ]  [ :1.7012837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