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89085e+09
1701289085
1701289086 是什么让一个70岁的人感觉自己只有60岁,而另一个70岁的人却感觉自己已经80岁了?无论实际年龄如何,相同年龄的人对自己的年龄可能有不同的感觉(年龄认同)。考夫曼和埃尔德关注是什么造成了人们对自己年龄的不同感受。他们提出,成为祖父母可能会对个体的年龄认同有影响,因为成为祖父母标志着个体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同时也意味着老了。他们考察了与那些并不乐意成为了祖父母的人相比,那些享受祖父母生活的人对自己年龄的认知是否更年轻,以及那些较早成为祖父母的人对自己年龄的感觉是否比那些“适时”成为祖父母的人要老。通过电话采访或者邮寄问卷的方式,他们对居住在美国乡村地区的666位祖父母进行了调查。他们还特别调查了四种概念上的年龄:如果可以选择,受访者希望自己的年龄是多大(期望年龄);受访者最常感觉到自己有多大年纪(主观年龄);受访者希望自己活到多大年纪(期望寿命);以及受访者认为多大年纪算“老”(知觉到的老龄)。
1701289087
1701289088 他们发现,成为祖父母对个体的年龄认知确实有影响。那些乐意自己成为了祖父母的人感觉更年轻,知觉到的老龄更大,并希望活得更久。例如,一位并不乐意自己成为了祖母的70岁妇女,认为68岁左右就算是老了,希望自己能活到78岁。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位70岁享受自己祖母生活的妇女则感觉自己只有61岁,认为76岁才算得上是老了,并希望自己能活到84岁。他们也发现男性的期望年龄与女性相比要小5岁,那些较早成为祖父母的人对自己年龄的感受比那些“适时”成为祖父母的人要老。东特和蒂格曼(Dohnt & Tiggemann, 2005):同龄人怎样影响小女孩对其身材的不满意程度
1701289089
1701289090 青少年对自己身材的满意程度和节食行为受同龄人的影响是公认的,那小女孩是否也是这个情况呢?东特和蒂格曼(2005)的研究探讨了同龄人对5到7岁小女孩的身材不满意度(如想变得更苗条)以及节食意识的影响。同龄人对青少年而言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同龄人对小女孩的身材不满意程度以及节食意识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诸如共同的关于节食的群体标准,或者相信自己变瘦后会更受同龄人欢迎的想法等实现的。为探讨这个问题,研究者对81位(澳大利亚)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女生(平均年龄分别为5.18岁、6.12岁和7.11岁)进行了个别访谈。主试测量了被试对自己身材的不满意度、节食意识、对同龄人身材不满意度的感知、因为体重而被嘲弄或惹人爱的想法、同龄人对身材体型的讨论和被同龄人接受的程度等。以身材不满意度的测量为例,呈现9张年轻女性的体型剪影:从非常瘦(1分)到非常胖(9分),要求小女孩从中指出与自己最相似的身材以及最期望的身材,两个分数之差便是身材不满意度得分。小女孩对同龄人身材不满意度的感知测量,则是要求其指出班级中大部分女生最期望的体型剪影来测量的。
1701289091
1701289092 东特和蒂格曼发现,相当多的小女孩(46.9%)想要变得更瘦并知道节食是变瘦的一种方法。同时这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前班的女生对身材并没有什么不满,但二年级的女生中有71.4%想要变瘦;具有节食意识的女生的比例也随时间增加。他们还发现,同青少年一样,小女孩对于被嘲弄或惹人爱的想法也与节食行为相关。然而跟青少年不一样的是,同龄人对身材体型的讨论以及被同龄人接受的程度这两个因素与小女孩的身材不满意度和节食意识没有关联。一个重要的新发现是,小女孩对其同龄人的身材不满意度的感知与其自身的身材不满意度有关。
1701289093
1701289094
1701289095
1701289096
1701289097 心理科学之门 [:1701287987]
1701289098 心理科学之门 7 生物心理学
1701289099
1701289100 本章我们首先介绍什么是生物心理学,然后再详细解读一篇相关的研究论文。
1701289101
1701289102 ● 领域:生物心理学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行为方式,即我们
1701289103
1701289104 的身体是如何运作的。
1701289105
1701289106 ● 研究:大脑容量与智力相关吗?
1701289107
1701289108 心理科学之门 [:1701287988]
1701289109 什么是生物心理学
1701289110
1701289111 生物心理学关注生物过程(如大脑的工作方式)与心理机能和行为(如睡眠、记忆、情感)有怎样的关联。它主要考察思维、感觉及行为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运作方式(包括整个脑),荷尔蒙对行为的影响,基因的作用,等等。
1701289112
1701289113 我们对生物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兴趣由来已久!例如,古希腊医师兼哲学家盖伦(Galen)曾提出性格、气质都与体液(如血液、胆汁)有关。笛卡尔(Descartes, 1596~1650)对人的心灵与肉体做了区分,他提出心灵和肉体是完全分离的。从17世纪后期开始,人们明白了大脑是心理现象的生物基础。然而,那时的人还很难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大脑的不同区域是如何分工的。随着对躯体机能更深入的了解,我们更加明确了生物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相关的重大研究成果包括,布洛卡发现了人类大脑中的某一特定区域负责语言输出(Broca, 1861);弗里奇和希齐格用电刺激大脑皮层发现了大脑运动区(Fritsch & Hitzig,1870)。近来,脑扫描技术的发展,如核磁共振成像,又让我们可以非侵入性地监控大脑的活动。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出更精密的扫描方法,如脑磁图),我们对这个领域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1701289114
1701289115 生物心理学的研究除了用实验室实验和观察法外,也会比较双胞胎之间的相关与领养子女之间的相关,以便了解基因是如何影响行为的。本章介绍的研究论文使用了一种称之为元分析的方法来总结先前的研究结果(见专栏7.1)。研究论文检验了脑容量(我们生物性的体现)和聪明程度(我们行为的体现)的关联。
1701289116
1701289117 专栏7.1 方法介绍:元分析
1701289118
1701289119 元分析方法首先要搜集一批独立的研究,再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格拉斯(Glass, 1976)最早发明此方法,用于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该方法适用于心理学的所有领域,而不单是生物心理学。人们用元分析合并、总结、回顾过去的研究数据。元分析提供了一个系统概貌,它把所有同一主题的研究合并为一个大的“研究”。由于这种方法是对同类研究的一种回顾形式,因此我们可以用它解决相互矛盾的研究之间的冲突。
1701289120
1701289121 在进行元分析时,研究者必须要决定所进行的分析覆盖哪些研究。元分析的因变量是效应值,它能够告诉我们不同研究结果之间有多大的区别(效应量)以及这种区别的方向(增大或是减小)。效应值又有两类,相关系数和标准均数差。在此,我们主要关注相关系数,因为它和这一章的研究论文有关(见第2章中对相关的解释)。相关能够考察两个变量间的关联强度;在该研究中,变量一是大脑容量,变量二是智力。要获取一个效应值(相关系数),就得对研究特征进行分析和编码,把研究结果转换成共同的计量尺度,从而使结果能相互比较,并能用统计方法揭示研究特征与结果间的关系。
1701289122
1701289123 心理科学之门 [:1701287989]
1701289124 研究论文
1701289125
1701289126 麦克丹尼尔(McDaniel)于2005年在《智力》(Intelligence)上发表了他用元分析得到的发现。他使用元分析方法,把过去有关大脑容量和智力之间关系的研究重新汇总、分析。正式阅读这篇报告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智力及脑容量的概念。
1701289127
1701289128 背景知识:智力和脑容量
1701289129
1701289130 究竟什么是智力?由于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因此我们难以表述清楚。“智力”这一术语通常是指某种心智能力,如对复杂思想的理解力、计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和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和理论会偏重这些能力中的某些因素,但是大家都公认智力是几个因素的综合而非某一种能力。例如,斯皮尔曼(Spearman,1863~1945)将智力分为一般智力(称为g因素或“g”)和各种特殊智力(s因素)。人们设计出各种智力测验来测量智力(见专栏7.2)。
1701289131
1701289132 脑是我们行动、感觉、记忆等诸多行为的基础。一个成年人的脑,平均重1.3至1.4公斤,宽14厘米,长16.7厘米,高9.3厘米,占整个身体重量的百分之二。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是否脑越大人就越聪明?例如,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Sir Francis Galton)1888年公布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似乎证明大脑容量和智力是有关联的。他测量了智力高低不同的两个班级学生的头围,发现高智力班的学生要比低智力班的学生头围大5%左右。
1701289133
1701289134 技术的进步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智力和脑容量关系的兴趣。目前,人们已不再局限于外部的测量(如头部尺寸),研究者能从更好的脑容量测量方法中获益。我们现在可用非侵入性的方法,如磁共振成像(MRI)等,在活体内测量大脑容量。近来的研究证据指出大脑容量确实与智力有关,但更多的是和智力的某些方面相关,并且这种相关存在性别差异。
[ 上一页 ]  [ :1.7012890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