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91668e+09
1701291668
1701291669 我们不久之后会回到这一点上,不过我们应该很明显地认识到,为了看清发生了什么、为了完全理解我的阶层或者鞘或者层面,及其如何在我生命中的每一时刻重获生机、重新产生,为了认识“实相”位于一切概念化之上,在我的“能量”的根本“来源”中,在“绝对主观”本身中。当然,这也意味着门,意味着阴影的洞穴的出口,我们都必须穿过它,才能得以瞥见超越其上的“宇宙之光”(Light of the Universe)。
1701291670
1701291671 [1] 约翰·麦克德谟特,《威廉·詹姆斯的著作》(纽约:现代图书馆,1968年),第186页。我们修改了最后一句话,来适应爱克哈特所说的:主观和客观融合起来,但不能混淆起来。
1701291672
1701291673 [2] 参考铃木大拙的观点,“它从纯粹经验的绝对当下开始,在这种经验中并不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区别。”然而纯粹经验并不是指一种天真的现实主义,这种观点认为实相不过只是我们感觉的普通对象罢了,因为我们的感觉感知到“对象”的看法已经是一种遮挡“真实”的想法了。因此,“事实上,说‘纯粹精神’时,一个人就把他自己置于某个已经在某处假定了的东西上了,因此就不再是纯粹的了。”
1701291674
1701291675 [3] 由于篇幅限制,我去掉了有关阿萨鸠里的《精神综合》和斯坦尼斯洛夫·格罗夫的著作的比较。这些“复维度”的理论有着许多值得推崇的地方,而且我认为从本质上它们是与意识光谱最具兼容性的。参见R.阿萨鸠里的《精神综合》,以及有关格罗夫对于“超个人带”领域的优秀实验研究,参见《超个人心理学杂志》。
1701291676
1701291677 [4] 实际上并没有“中央”的结合。我们一直和“中央”结合在一起。确切地讲,这是对于现在的永恒结合的理解,而不是对于明天这种结合产生的理解。
1701291678
1701291679 [5] 同样,灵魂“潜伏”在鞘中的思想也是纯粹的比喻。灵魂并不在任何东西之下,也不在任何东西之上。它就是鞘,它是每种鞘的真实本质。这种比喻是为了方便,而不是实际。
1701291680
1701291681 [6] 这些引语是从马里兰州精神病研究院的罗兰·费希尔的具有启蒙意义的论文中随机选取的。
1701291682
1701291683 [7] 因此在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文献中,般若就是sarvajnana,即“一切知识”。
1701291684
1701291685
1701291686
1701291687
1701291688 意识光谱(20周年纪念版) [:1701290542]
1701291689 意识光谱(20周年纪念版) 第二部分 下及万有
1701291690
1701291691 意识光谱(20周年纪念版) [:1701290543]
1701291692 第7章 整合阴影
1701291693
1701291694 在做神经科医生的初期,弗洛伊德来到法国东部城市南锡,想亲睹催眠大师伯恩海姆博士的扬名之举(伯恩海姆曾在南锡开业行医)。弗洛伊德在那里领略到的一切,使他最终构建出所有西方心理疗法的主流,从阿德勒到荣格到格式塔,再到马斯洛。在伯恩海姆的经典实验中,患者被带入深度催眠状态,并被告知:他将按照某个特定的信号,从门旁拿起一把雨伞,打开伞,并撑过头顶。当信号给出后,患者果真去拿起雨伞并打开了雨伞。当医生问他为什么在屋里打伞时,患者却总有很多理由,比如“我想看看这把伞是谁的”“我只是想确定它是否好用”或是“我对它的商标很感兴趣”诸如此类。虽然这些理由听起来都言之有理,但明显不是真正的原因。其实,患者是在扮演一种角色,但他自己一点也不清楚为什么会这么做。换句话说,患者当然有理由打开雨伞,因为这是潜意识驱使他这么做的。
1701291695
1701291696 弗洛伊德所构建的整个精神分析体系都围绕这一基本点,即男人和女人的潜意识中都有需要和本能。因为这些需要和本能都存在于潜意识中,所以我们对其未能全然了解,因此也从未按它们的指引去行事以获得满足。简而言之,人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的真正欲望隐藏在潜意识中,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神经症和“精神疾病”也相应而生,这就像你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食欲一样,所以你从不知道自己是饥饿的,结果你永远不会去吃东西,并因之痛苦不堪。这种理念是极其高明的,其精髓已被一次次的临床观察所证实,但问题是,虽然大家都认可人有潜意识的需求,但无法对这些需求到底是什么达成一致意见。
1701291697
1701291698 弗洛伊德也对此困惑不已,他曾三次改变自己对人类欲望或本能的本质想法。起初,他认为是性和生存;后来他认为是爱和敌对;最后他认为应该是生与死。从此以后,心理治疗师一直试图探寻什么是人“真正”的需求。不管这种需求是叫做需要也好,还是叫做本能、希望、驱动力、动机、欲望也好,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奥托·兰克(Rank)认为需求是对强烈的建设性意志的需要;阿德勒认为需求是对权力的追求;桑多尔·费伦齐(Ferenczi)认为需求是对爱和认可的需要;霍妮(Horney)认为需求是对安全感的需要;苏利文认为需求是生物本能的满足和安全感;弗罗姆认为需求是对意义的需要;佩尔斯认为需求是成长和成熟的需要;罗杰斯认为需求是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格拉瑟(Glasser)则认为需求是对爱和自尊的需要;这样的名单可以无限地列下去。
1701291699
1701291700 我们不想再说我们眼中什么是“真正”的需要,因为这样只会乱上加乱。虽然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不同学派在本质上假定了不同的人类需要,但他们都认可同一个基本前提,即个人对“自我”某些方面的沟通,要么是不清楚、无意识的,要么就是异化和混乱的。我们将这些异化的自我层面称作阴影,此处我们建议要更多地探索可行的方法,以便重新接触并最终重新获得异化的阴影。也就是说,我们试图将角色(不准确的自我形象)和阴影(自我被异化的部分)重新合为一体,以演绎出精确宜人的自我形象,即自我。
1701291701
1701291702 但是,我们不会止步于自我阶层的疗法,如今不折不扣的心理治疗技术、体系、方法、学派和学科可谓比比皆是,这本身不一定使人慨叹,因为许多不同流派的存在总有其道理,而这一点也将明朗起来。但我们面临着一个紧迫的问题,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外行都察觉到,各种彼此不同、常常相互矛盾的心理学体系却有着相似的秩序和综合性的结构。所以我认为,如果使用意识光谱模型,就可以展示这种隐含着的秩序相似性。
1701291703
1701291704 我们的主要主张之一是,意识是一种非二元范畴,可以在不同但连续的模式、状态或阶层中发挥功能。如果运用此模型,就可以通过一种非常完整且容易理解的方式,不但能整合大部分主流的西方心理学疗法,而且也能将笼统称为“东方”和“西方”的通往意识的各种途径容纳进来。因为,如果意识光谱和支撑其基本主题的伟大的形而上学传统有任何意义的话,则可以立刻得出结论:每个主要但不相同的“心理治疗”学派只是在描述光谱的不同阶层。
1701291705
1701291706 这一模型的主要理由是,世上有许多不同但看似有理有据的心理学流派,它们不是像人们一般认为的那样,是在探讨意识的同一个阶层却得出了彼此矛盾的结论,而是在分别接近意识的不同阶层,因此得到的结论也是彼此互补的。于是,我们开始试图在数不胜数、互相矛盾的心理学体系的混乱中识别出某种方法。因为,如果我们都认同伟大的形而上学传统,同意意识是多次元的(即由多个阶层组成),并且我们还能领悟到,病理学能够,也确实发生在任一阶层(当然大心境界除外),我们就会发现,各个心理疗法的学派,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会自然变得有序,并一起构成整个意识光谱。
1701291707
1701291708 这样,我们在看待当今不胜枚举的心理疗法时就有了一种具有包容性、整合性的正确指导。为了使这一指导行之有效,我们将在后面的几章中致力于研究病理学,确切地说,即常见于主要意识阶层的各种病态,以及针对这些病态的各种疗法。这项研究不是要像涸泽而渔一般那么详尽,也不是为了得到最终的权威结论,因为深入不同阶层的心理学见解是日新月异的。所以,本研究只是提供一个基本提要、一个宽阔的模式,我们将随着日后知识的增长而添加新内容。
1701291709
1701291710 让我们回想一下,意识光谱的每个阶层都是由特定的二元对立的抑制和投射产生,由此导致认同逐步窄化(在其他事情上),从宇宙(心灵)降到生命体(存在),再降到心灵(自我),再到部分心灵(角色)。光谱的每个阶层都有产生某类病态的可能性,因为每个阶层都代表了自我与宇宙异化的具体类型。一般说来,这些病态的本质是在向光谱不断攀登的过程中逐渐“恶化”的,因为每到一个新的阶层,所接触到的宇宙层面也就越多,于是,个体会迷失自己的身份,并因此感到陌生和潜在的威胁。例如,在存在阶层,人会想象自己与外界分离,并感到外界可能会威胁到自己。在自我阶层,人会幻想离开自己的身体,因此外界和自己的身体都成了存在的潜在威胁。在阴影层,人甚至会与自己心灵的某些部分分离,于是,他周围的环境、自己的身体,甚至是自己的心灵都看起来很陌生,很令人不安。每个异化都是由特定的二元对立的抑制和投射产生,因此也是某类具体病态的潜在产物。或者,如果你偏爱某类特定的抑制,也可以说投射、无意识过程、二元论和分裂——从意识光谱的角度来看,这些术语指的都是同一个基本过程:在光谱的每一个阶层,用新的转化来重复自己,从而把一个完整的整体分割成两个世界。
1701291711
1701291712 所以,不管是说每个阶层都是由特定的二元对立的抑制和投射产生的,还是说每个阶层的标志都是认同的窄化,或是每个阶层都有特定的无意识过程,这里指的是每个阶层都有一组典型的潜在病态。我们已经说过,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指出各个阶层所独具的病态集合,以及适用于该阶层的疗法。同时,我们还将借这一机会对各个阶层进行说明,比如每个阶层的各种“需要”和“驱动力”,每个阶层的成长潜力,每个阶层的“积极美德”以及每个阶层的无意识过程等。至于疗法本身,我们最后发现,因为光谱的每个阶层都是产生于特定的二元抑制投射,所以每个阶层的疗法都有共同的目标,即治愈和整合该阶层的初级二元对立。我们将在后面适当的地方继续这一内容。
1701291713
1701291714 最后,我们将准确地按照各个阶层演进的逆序,从阴影层开始,到大心境界结束。最终我们将发现,这一步骤确实有其道理。现在,我们只需要认可一点即可,那就是我们已经开始走在心理学繁杂的路上,做一次溯源之旅,去追忆心灵:意识光谱的始降之处。同时,我们将探讨那些旨在从阴影层提升到自我阶层的疗法,然后沿光谱向下审视那些与生物社会波段有关的疗法,接下来针对的是存在阶层的疗法,然后进一步,再一次来到用于超个人波段的疗法,直至对大心境界的疗法。每个人沿光谱向下探索到何种程度都可以,这取决于你的意愿。
1701291715
1701291716 为了充分利用用于整合阴影层的疗法,我们要回忆阴影层是如何产生的。由于第四层的二元对立的抑制和投射的产生,自我被割裂开,它的一体性受到了抑制,这样原本属于自我完整的一部分阴影就被投射出去,它变得陌生、异化,好像不属于自己。通常,我们将阴影看做是已失去联系、潜在的自我,我们已经遗忘了这部分,并否认了它的存在。所以,阴影不但蕴藏着我们试图摆脱的“坏”的一面,比如敌对、任性、邪恶、罪恶和疯狂等,而且还包含某些我们已遗忘的“好”的一面,比如活力、神圣、圣洁和高贵等。虽然我们尝试着摆脱和异化阴影的这些方面,但它们终究是我们的一部分,这就像否认肢体属于自己一样,最终一定是徒劳的。而且,正因为阴影一直是属于我们的,所以它们才会继续运转,而我们也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既然我们相信它们已不属于自己,我们就会认为它们属于别人。因此,我们将自己的品质赋予了其他人,而在自己身上却找不到任何踪迹。
1701291717
[ 上一页 ]  [ :1.7012916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