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292191e+09
1701292191 表10-1 各阶层特征汇总
1701292192
1701292193
1701292194
1701292195
1701292196
1701292197
1701292198
1701292199
1701292200
1701292201
1701292202
1701292203
1701292204
1701292205
1701292206
1701292207
1701292208
1701292209
1701292210
1701292211
1701292212
1701292213
1701292214
1701292215
1701292216
1701292217
1701292218
1701292219
1701292220
1701292221
1701292222
1701292223
1701292224
1701292225
1701292226 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自发下降的现象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恰恰形成了对比,即神经症需求(阴影层)、基本需求(自我阶层和存在阶层)以及超越性需求(超个人带,心灵没有什么需求,因为心外无物)。个体清除一组需求,下一组将自动出现。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新出现的需求,那么会导致另一组问题(“抱怨及超越性抱怨”)。
1701292227
1701292228 因此,在阴影层,基本需求是无法被满足的。通过抑制、异化或某种其他的投射机制,个体将无法认出自己基本需求的性质。众所周知,因为一个人无法获得足够多的、实际不需要的东西,所以一组没有得到满足的神经症需求自然孕育出来。另一方面,如果这些神经症需求能够被了解和替换,那么下面一层的基本需求也能出现(按阶层),而个体则开始对其采取行动以便获得更大的满足。显然,他也会发现通往光谱下一个阶层的道路。当个体到达存在阶层时,一组全新的需求,即超越性需求将出现,伴随它们的是一种超越的呼唤或需要。对超越性需求的满足将使个体步入超个人带的世界,但如果回避它们,他就会陷入超越性病态。这些超越性需求是与超个人实相相对应的,这一点马斯洛本人曾明确地宣称:因此,原动力不再只是内在心理的(即自我)或生命体的(即存在)。它们在内外是等同的……这意味着自我和非我之间的分别被打破(或被超越)。此时世界与个体之间的分化变得更少……我们可以说,他变成了放大的自我……一个人将自己的最高自我与外在世界的最高价值认同起来,那就意味着与非我的一种融合,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如此。请记住,这种生命体与环境的部分融合是没有困惑的融合,马斯洛的这段话可以看做对超个人带的精彩阐述。
1701292229
1701292230 让我们继续我们的基本讨论,即我们之前谈到的贯穿于各种疗法的共同线索,而这些疗法是针对光谱各个阶层的。因为每个初级二元对立都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假主体感,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继续探讨。因为光谱的每个阶层实际上就是错当成真实主体的特定客体集合,也就是说,因为每个阶层都是逐渐窄化的个人认同感或假主体感,所以各个阶层中的疗法也将这种特定的假主体完全带入了意识。通过将其完整地带入觉知并客观地看待它,个体会意识到它显然不是真实的主体、真实的自我。于是,他放弃了对那个假主体的认同并进入下一层,得到了更广泛、更坚固的个人认同基础。所以,关键不在于我们是治愈初级二元对立,还是舍弃相应的假主体感。因为,治愈任何阶层的初级二元对立也就等于彻底意识该阶层;而意识该阶层就等于将其看做客体;将其看做客体就等于停止把它与观者相混淆。
1701292231
1701292232 这表明,在某种意义上,意识光谱的下降是一个渐进的不认同过程,“窄化的”假主体感到变得“更宽阔”,这一过程也带来了扩大了的自由感和控制感。用阿萨鸠里的话即是:我们被自我所认同的事物主宰着。我们可以主宰和控制我们本身不认同的事物。他说得十分正确,但我们别忘了那只是故事的一半。因为如果每个沿光谱向下的连续转变都是一个不认同“旧的”假主体的过程,那么同时也是在下一个阶层发现“新”认同的过程。因为假主体是由光谱某一层的初级二元对立中的“一半”构成的,当个体停止对其进行认同时,它必然会转向下一层并发现包括之前对立中“两半”的新认同,曾被认为是敌对的对立面现在变得和谐一致了。说得更确切些,它只是发现特定的格式塔,而之前的上一层就是它的一个碎片。取消了“一半”的认同,它自发地认同了“整体”。在更广阔的假主体层面,它最终能够承担上一层曾看似非自愿的、陌生的、外在的责任。
1701292233
1701292234 那么总的来说,初级二元对立的治愈会导致个人认同的转变,因为(让我们再次借助比喻的手段)个体不再使自己执著于以前二元对立中的“一半”,比如执著于心灵而非身体。个体意识到,“以前”被限定于二元对立中一极的假主体感不过是另一个感知客体。因此,他不再将其用做假主体,不再用它来观察并进而扭曲世界。初级二元对立坍塌的同时,该二元对立所支持的假主体感也崩溃了。无意识的符号化分离及随之产生的病态被有意识的、真正的非分离及相对的和谐一致取代。因为“旧的”一层实际上是由它下面一层的分裂产生,所以它的“治愈”会自动引发之前统一体的恢复。每次个体下降一层时都会发生这一过程。他的认同得到了扩展,可以涵盖那些曾被认为陌生的宇宙方面;他现在会从更广阔、更稳固的假主体基础来面对世界。诚然,这不代表“最后的觉醒”,因为“新的”阶层仍是一个假主体,不过它变得更舒服,病态也更少了。它仍是一个梦境,但梦魇的成分更少了。只有在最后一步假主体之梦才能消失。我们现在即将检视那一步。
1701292235
1701292236 最后,让我们澄清最后一个技术要点,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为此,让我们回顾一下自我阶层的产生,就当做我们即将讨论的内容的例证。随着三级二元对立的崛起,人马座被赋予了无意识:它被分裂、压抑为自我与身体的对立。相应地,个体的自我感,即他的假主体感,从人马座转向自我阶层,而此时身体被感觉为彼处的客体。
1701292237
1701292238 所以,我们可能会问,什么成为了人马座?当然我们都清楚,对它的抑制没有杀死它,只是将它埋藏起来。它继续存在着,并继续对个体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很细微的。对于人马座来说,虽然它变得“无意识”,不过仍在行使作用,但是是非直接地行使作用,以便给个体的整体存在感涂抹上分离的自我色彩,即个体的整个假主体感。请记住,自我感是依赖于人马座之感的,虽然后者现在多少已被有意识地遗忘了。因为人马座现在就位于那些因素的指示之中,而那些因素无意识但深刻地塑造了个体的有意识的假主体感,所以,我们可将此时被深埋的人马座看做所谓“假主体无意识”(PSU)的一个方面。总的来说,在光谱中,位于个体当前存在阶层或带之下的所有阶层和带,会集体地造就那种从内部感知的假主体感,而个体当前所处的阶层只是其有意识的冰山一角。于是,所有较低的阶层一起构成了假主体无意识(对于以角色生存的个体而言,图10-1可以代表这种PSU)。因此,让我们举个例子,生物社会带的某个改变或原型的激活,可导致自我或角色在有意识的存在感方面发生重大改变。借助能量隐喻的方式,我们可以说,只有斩断所有层面的PSU,即假主体无意识,个体意识的内容才能达到觉知的程度。不能只是因为个体是生存于特定的光谱阶层的,就可以漠视任何下面的阶层。恰恰相反,它们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1701292239
1701292240 但是,为了结束这个例证,让我们看一看随着自我阶层的产生,什么成为了“身体”?它被看做无意识的“内容”,确切地说,个体确实能感知它,不过方式十分扭曲,甚至是错觉的,即“彼处”的客体。但请记住与阴影一同发生的是自我随着四级二元对立而被赋予了无意识,阴影被感知为“彼处客观地”存在。环境本身亦如此:在初级二元对立产生之后,环境作为“彼处的客体”出现。此刻,所有这些——环境、身体和阴影,都实实在在地成为了无意识的各个方面,但通过初级二元对立和投射,它们以一种被扭曲的方式而感知,即错误的、错觉的或假客体。于是,我们可以笼统地将其称作构成的“假客体无意识”(POU)(见图10-1)。
[ 上一页 ]  [ :1.7012921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