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92615
然而,很少有人是足够清醒的,能直接觉知到这个,所以禅宗在中国成长、发展的几百年里,随着宗风大声,信仰者的日益增多,禅宗即开始创造独特的善巧方便,以帮助不同心性者唤醒心灵,比如马祖、临济和云门的大喝,马祖和德山的痛打,圆悟和大慧的公案(话头),以及与天龙的默照。这些早期的禅宗大师充分利用扇耳光、摇晃和喊叫的方式,而现代的诠释者全都错失了其中的真义。如果一个人正在沉睡,而你想唤醒他,那么你又会怎么做呢,尤其是他正在做噩梦时?你会摇晃他、扇他的耳光或冲他大喊大叫,而这正是那些大师们为唤醒弟子所做的事情。
1701292616
1701292617
我们目前关注的一面是公案,另一面是默照,而它们都被广泛使用。公案练习,在中国被称为话头练习,即用谜语作为冥想的“主题”,而那个谜语通常都基于老禅师与弟子的对话,比如“独手相击声何若”、“泊舟于远岸”、“鹅陷于瓶,不破瓶,不伤鹅,将鹅取出”。这些谜语“像生命本身”,根本无法用任何形式的智力来解决,参公案不在于对公案的分析,而是要全然沉浸其中,于是它将自行解决。公案练习只有一个目的,即让主体与客体结合,打破初级二元对立,唤醒心灵。
1701292618
1701292619
但是,公案(或话头)不仅仅是专注力的练习,相反,单纯专注于公案被呵责为呆头呆脑。弟子要主动而强烈地询问、寻找和探究公案,在内心生起一种激烈的而又关注的态度,从技术上讲就是所说的疑情、大询问、大关注或大质疑。因此:
1701292620
1701292621
为了正确习禅,你要珍视质疑的精神(疑情),因为你质疑精神的强度决定了你开悟的深度。
1701292622
1701292623
参禅不单单包括背公案。一遍遍重复一句话有何用?重要的是要“生疑”(大询问),不管你参的是什么公案。
1701292624
1701292625
参禅之时,要紧之处在于要唤起疑情……古代的大师们曾说:
1701292626
1701292627
大疑大悟,
1701292628
1701292629
小疑小悟,
1701292630
1701292631
不疑不悟。
1701292632
1701292633
因此大询问就是此类参禅的关键。这个质疑精神是一种全部的、完整的且主动的关注,一个纯粹的当下心念,不指向任何特殊的客体。作为一种辅助,尤其是参禅初期,头脑应指向某个具体的客体或处所,通常即公案本身,但也可能是询问者自身。正如克勤禅师所言:“这般公案,久参者,一举便知落处。”或者也许是思想实际源头,就像憨山大师勉励我们“寻觅念头起伏之处”。但要点是所唤起的精神状态都是相同的——一个是强烈而放松的询问和关注,即铃木大拙所谓的“大问题-无特定客体的标志”。我们称其为因素1(主动关注),即禅宗主要强调的。
1701292634
1701292635
禅宗主张,大询问的效力就在于它能暂停所有的思想过程,从而产生无意象、无思想或意象、思想停止的状态,即因素2。
1701292636
1701292637
放下旧的思想……(然后)慢慢念道:
1701292638
1701292639
“阿弥陀佛!”而且要牢牢观察这4个字,探究这一念头出自何处。……重复这一过程5~7次,你的念头将不再生起。这种质疑或询问,大师们将其比做坚不可摧之剑,可以在训练过程中斩断所有思想和精神状态。大慧从未建议我们只是把公案摆在头脑之前;相反,他告诉我们要运用质疑精神的全然之力,使其占据注意力的中心。公案如有这种精神支撑,就会如他所言,“如猛火烧尽所有扑火之虫”。
1701292640
1701292641
因此,纯粹的注意与思想的暂停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参禅,因为后者不等思想瓦解我们的能量就运用大询问使之暂停了。正如我们所见,不关注即意象产生的机制,而大询问能暂时停止这一机制,对它既不抑制也不破坏。在这一点上,禅宗是引人注目的:
1701292642
1701292643
参禅之际,有人因无法(或不情愿)生起“疑情”,于是就开始压制思想的产生。所有的思想都被抑制之后,则会体验到一种清清楚楚的纯然之静,干干净净,不带一点染污。然而,这种静恰恰构成了他们无法突破的意识之根源。这是生死之处的意识,它不是禅。他们的失误在于参禅初始,他们没有将全部精神集中于话头,疑情自然无法生起。结果,他们或是抑制思想,变成了邪禅,抑或沉浸于自我纵容的骄傲之中,他们误导和欺骗无知者,改变了人们的正信,妨碍了他们在菩提之道上的进步。
1701292644
1701292645
所以,干净彻底的大询问将暂停意象继续编织通常位于自我和实相之间的电影。当这一暂停到达全然的程度,将产生白隐所谓的大住(大疑),此时所有的思想都暂停了,主体与客体变得彻底认同,这标志着初级二元对立的毁灭。当然,这就是因素2。
1701292646
1701292647
通过这种疑情,即“质疑精神”,我们最终获得了白隐的大疑,即“大住”或“一的状态”。
1701292648
1701292649
大住(因素2)即道场,般若(因素3)随时可从其中爆发。用高峰原妙禅师的话即是:
1701292650
1701292651
切勿使自己住于不为的状态,也勿习练奇思妙想,而是要不断坚定地催促精神质疑一路向前(因素1),努力产生完美的认同(因素2)。……当你的探寻精神到了这种状态,心性之花自然绽放(因素3)。
1701292652
1701292653
克勤禅师则说:
1701292654
1701292655
随着你继续猛烈地参禅,探寻探寻者本身(因素1),那么无法进行任何探寻的那一刻一定会到来,好像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此时就是树与倚树之藤一起倒下的时刻,即主体与客体的分别被抹去,探寻与所探寻之物融为一个完美的认同(因素2)。从这种认同觉醒后,就会大彻大悟,所有的探寻与寻觅都归于宁静(因素3)。[16]
1701292656
1701292657
铃木大拙就这种开悟论述道:“我们可能会说,此处的感知是以最纯粹、最简单的方式发生的,一点不受智力分析或概念反映的沾染。”所以不管是叫醒悟、觉醒、悟道、开悟还是其他的什么,我们都将其看做是因素3的出现:般若,即被动且非对立的觉知。这种形式的禅宗传统非常强调这三个因素的运用:主动关注(大询问)、停止(大住)以及被动觉知(般若)。正如神会大师所言:
1701292658
1701292659
如果你们中有学禅之人,那么要让他们心中一旦念觉,即起观照(向内)(因素1)。觉醒之心死亡之时,有觉知的观照也会自行消亡(因素2)——这就是无意识(因素3)。[17]
1701292660
1701292661
也许无门慧开说得更为简洁:
1701292662
1701292663
要想得到奇妙的开悟(因素3),必须探究自己的思想之源(因素1),并消灭它们(因素2)。[18]
1701292664
[
上一页 ]
[ :1.7012926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