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97834
主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三种实验条件下。在控制条件下的被试完成上述任务后即被带进另一个房间,就自己对刚刚完成的实验任务的反应接受访谈。其余的被试接着进行下一步实验程序。完成了上述任务后,实验者与实验组的被试进行谈话,好像是要向他们解释该研究的目的。实验者对每位被试都说,他是A组的被试,他们这组在实验前没有得到与实验有关的任何信息。还有一个B组,对B组的被试,实验者会在实验前向他们传达这样的信息——这些实验任务是非常有趣的,而这一信息是由另一名大学生来传递的,他伪装成已完成了实验任务的被试。请记住,上述一切都是刻意布置的,为的是确保随后实验的关键部分真实可信。换句话说,这些解释仅仅是一种托辞。
1701297835
1701297836
然后实验者离开房间几分钟。而当他返回时,表情略显迟疑和困惑,并继续对被试说,那名向B组被试传递信息的大学生打电话来说他病了,但现在还有一名B组被试在外面等待,而他们这会儿又很难再找一个人填补这一空缺。然后,实验者很有礼貌地问被试是否愿意顶替这名大学生去向正在等候的B组被试传递信息。
1701297837
1701297838
实验者会给那些愿意提供这一帮助的一些被试,每人1美元作为酬谢,而给另一些愿意提供帮助的被试,每人20美元。被试同意参加下一步实验后,实验者便交给他一张纸,上面标有“B组”几个字,并写着这样一段话:“这项实验任务非常有趣,我从中获得了快乐,我很高兴,这是激动人心的,令人兴奋的。”然后实验者付给被试1美元或20美元,并将他带入一间房间和新来的“被试”在一起单独呆上两分钟。两分钟后,实验者回到这间房间,对被试说了些表示感谢的话,然后把被试带入访谈室,让他们谈谈对实验任务的真正看法。这一访谈与先前对控制组进行的访谈完全一样。
1701297839
1701297840
整个实验程序是否略显复杂?其实一点也不。说得简洁明了一些就是,共有三组被试,每组各有20人:一组被试因其就实验任务向后来的“被试”撒谎而得到1美元,另一组被试因此而得到20美元;控制组被试没有撒谎。
1701297841
1701297842
结果
1701297843
1701297844
研究结果以每名被试在最后访谈阶段所表达的对实验任务的真实感受作为测量指标。要求他们对该实验做如下评定:
1701297845
1701297846
1.这些实验任务是有趣且令人愉快的吗?以11点量表的形式进行评定:–5代表非常枯燥以及使人厌烦;+5代表非常有趣且令人愉快;0代表这些任务是中性的,即不枯燥也不有趣。
1701297847
1701297848
2.你对自己完成这些实验任务的能力了解了多少?以11点量表的形式进行评定:0代表毫无收获;10代表收获非常大。
1701297849
1701297850
3.你相信该实验及你所完成的实验任务是在测量某些重要的东西吗?以11点量表的形式进行评定:0代表没有什么科学价值;10代表科学价值非常大。
1701297851
1701297852
4.你是否还愿意参加另外一项与之类似的实验?以11点量表的形式进行评定:–5代表肯定不想参加;+5代表非常想参加;0代表中立的看法。
1701297853
1701297854
表6—6中列出了所有被试对每个问题所作回答的平均值。问题1和问题4是用以说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的,其结果表明组间差异非常显著。相对于那些得到20美元及没有撒谎的被试而言,得到1美元的被试更喜欢这些实验任务;这与此前该领域的一些研究结论相反,而且也和我们大多数人用常识对结果所进行的预料相反。这一研究发现既反映在对第一题(直接问题)的回答上,也反映在获得1美元的被试身上,他们表示更愿意参加另一项类似的实验上(即对问题4的回答)。
1701297855
1701297856
表6—6 每种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对访谈问题回答的平均评定值
1701297857
1701297858
1701297859
1701297860
1701297861
*与费斯廷格和卡史密斯的研究假设有关的问题(引自P.207)
1701297862
1701297863
讨论
1701297864
1701297865
用费斯廷格的话说,认知失调理论主张如下。
1701297866
1701297867
1.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来的观点相反的事或说了某些与他的真实观点的话,他将会产生一种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之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相一致。
1701297868
1701297869
2.引起撒谎行为的压力越大,则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将越弱(P.209—210)。
1701297870
1701297871
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研究发现显然支持了这一理论。费斯廷格对此的解释是:当人们从事某种与态度不符的行为(撒谎)时,如果他们有这样做的充分理由(20美元),他们将体验到较少的认知失调,因此他们改变观点的动机并不强烈。相反,如果他们的理由并不充分(1美元),他们的认知失调将比较严重。因此,为了减少认知失调所引起的不适感,他们对原有的观点将作出较大的调整。
1701297872
1701297873
该理论可以用图解的形式表述如下:
1701297874
1701297875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充足→轻微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小
1701297876
1701297877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不充足→严重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大
1701297878
1701297879
质疑与批评
1701297880
1701297881
费斯廷格预料到,许多早期理论会受到这一新观点的威胁,它们的支持者会试图批评这一新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他们自己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解释(诸如我们在本章开头所提到的心理演练及寻找论据等)。为了反击这些批评意见,该研究对实验组被试撒谎的实验片段进行了录音,并且由两个并不知情的评定者各自单独进行评定。统计结果显示,两组被试(1美元组和20美元组)在撒谎的内容或说服力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唯一剩下的对该研究结果的明确解释,便是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
1701297882
1701297883
自从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提出认知失调理论以来,许多其他研究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但并不否定该理论。库珀和法齐奥对各种修改意见进行了总结(Cooper & Fazio,1984),他们还提出了由认知失调所引起的态度改变必须经过4个必要的步骤。
[
上一页 ]
[ :1.7012978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