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97939
罗特写道:“随着在文化上将情境类分为社会决定型情境和技能决定型情境,这些总体预期将导致行为的特征差异,并进而在特定条件下,演变为个体差异。”(P.2)换言之,你已经习惯于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做内控或外控的解释,这将影响到将来你在几乎所有情境中的行为。罗特坚信,不论是外控还是内控,你对控制点的解释始终是你个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你人格的一部分。
1701297940
1701297941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本文开头所提出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是内控的还是外控的?罗特试图研究人们在这一维度上的差异,当然他不只是简单地对被试进行询问,而是编制了一套用以测量个体的控制点的测验。一旦测量出人们的这种特征,就能进而研究该人格特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了。
1701297942
1701297943
理论假设
1701297944
1701297945
罗特打算在他的研究中证明两个要点:首先,他预言可以研发一个测验,可靠地测量出个体在生活中归因的内控或外控倾向的程度;其次,他假设人们在同一情境中对强化原因的解释将呈现出稳定的个体差异。罗特计划通过比较“内控者”和“外控者”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来验证他的假设。
1701297946
1701297947
方法
1701297948
1701297949
罗特设计了一个包括一系列成对陈述句的量表。每对句子中包括一句反映内控点的陈述句和一句反映外控点的陈述句。给被试的指导语是:“从每一对陈述句中挑选出一个句子,它所描述的情况必须是你认为自己在身临其境时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即你一定要选择那个对你来说更真实的陈述句,而不要选择你认为应当选择或希望它成为事实的陈述句。”这是一种对个人信念的测量,回答显然没有对或错之分(P.26)。该测验采用迫选的回答方式,即迫使被试在每对陈述句中选择其中一句,既不能不选,也不能两个都选。
1701297950
1701297951
罗特的这一测量工具几经修订和改进。早期的量表包括60对陈述句,但经过各种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后,量表的条目被精简到23项。为了掩盖该测验的真正目的,后又加入了6个补充项目。因为如果被试能够猜到测验想要测量的内容,他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回答以求“表现得更好”,所以在心理学测验中常常用到类似的补充项目。
1701297952
1701297953
罗特称他的测验为I-E量表(“I”指的是Internal,内控;“E”指的是External,外控),这也是如今该测验广为人知的名称。表7—1列出了一些取自I-E量表的样题,以及补充项目的样题。如果你仔细看一下这些项目,就会相当清楚哪些陈述句反映内控倾向,哪些陈述句反映外控倾向。罗特声称他的测验所测量的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中内控或外控的程度。
1701297954
1701297955
罗特接下来要做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证明他可以用内—外控人格特征准确预测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为此,罗特报告了几项研究(由他本人和其他人共同完成)来考查被试在I-E量表的得分与他们在各种生活事件中的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表明,I-E得分与人们在很多不同情境中的行为都存在显著相关,例如赌博、政治活动、劝说、吸烟、成就动机以及从众倾向等。
1701297956
1701297957
表7—1 罗特I-E量表的样题和填充项目
1701297958
1701297959
1701297960
1701297961
1701297962
结果
1701297963
1701297964
下面我们对罗特在该领域研究中的早期发现做一简要总结(完整讨论以及参考文献参见原文第19-24页的)。
1701297965
1701297966
赌博
1701297967
1701297968
罗特研究了赌博行为与控制点的关系。研究发现,经I-E量表测得的内控型个体倾向于对“有把握的事情”下赌注,且相对于小概率事件而言,他们更喜欢中等概率;相反,外控型个体更愿意在风险较大的赌博中下更多的注。此外,外控型个体在下注时更倾向于采用被人们称为“赌徒谬论”的异常方式(例如,即使实际发生的概率不变,但还是认为某个很久没有出现的数字“应该”会出现,从而在这个数字上下更多的赌注)。
1701297969
1701297970
劝说
1701297971
1701297972
罗特引用了一项有趣的研究,该研究用I-E量表选取了两组学生,一组为高度内控者,另一组为高度外控者。两组被试对校园里的男生联谊会和女生联谊会大体上持相似的态度。主试要求两组被试劝说其他的学生改变对上述组织的看法。结果发现,内控组被试比外控组被试做得更为成功。相反地,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内控型被试更不愿在态度方面受他人的影响。
1701297973
1701297974
吸烟
1701297975
1701297976
内控倾向似乎与自律存在相关。罗特提及的两项研究均发现:(a)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倾向于外控;(b)那些在1966年烟盒上出现有关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之后,成功戒烟的个体更多地倾向于内控,尽管不论是内控型个体,还是外控型个体,他们都相信这种警示是正确的。
1701297977
1701297978
成就动机
1701297979
1701297980
如果你相信自己的行动决定着自己的成就,那么从逻辑上讲,你应该比那些认为成功更多取决于命运的人有更强的成就动机。罗特对1000名高中生所做的研究表明,I-E量表中的内控得分与成就动机存在正相关。这些成就动机的指标包括上大学的计划、用于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父母对子女的在校表现的感兴趣程度,等等。这些与成就动机有关的因素更可能从具有内控倾向的学生身上发现。
1701297981
1701297982
从众
1701297983
1701297984
罗特引用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所做的从众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该实验中,主试让被试处于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可同一个不正确答案的情况下,以判断被试的从众行为(参见研究38中阿希的从众实验)。主试允许被试对他们判断的正确性下赌注(钱由实验者提供)。在这样的条件下,与外控倾向的被试相比,那些具有内控倾向的被试更少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且当他们的判断与大多数人相反时,他们下的赌注更多。
1701297985
1701297986
讨论
1701297987
1701297988
罗特在论文的讨论部分提出了人们在内外控维度上存在个体差异的可能原因。他引用了多项研究指出,内、外控倾向的形成可能有三种潜在来源: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
[
上一页 ]
[ :1.7012979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