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330478e+09
1701330478
1701330479 她的Facebook上有一名住在帕洛阿尔托的朋友,于是我便问她,如果这个人邀请她共度暑假她会如何回复。
1701330480
1701330481 “我恐怕不会答应,”她说,“认识他们、见识不同的事物可能会很有趣,但我妈妈是不会同意我出去待那么久的,因为我还得学习。”
1701330482
1701330483 我对这个女孩的孝顺感到惊讶,而且这一点就要涉及对社会生活的优先次序研究了。只是这在库珀蒂诺不足为奇。很多亚裔的美国孩子告诉我,他们的父母要求他们在暑假里好好学习,甚至要减少接受7月份的生日宴会邀请的次数,这样他们才能预习完10月份的微积分课程。
1701330484
1701330485 “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蒂法尼·廖说道,她来自一个台湾的移民家庭,接下来准备去斯沃斯莫尔读高中。“学习,做好手上的事情,不要被干扰——这一切让我们变得更加沉默而安静。小时候去父母的朋友家里,我不想说话的时候,我就会带上一本书。那本书就像是个挡箭牌,他们会欣然同意,还会赞许说‘她真好学’。”
1701330486
1701330487 真的很难想象,在库珀蒂诺以外的美国父母会对大家聚在一起吃烧烤时在边上看书的孩子报以微笑。然而在亚洲国家受教育的父辈们,可能在孩提时代被灌输了这样的价值观。在很多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课堂上,传统的课程所强调的是听、写、读、记。“说”这一项并不是重点,甚至是被禁止的。
1701330488
1701330489 “我们家乡的教学模式同这里可谓大相径庭。”黄伟晨提到了这一点,她是一名1979年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求学的台湾人,如今已是一位定居在库珀蒂诺的母亲。她说:“在台湾,你学习某门课程,然后要通过考试。至少在我长大以后,他们在课题上依然没什么突破,而且他们绝对不允许学生们到处走动。如果你站起来,说些无关的话,你就要受罚。”
1701330490
1701330491 黄伟晨是我所见过的最快乐、最外向的人了,时常会做些夸张的手势,还不时哈哈大笑。她穿着运动短裤、运动鞋,戴着琥珀饰品,初见时她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带我去面包店吃早餐。我们吃着甜品,相谈甚欢。
1701330492
1701330493 这其实也说明了即使是这样一个女子,也会在她第一次走进美式课堂时产生文化冲击。她认为在课堂上发言是很不礼貌的,因为她不想浪费同学们的时间。当然了,她一边笑着一边说道:“我在加利福尼亚大学里算是个安静的人了。在那里,教授一上课就会说:‘开始讨论吧!’我看到即使我的同学在说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教授也会很耐心地听下去,他会倾听每一个人的想法。”她滑稽地点点头,模仿教授当年的模样。
1701330494
1701330495 “我记得当时自己真的很震惊。那是一堂语言学课,同学们讲的甚至跟语言学毫无关系!我当时想:‘哦,在美国,只要你敢开口讲就行了。’”
1701330496
1701330497 黄伟晨被这种美式的课堂参与模式弄得莫名其妙,这与老师对她不愿意发言的表现表示困惑是同样的道理。她移居到美国整整20年之后,《圣何塞水星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东西方教学传统的碰撞》的文章,其中提到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对于亚裔学生不愿参与课堂活动感到非常失望。一位教授指出,亚裔学生自我产生了一个出于对老师尊敬的“屏障”。而另一位教授则决定将课堂参与作为成绩的一部分来激励亚裔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还有一位学者提到:“你是在中国式学习中给自己降级了,因为你觉得其他人的想法要比你的好很多。这是长期以来困扰亚裔美国学生的主要问题。”
1701330498
1701330499 这篇文章在亚裔美国人中间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说这些大学学者的做法是对的,亚裔学生应该适应西方的教育准则。“那些亚裔美国学生让别人轻易地无视了,因为他们一直保持沉默。”一名读者在ModleMinority.com(少数模范)网站上张贴了一则带有讽刺意味的文章。同样也有反对的声音称,那些亚裔学生不应该被强迫发言,以适应西方模式。“也许,这些大学应该学着去聆听他们沉默的声音,而不是试图去改变他们。”斯坦福大学文化心理学者金熙正在一篇论文中阐述说,讲话有时并不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1701330500
1701330501 ******************
1701330502
1701330503 亚洲人和西方人又是怎样看待这种课堂互动的呢?一组给它贴上“课堂参与”的标签,而另一组则认为是“无谓的交谈”?《人格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刊登了心理学家罗伯特·麦克雷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这幅地图看起来与你在地理书上所见的无异,只是基于的原理不同,麦克雷解释说:“这幅地图不是基于降雨量或人口密度,而是基于性格特征水平绘成的。”这幅地图由黑色的阴影和明亮的灰色构成——黑色代表外向,亮灰色代表内向——明显地揭示了“亚洲是内向者的聚集地,而欧洲则是外向者的天下”。这幅地图也把美国画了进去,其代表色是深灰色。美国人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外向的民族之一。
1701330504
1701330505 麦克雷的地图看起来像是一个盛大的文化类型演示。将几块大陆用性格类型来分组是种总括行为:在中国你可以轻易找到那种聒噪的人,就如同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找到这种人一样容易。这幅地图也没有细分一个国家或区域里存在的微妙的文化差异。北京人和上海人的风格大不相同,就像首尔人和东京人也有所差别一样。同样,将亚洲人描述为“少数模范”——即使这是作为一种赞美出现——也像任何一种感知群体特征而削弱个体存在感的描述一样,带着狭隘和居高临下之感。也许这是将库珀蒂诺定位为某种优秀学生的温床所带来的问题,无论这种描述听起来是不是带有恭维的色彩。
1701330506
1701330507 我并不鼓励向刚性的民族或种族类型转化,以完全避免文化差异和内向弱者的话题:亚洲文化和性格构成中,有着数不尽的层面值得其他人来学习。学者们用了数十年时间来研究性格类型方面的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之间的差异,以及内向与外向这对特征维度的差别,那些认为某一属性一旦划归性格范畴就不能改变的心理学家相信,这些差异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是突出的,而且是可测量的问题。
1701330508
1701330509 很多类似的研究都得出了与麦克雷地图相同的结果。例如,一项研究比较了上海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一部分8~10岁的儿童,结果发现,那些腼腆而敏感的孩子在加拿大遭到了同伴的排斥,而在中国却很受玩伴欢迎,甚至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当成小团体的领导者。在中国传统里,这些敏感而沉默寡言的孩子往往会被称赞为“懂事”。
1701330510
1701330511 同样,中国的高中生告诉研究者,他们喜欢那种谦逊而无私、诚实而勤奋的朋友,而美国高中生则热衷于寻找那些乐天、热情、善于交际的朋友。“这种对比是惊人的,”将研究重心放在中国的跨文化心理学家迈克尔·哈里斯·邦德说道,“美国人强调社交能力,并且看重那些可以让聚会变得简单而愉快的性格特征。中国人则强调一些更深层的属性,关注道德方面的美德和成就。”
1701330512
1701330513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亚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在解决推理问题时大声讲出其推理过程,结果发现,亚洲人在安静的情况下做得更好,而白种人则会在一边推理一边讲出想法的情况下表现得更好。
1701330514
1701330515 这些研究发现对于任何一个熟悉亚洲人说话态度的人来说都不足为奇:谈话是获取一些必要信息的交流,保持沉默和反思是深入思考和真知的标志。有时“无声胜有声”。言多必失,舌头虽非铁却可伤人。思考以下这些来自东方的谚语:
1701330516
1701330517 风呼啸而过,而大山岿然不动。
1701330518
1701330519 ——日本谚语
1701330520
170133052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701330522
1701330523 ——老子《道德经》
1701330524
1701330525 虽然我没有刻意去遵守沉默的纪律,但独居的生活却让我自然而然远离了嗔罪。
1701330526
1701330527 ——鸭长明,12世纪日本隐士
[ 上一页 ]  [ :1.7013304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