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330507
我并不鼓励向刚性的民族或种族类型转化,以完全避免文化差异和内向弱者的话题:亚洲文化和性格构成中,有着数不尽的层面值得其他人来学习。学者们用了数十年时间来研究性格类型方面的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之间的差异,以及内向与外向这对特征维度的差别,那些认为某一属性一旦划归性格范畴就不能改变的心理学家相信,这些差异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是突出的,而且是可测量的问题。
1701330508
1701330509
很多类似的研究都得出了与麦克雷地图相同的结果。例如,一项研究比较了上海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一部分8~10岁的儿童,结果发现,那些腼腆而敏感的孩子在加拿大遭到了同伴的排斥,而在中国却很受玩伴欢迎,甚至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当成小团体的领导者。在中国传统里,这些敏感而沉默寡言的孩子往往会被称赞为“懂事”。
1701330510
1701330511
同样,中国的高中生告诉研究者,他们喜欢那种谦逊而无私、诚实而勤奋的朋友,而美国高中生则热衷于寻找那些乐天、热情、善于交际的朋友。“这种对比是惊人的,”将研究重心放在中国的跨文化心理学家迈克尔·哈里斯·邦德说道,“美国人强调社交能力,并且看重那些可以让聚会变得简单而愉快的性格特征。中国人则强调一些更深层的属性,关注道德方面的美德和成就。”
1701330512
1701330513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亚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在解决推理问题时大声讲出其推理过程,结果发现,亚洲人在安静的情况下做得更好,而白种人则会在一边推理一边讲出想法的情况下表现得更好。
1701330514
1701330515
这些研究发现对于任何一个熟悉亚洲人说话态度的人来说都不足为奇:谈话是获取一些必要信息的交流,保持沉默和反思是深入思考和真知的标志。有时“无声胜有声”。言多必失,舌头虽非铁却可伤人。思考以下这些来自东方的谚语:
1701330516
1701330517
风呼啸而过,而大山岿然不动。
1701330518
1701330519
——日本谚语
1701330520
170133052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701330522
1701330523
——老子《道德经》
1701330524
1701330525
虽然我没有刻意去遵守沉默的纪律,但独居的生活却让我自然而然远离了嗔罪。
1701330526
1701330527
——鸭长明,12世纪日本隐士
1701330528
1701330529
再来对比一些来自西方的谚语:
1701330530
1701330531
对于一个工匠来说,你能发表演讲可能会显得强大,而对于那些以舌头为武器的人而言,演讲就是最强有力的战斗。
1701330532
1701330533
——普塔霍特普格言,公元前2400 年
1701330534
1701330535
讲话本身就是一种文明。那些文字,即使是最矛盾的文字,也依然保留着彼此之间的联系——只有沉默是被孤立的。
1701330536
1701330537
——托马斯·曼,《魔山》
1701330538
1701330539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1701330540
1701330541
这些不同的态度背后隐藏了什么呢?有一种解释认为这背后是亚洲人普遍对教育的崇敬,尤其是那些来自“儒家”传统国度的人,比如中国、日本、韩国以及越南。追溯到明代,有些中国的乡村会给那些通过了科举考试的人做塑像。其实想要取得这方面的成就并不难——就像那些来自库珀蒂诺的孩子一样——你把整个暑假都花在学习上就好了。
1701330542
1701330543
另外一种解释认为这背后是集体认同。许多亚洲文化都以集体为向导,但完全不是西方文化中所认同的集体。亚洲文化的个体把自己视为整体的一部分——不论是在家庭、公司还是社团中——他们都会把集体的和谐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在他们的价值观中,个人利益完全服从集体利益,他们在集体中欣然处于从属的地位。
1701330544
1701330545
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则是组织围绕个人的。西方人把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命运赋予他们的使命是自我表达,追随内心的幸福感,从那些禁锢自由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最终完成那些应该完成的任务。西方人可能是群居动物,但是并不会服从集体的意愿,至少他们并不想那么做。他们深爱并尊重父母,只是某些观念诸如“孝顺”的缰绳带着其与生俱来的隶属性与限制性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当西方人同其他人在一起时,其所作所为就如同大家都是独立个体一样,嬉戏、竞争、出位、挑战,当然他们也爱着其他那些独立个体。即使是西方的上帝,也是自信、善言辞和控制欲的化身;上帝之子耶稣则善良而温和,但不得不承认他也魅力十足,有着万人空巷的影响力。
1701330546
1701330547
于是西方对于胆略和口头技能的重视以及提升自我技能特征的嘉奖,就都可以讲得通了,而亚洲人看重的安静、谦逊和敏感则促进了集体内部的凝聚力。如果你过着集体的生活,只要你能够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妥协,那么你的一切都会很顺利。
1701330548
1701330549
最近的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生动地解释了这种偏好。研究人员向我们展示了70名美国男子和70名日本男子的照片,他们或处于主导地位(双臂交叉,肌肉丰满,双腿笔直地站立着),或处于从属地位(双臂弯曲,双手交叠放在腹股沟的位置,双腿并拢站立)。结果发现,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男子大脑中的快感中枢被激活,而对于日本男子来说,该中枢被激活的是那些处于从属地位的人。
1701330550
1701330551
西方人的观念认为,从他们身上发现服从他人的意志很难有吸引力。然而,西方人眼中的从属,在亚洲人看来却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在第2章里我提到过的美籍华人,即就读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陈唐告诉我,当他同几个亚裔朋友以及一个绅士而随和的白人朋友同租一间公寓时,他觉得那种相处模式非常舒服。
1701330552
1701330553
但当他的白人朋友看到水池里堆成山的盘子,并要求他的亚洲室友共同清洗时,矛盾就爆发了。陈唐说,这个抱怨合情合理,他的白人朋友认为他的措辞既表现出了对对方的尊重又彬彬有礼。而他的亚洲室友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他那时既愤怒又严厉。陈唐解释说,如果在亚洲出现这样的情况,人们会对自己的语调和口气更加注意。他应该用一种询问的语气,而不是一种要求或命令的口吻。或者,他压根儿就不该把这个问题摆到台面上来说。为了几个脏盘子而失了这个集体的和气,实在是不值得。
1701330554
1701330555
亚洲人的这种尊重对西方人来说,其实就是一种对于他人感受的深切顾虑。正如心理学家迈克尔·邦德所观察到的那样:“这是只有从明确的给‘自谦’贴上美德的文化传统中走出来的人才能做到的,而间接接触到这种传统的人则可能会给它贴上‘尊重关系’的标签。”这种尊重会导致社会的动态变化,这一点从西方人的观点中很容易看出。
1701330556
[
上一页 ]
[ :1.7013305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