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330681e+09
1701330681 我第一次遇见迈克的时候,他希望像自己斯坦福的同学一样洒脱不羁,他说,一个沉默的人不可能成为领导者。“如果你一直沉默不语,你怎么让别人知道你的信念呢?”他这样反问过我。我安慰他说其实并不尽然,但是迈克对于沉默者不能传达其信念的思想如此强烈,不禁让我怀疑这到底算不算是一种信念。
1701330682
1701330683 但那是在我同倪教授探讨过亚洲式的软实力之前,在我读到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之前,在我想象着蒂法尼成为一名记者的光明未来之前。库珀蒂诺的孩子教给了我,信念就是信念,无论你以多大的分贝来表达。
1701330684
1701330685 ******************
1701330686
1701330687
1701330688
1701330689
1701330690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1701328495]
1701330691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第四部分 如何去爱,如何工作
1701330692
1701330693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1701328496]
1701330694 第9章 何时你该戴上外向的面具?
1701330695
1701330696 ******************
1701330697
1701330698 每个人都有很多个社会自我,这是由于人们总是要面对很多不同的社会群体,而且会非常在意这些群体的意见。于是通常情况下,人们就会在不同的群体面前表现不同的自我。
1701330699
1701330700 ——威廉·詹姆斯
1701330701
1701330702 ******************
1701330703
1701330704 布赖恩·利特尔教授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师,也是3M教学奖获得者,有时这项奖也被称为大学教学的诺贝尔奖。利特尔教授身材矮小,戴着一副眼镜,有一丝固执,也有一点可爱,他的声音是充满了磁性的男中音,讲话的时候习惯一边如唱歌一般断句,一边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用老派演员的方式把强调的辅音和元音拉得长长的。人们说他像是罗宾·威廉斯和爱因斯坦的结合体,当他讲笑话逗乐台下的听众时,他看起来比他们还高兴。他在哈佛的课程总是座无虚席,下课的时候根本不需要铃声,大家的掌声就足以说明他受欢迎的程度了。
1701330705
1701330706 相比之下,我笔下的这个人似乎就完全不同了:他和妻子住在一间隐蔽的、坐落在遥远的加拿大森林的房子里,儿女和外孙偶尔会来看望他,其他的时候基本只有他们两人。他会在空余时间写乐谱、读书、写书、写文章,也会给远方的老朋友发邮件,他把邮件称为“电子书信”。社交的话,他更喜欢一对一的对话。聚会上,只要他有机会或者借口“呼吸一点新鲜空气”,他就一定会逃离那个喧闹的地方,同朋友进行一些安静的交谈。如果他被迫外出太久或者被卷入任何带有冲突性的情境,他就会生病。
1701330707
1701330708 如果我告诉你那个舞台上的王者教授和这个喜欢宁静的内心生活的隐士是同一个人,你会觉得惊讶吗?如果你考虑到我们会因为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行为举止的话,你也许就不会为此而感到吃惊了。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灵活性,再来讨论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异是不是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呢?对于内向和外向的概念进行这样的对立区分是否合适:内向者是贤明的哲学家,而外向者则是无畏的领导者?内向者是诗人或者科学呆子,而外向者则是运动员和拉拉队队员?会不会有些人两者兼具呢?
1701330709
1701330710 心理学家称之为“性格与情境”之争:那种混合的性格特征是真的存在,还是人们根据情境不同而作出的改变?如果你同利特尔教授交谈,他会告诉你,抛开他的公共形象和教学上的荣誉,他其实是个非常忧郁的人,绝对的内向者,这一点不仅仅是从行为学角度来说,从神经心理学角度讲也是如此(他用我在第4章介绍过的柠檬汁测试做实验,果然分泌了很多唾液)。这似乎可以将他列进“性格”一端:利特尔认为性格特征是存在的,正是这些特征将我们的生命塑造得如此深奥,它们是基于心理机制的,而且在人的一生中是相对稳定的。支持这个观点的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希波克拉底、弥尔顿、叔本华、荣格,还有近期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皮肤导电实验的先驱。
1701330711
1701330712 站在另一端的则是一群被称为情境主义者的心理学家。情境主义认为,我们对一个人的概括,包括那些我们常常用来描述他人的词——害羞、积极进取、认真、无主见的——都是种误导。世界上不存在核心的自我,有的只是在X情境下的自我、在Y情境下的自我,以及在Z情境下的自我。情境主义的观点在1968年获得极大发展,心理学家沃尔特·米舍尔出版了《性格与评价》一书,大大挑战了混合性格特征一说。米舍尔认为情境因素比性格特征更能有效地解释布赖恩·利特尔这类人的行为。
1701330713
1701330714 此后的数十年间,情境主义学说一直占据上风。后现代主义观点的自我也在这个时期形成,它受到了理论家的影响,比如《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的作者欧文·戈夫曼,因此他们认为社会生活是种表现,而社会生活中的这张面具其实就是真实的自我。很多学者甚至怀疑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性格特征。那时,人格研究学者们几乎找不到工作。
1701330715
1701330716 正如先天——后天的争论渐渐被互动论取代一样,事实上这两者共同造就了我们,它们之间也在互相影响着,性格——情境之争也经过更为细致入微的探索,被新的理论取代。人格心理学家获悉,我们会在傍晚6点钟的时候感受到自己的社会属性,也会在夜里10点的时候感觉到孤独,而这些波动都是真实存在的,同时也取决于情境。但是他们也强调,诸多证据显示,这种现象是有前提的,无论你的情绪有多少种波动情况,混合型的性格是的确存在的。
1701330717
1701330718 最近,连米舍尔也承认了性格特征的存在,但是他认为它们也是在某种模式下才引发的。比如,有的人在同事和下属面前很强势,而在权威人士面前就会很温和;另外一部分人则恰好相反。那些“排斥敏感”类型的人在他们有安全感的时候,往往是温暖而富有爱心的,而当他们觉得自己被排斥的时候,也会表现出带有敌意的情绪和一定的控制力。
1701330719
1701330720 然而这种看似安逸的妥协却引发了我们在第5章曾探讨过的自由意志的变化。我们知道,我们在自我塑造和行为方面还受到生理学的限制。那我们是应该尝试操控自己的行为使其在一个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还是应该简单地做回自己就好呢?在什么情况下控制自己的行为会成为徒劳,在什么情况下又会让我们苦不堪言?
1701330721
1701330722 如果你是个在美国公司工作的内向者,你应该像杰克·韦尔奇在《商业周刊》网络专栏上写的那样,在周末的时候尽量保持自己安静的本性,在工作日里努力“走出自己的世界,流露出混合的性格,跟你的团队和同事联系,调动起你可以控制的一切能量”吗?而如果你是个外向的大学生,你应该让你的周末回归本我变得疯狂起来,上课的时候专注于学业吗?人们真的能如此收放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性格吗?
1701330723
1701330724 我所知道的唯一能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来自布赖恩·利特尔教授。
1701330725
1701330726 ******************
1701330727
1701330728 1979年10月12日,利特尔参观了位于黎塞留河上游、蒙特利尔以南40公里的圣让皇家军事学院,他的任务是向一批高级军官致辞。通常内向者在演讲前会作一定的准备,他也将演讲的流程完整地准备过,不仅排练了他的言辞,还将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加了进来。即使是在演讲过程中,他也处在他所谓的典型内向模式之中,不停地观察听众有没有出现厌烦情绪,并在需要的时候对演讲的内容作出适当修改——这里要有一个数据参考文献,那里要引用一句译者的幽默段子。
1701330729
1701330730 他那次演讲非常成功(此后每年他都会被邀请来作演讲),然而接下来学院的邀请却让他不安起来:学院邀请他参加高层午餐。利特尔下午还有一场演讲,他知道那一个半小时的闲聊会要了他的命,他必须为下午的演讲充电。
[ 上一页 ]  [ :1.7013306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