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394087e+09
1701394087
1701394088 大约10年后,我再和别人分享“一个开发配备两个测试”的方法,很多人已经开始鄙夷微软了。那个时候,微软的衰落成为他们脑海中既定的事实、一种不可驳斥的结果。在他们看来,微软已经过时了,说什么都是错的。一个开发配备两个测试?太浪费资源,太不敏捷,太没有效率……
1701394089
1701394090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701394091
1701394092 我们遇到问题,找寻办法的时候,经常迷信别人的成功经验。别人的成功经验当然重要,但是他给你分享的方法真的是让他成功的经验吗?适合不适合我们呢?
1701394093
1701394094 不一定。
1701394095
1701394096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1701394097
1701394098 假设—验证—结论—调整
1701394099
1701394100 我建议你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可以采用“假设—验证—结论—调整”的方法。
1701394101
1701394102 什么是“假设—验证—结论—调整”?就是在遇到问题时,先大胆假设,然后去验证,得出结论,最后根据结论做出调整。
1701394103
1701394104 比如前面举的“二战飞机”的案例。为了解决给哪个部位增加钢甲以避免被击落的问题,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方法论模拟一遍(见图2-4)。
1701394105
1701394106
1701394107
1701394108
1701394109 图2-4 “假设—验证—结论—调整”法
1701394110
1701394111 假设:应该给机翼增加钢甲。
1701394112
1701394113 验证:去看被击落的飞机是不是机翼上弹痕多。
1701394114
1701394115 得出结论:被击落的飞机头部和尾部中弹多,机翼不多,给机翼部分增加钢甲作用不大。
1701394116
1701394117 根据结论做出调整:增加飞机头部和尾部的钢甲。
1701394118
1701394119 这就是“假设—验证—结论—调整”这个方法论的简单应用。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就能找到,到底飞机的哪个部位应该增加钢甲。
1701394120
1701394121 这套方法论的本质就是,为了印证假设,而不辞辛苦、不嫌麻烦地去验证假设,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做出调整。
1701394122
1701394123 就事论事
1701394124
1701394125 在使用这套方法论时,我建议你要注意一点:就事论事,不要被立场左右。
1701394126
1701394127 我们经常说讨论一件事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比如,公司的产品卖不出去,于是各部门领导一起开会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产品部门说是销售渠道、营销等没做好;销售部门说是广告打得不够响,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产品;市场部门说是公司给的预算不够,而且产品有瑕疵,精力都用在解决投诉等公关问题上了,质量部门没把好关;质量部门说是生产部门没有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这种扯皮、踢皮球的现象在很多公司内部经常出现。
1701394128
1701394129 这样的扯皮会,无论开多久都达不成什么共识,找不出什么解决方法。可我们开会讨论,不是为了解决公司产品为什么卖不出去这个问题吗?又不是一场追责大会,必须找出一个部门来承担责任。所以,为了能真正解决问题,所有人都要秉持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来分析问题。
1701394130
1701394131 假设销售没卖好,那么我们就要去验证,是所有销售人员都卖得不好,还是只有一部分销售人员卖得不好。如果有接近一半的销售人员业绩还不错,那么说明不是新产品的问题,也许是新产品的销售方法、话术等还没有培训到位。
1701394132
1701394133 我们可以逐一去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然后做出调整。
1701394134
1701394135 使用这套方法论一定要从事实出发,对事不对人,而不要被自己和他人的利益、立场所左右。因为事实更可靠。
1701394136
[ 上一页 ]  [ :1.70139408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