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421137
1701421138
有30%考在B+以下的学生变得非常抑郁,30%在9月测试中表现为悲观的学生也变得很抑郁,而70%既悲观又考得不好的学生变得很抑郁。事实上,认为考不好是由于永久性和普遍性的原因的学生,到期末考试时依然抑郁。
1701421139
1701421140
另一个适合“自然实验”的地方是监狱。我们测量男性犯人在进监狱前和进监狱后的抑郁程度。监狱犯人自杀现象非常普遍,我们想预测一下哪种人最容易变得抑郁而有自杀倾向。我们很惊奇地发现,在刚进监狱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人是严重抑郁的,但是到他们出狱时,几乎每一个人都变得严重抑郁。或许有人会说监狱本来就是这样,但是对我来说,似乎有其他更深层的事情发生在他们入狱期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成功地预测了谁会变得最抑郁,就是那些进来时很悲观的人。换句话说,悲观是抑郁症生长的肥沃土壤,特别是当环境不友善时,它长得特别快。
1701421141
1701421142
这些发现都指出悲观是抑郁症的原因。现在我可以在厄运到来之前就准确预言出哪些人会变得抑郁,会得抑郁症。
1701421143
1701421144
另一个验证悲观是否是抑郁症原因的方法是长期观察一些人,这叫做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我们追踪400名三年级的小学生到他们升入六年级,测量他们的解释风格,他们的抑郁程度,学习成绩,以及在学校受欢迎的程度。我们一年测量两次。我们发现在三年级时悲观的孩子,最有可能在这四年中变得抑郁;而乐观的孩子不会这样,即使一时抑郁也会很快恢复。另外我们也研究了青少年,发现情况也一样。
1701421145
1701421146
这些研究真的能证明悲观引起抑郁症吗?还是说悲观总在抑郁症之前发生,悲观可以预测抑郁?下面是一个很具摧毁性的论点:假设人们很清楚自己会如何面对厄运。有些人反复看到不幸的事情发生时,自己受到沉重的打击,这种意识让他们变得很悲观。另一些人因为看到自己总能克服困难,所以变得比较乐观。这两组人变得悲观或乐观,只是因为他们了解了自己应对灾难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悲观就像汽车的计速器,它告诉你汽车每小时跑多少公里,但并不是计速器让汽车跑起来的。
1701421147
1701421148
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反驳这个论点,那就是研究怎样的治疗方法有效。
1701421149
1701421150
这样治疗抑郁很有效
1701421151
1701421152
丹雅来接受治疗时正处在严重的抑郁状态。她的婚姻正走下坡路,三个孩子完全不听管教。她同意参加抑郁症的研究,接受一种与以前不同的疗法:认知疗法,并服用抗抑郁症药物,她允许研究者将她的治疗过程录音。下面引号内的内容就是她对问题的解释方法,我在每一项后面都附加了一个数字。这些数字是她的悲观分数(同第3章的测验分数,从3到21分,21分代表着完全的永久性、普遍性及人格化的解释)。每一个维度分值为1~7,所以三个维度加起来是3~21分。3~8分是非常乐观,13分以上是非常悲观。
1701421153
1701421154
丹雅对自己深感厌恶,“因为我总是对孩子们大吼大叫,从来没向他们道过歉”。(永久性、相当的普遍性,以及人格化:17分)
1701421155
1701421156
她没有任何爱好,“因为我做什么都不行”。(永久性、普遍性及人格化:21分)
1701421157
1701421158
她没吃抗抑郁症的药,“我不能吃,因为我身体不够好”。(永久性、普遍性及人格化:15分)
1701421159
1701421160
丹雅的解释风格完全是悲观的,只要是不好的事就都是她自己的错,而且会摧毁所有她辛苦建立起来的东西,这些影响甚至会跟着她一辈子。
1701421161
1701421162
她跟她组内其他人一样,接受了12个星期的认知治疗,效果好极了,她的抑郁症在第一个月后就减轻了许多,到第三个月结束时,她已经不再抑郁了。她的生活表面上并没有改善很多,她的婚姻仍然在走下坡路,她的孩子还是不听话,但她现在对事情开始有比较乐观的看法了。
1701421163
1701421164
“我必须自己一个人上教堂,因为我先生很差劲,不肯陪我去。”(暂时性、特定性,以及外在化: 8分)
1701421165
1701421166
“我看起来有些邋遢,因为我必须先准备孩子们上学的衣服。”(相当暂时性、特定性,以及外在化:8分)
1701421167
1701421168
“他把我所有的存款都挥霍了!假如我有枪,我会杀了他。”(暂时性、特定性,以及外在化:9分)
1701421169
1701421170
她开车发生了一点意外,“因为我的墨镜不够黑,所以光线有些晃眼。”(暂时性、特定性,以及外在化:6分)
1701421171
1701421172
其实每天都有不愉快的事发生,但是丹雅不再认为它们是不可改变的、普遍的,或是她的错。什么使丹雅发生这么惊人的改变?是药物,还是认知疗法?这个改变只是一种表象,还是她真的开始变好?因为丹雅只是不同实验组中的一名成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她和其他组成员的差异来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1701421173
1701421174
第一,两种治疗法都有很好的效果。只用抗抑郁症药物或只用认知疗法都能有效地抑制抑郁症;两者并用的效果比只用一种更好,但好的程度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性。
1701421175
1701421176
第二,认知疗法的侧重点是将悲观的解释风格改变成乐观的解释风格,认知治疗得越多,向乐观风格转变得就越彻底,而越转向乐观,就离抑郁症越远。药物虽然对缓解抑郁症的症状相当有效,但它并不会使病人变得乐观。我想应该这样下结论:虽然药物和认知疗法一样都能减轻抑郁症,但这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药物似乎是个驱动者,它推动病人起来活动,但它无法使这个世界更光明;认知疗法改变了人们看事情的方式,而这个新的、乐观的看世界的方式使病人自己动起来。
1701421177
1701421178
第三,最重要的发现是病人可以长期摆脱抑郁症。丹雅的抑郁症没有复发,虽然这个研究中有许多人的抑郁症复发了。研究结果显示会不会复发取决于解释风格的改变。认知治疗组的复发率比服药组的低得多。变为乐观的解释风格的病人比维持原有悲观解释风格的病人复发率低得多。
1701421179
1701421180
这说明认知疗法有效是因为它使病人变得乐观。病人学会了应对技巧,不再需要依赖药物或医生。药物只能暂时减轻病痛,而不能改变抑郁症的根源——悲观的思想。改变解释风格对治疗抑郁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701421181
1701421182
记得我们前面很关心悲观是不是抑郁症的原因。验证这个因果关系的方法就是将悲观变为乐观。如果悲观只是一个指示器,就像汽车计速器一样,那么变得乐观并不会影响你对灾难的反应。但是,如果悲观是抑郁的原因,那么从悲观变成乐观应该会减轻抑郁症。我们前面看到,事实的确如此。悲观当然不是抑郁症的唯一原因,基因、大灾难、荷尔蒙的改变都会增加人们得抑郁症的概率,但不可否认,悲观是得抑郁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701421183
1701421184
你是悲观的反刍者吗
1701421185
1701421186
假如你认为事情不顺利都是“我的原因,而且这件坏事注定要跟着我一辈子,我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那你已经准备好要得抑郁症了。你这样想并不表示你常常会这样对你自己说,反覆咀嚼不如意的事的人叫做反刍者。
[
上一页 ]
[ :1.7014211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