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421178e+09
1701421178 第三,最重要的发现是病人可以长期摆脱抑郁症。丹雅的抑郁症没有复发,虽然这个研究中有许多人的抑郁症复发了。研究结果显示会不会复发取决于解释风格的改变。认知治疗组的复发率比服药组的低得多。变为乐观的解释风格的病人比维持原有悲观解释风格的病人复发率低得多。
1701421179
1701421180 这说明认知疗法有效是因为它使病人变得乐观。病人学会了应对技巧,不再需要依赖药物或医生。药物只能暂时减轻病痛,而不能改变抑郁症的根源——悲观的思想。改变解释风格对治疗抑郁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701421181
1701421182 记得我们前面很关心悲观是不是抑郁症的原因。验证这个因果关系的方法就是将悲观变为乐观。如果悲观只是一个指示器,就像汽车计速器一样,那么变得乐观并不会影响你对灾难的反应。但是,如果悲观是抑郁的原因,那么从悲观变成乐观应该会减轻抑郁症。我们前面看到,事实的确如此。悲观当然不是抑郁症的唯一原因,基因、大灾难、荷尔蒙的改变都会增加人们得抑郁症的概率,但不可否认,悲观是得抑郁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701421183
1701421184 你是悲观的反刍者吗
1701421185
1701421186 假如你认为事情不顺利都是“我的原因,而且这件坏事注定要跟着我一辈子,我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那你已经准备好要得抑郁症了。你这样想并不表示你常常会这样对你自己说,反覆咀嚼不如意的事的人叫做反刍者。
1701421187
1701421188 反刍者可以是乐观者,也可以是悲观者。悲观的反刍者会出现问题,因为他们的信仰结构是悲观的,他们会一再告诉自己事情有多糟。有些悲观的人会表现出无望但不会反刍:他们有悲观的解释风格,但是他们不会一直对自己说事情有多糟。
1701421189
1701421190 当丹雅来接受治疗时,她不但是个悲观者,同时还是个反刍者。“现在,我什么也不想做。”
1701421191
1701421192 “事情真的很糟,我心情一直不好。我不是一个爱哭的人,但是现在只要有人说了我不喜欢的事,我就开始哭……”
1701421193
1701421194 “我不能忍受这个……”“我不是个很有爱心的人……”“我的先生一直在烦我,我真希望他不要这样。”
1701421195
1701421196 丹雅变成一个无止尽的反刍者,一直沉浸在自怨自艾中,没有表示要采取任何行动来改变环境。她之所以会这样,不仅仅因为她的悲观,还因为她的反刍。
1701421197
1701421198 下面我们来看悲观–反刍的联结是如何引发出抑郁症的。第一,你受到无助感的威胁;第二,你去寻找威胁的来源,假如你是个悲观者,你找出的原因就是永久的、普遍的以及人格化的。因此,你预期未来也是无助的,在其他情境下也是无助的,这种预期引发了抑郁症。
1701421199
1701421200 如果你是个反刍者,这种预期会常常发生,它越常发生,你就越抑郁。沉浸在不幸的事件中会启动这个循环,而反刍则加快这个循环。不反刍的人即使他是悲观的,也可以避免抑郁症。乐观的反刍者也可以避免抑郁症。改变悲观或改变反刍都能减轻抑郁症,两者都改变则效果最大。
1701421201
1701421202 我们发现悲观的反刍者最容易得抑郁症。认知疗法阻止了反刍,也建立了乐观的解释风格。下面是丹雅在治疗终止时的谈话。
1701421203
1701421204 “我不想再上全天的班,我只想上半天班,一天工作四个小时就够了,这样我不必整天待在家里。”(行动)
1701421205
1701421206 “我觉得我对家庭的经济状况有所贡献,所以下次我们想去哪儿玩时,我们就可以去。”(行动)
1701421207
1701421208 “我有时会突然来了兴致,去做一些即兴的事。”(行动)
1701421209
1701421210 女人抑郁VS男人抑郁
1701421211
1701421212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抑郁症?难道是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去求医,所以在统计数字上就显得比较高吗?不是的,在挨家挨户的访问中,统计数字依然如此。
1701421213
1701421214 难道是女性比较愿意公开她的问题吗?好像也不是。因为在公开调查和私下匿名调查中结果都一样。难道是因为女性的工作条件比较差,待遇也比较差吗?也不是,有钱的女性的患病率是有钱男性的两倍,同样,失业的女性的患病率也是失业男性的两倍。
1701421215
1701421216 难道是生理上的原因使女性更易抑郁吗?不是的。研究指出月经前和产后的情绪的确会受荷尔蒙变化的影响,但这个效应没有大到使患病比率高达2∶1。
1701421217
1701421218 难道是基因的差别吗?一些对男女性抑郁症病人的儿子和女儿的研究显示,男性病人的儿子的患病率很高,考虑到染色体由父亲传给儿子,由母亲传给女儿,所以抑郁症的确跟基因有关,但是基因的影响并没有大到使女性患病者达到男性的两倍。
1701421219
1701421220 最后还剩下三个有趣的理论。第一个是性别角色——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使得女性成为抑郁症的温床。一个流行的说法是女性从小被教养成以家庭为重,爱情和社交关系是最重要的;而男性被教导成把事业、成就看得最重要。女性的自尊取决于爱情和友谊,因此,社交上失败,如分居、离婚、子女离家,甚至约会时不愉快等,对女性的打击都比对男性大。这个说法或许是对的,但不能解释为什么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因为我也可以把这个论点反过来说:因为男性被教导为以事业为重,所以男性在事业失败时所遭受的打击应该比较重,这对男性的自尊打击应该很大,而且这种打击的频率应该和社交失败的频率差不多,所以男性发病率应该和女性一样才对。
1701421221
1701421222 另一个流行的性别角色说法是角色冲突:现代生活对女性造成的冲突比男性大。女性不但要扮演传统的妻子、母亲的角色,还要扮演职业女性的角色,这额外的负担造成了压力,而压力造成了抑郁症。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就跟其他凭空想象的理论一样,一碰到事实就粉碎了。一般来说,职业女性反而比较少得抑郁症,家庭主妇患病率更高。所以性别角色的说法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易患病。
1701421223
1701421224 第二个理论是习得性无助和解释风格。在我们的社会里,女性在生活中比男性有更多习得性无助的经验。父母和老师比较注意男孩的行为而容易忽略女孩,男孩被教养为自给自足的、好动的,而女孩则是被动的和依赖的。当女孩长大后,她们发现这个社会并不重视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如果她们去外面工作,她们会发现老板不太重视她们的工作。当她们与男性做得一样好时,老板只夸奖男性而忽略了她们的成绩;当她在会议中发言时,她说的话没有男性的有分量。她们在很多情境下都会碰到习得性无助,如果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悲观的解释风格的话,任何一个习得性无助的经验都会制造出抑郁症,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抑郁症。实验结果也显示,任何一个压力因素所造成的女性患病者都比男性多。
1701421225
1701421226 这个理论似乎是真的,但也有漏洞。其中一个漏洞就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女性比男性更悲观。唯一相关的研究是对小学生的随机取样,而它的结果正好相反。在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小学生中,男生比女生更悲观、更沮丧。当父母亲离婚时,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抑郁(这些到青春期时就反过来了,而2∶1的比例也的确是从青春期开始显著的。青春期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它使女生变得容易抑郁,而使男生走出抑郁。这一点在第7章和第8章会谈到)。另一个漏洞就是没有任何一个研究显示,女性觉得她的生活比男性更无法控制。
1701421227
[ 上一页 ]  [ :1.7014211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