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454883e+09
1701454883
1701454884 另外,我的这种直觉也从科学层面得到了证实。神经学家用“认知储备”(cognitive reserve)来描述大脑抗拒因年老而衰退的能力。2013年,由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领导的团队在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共召集了300名年长者参与,逐年测试他们的思考和记忆技能。参与者会被问及他们阅读、写作及从事其他有认知需求活动的频率,不仅针对当前,也包括童年和中年时期。在每位参与者去世之后,他们会去检测他们的痴呆迹象。结果显示,在排除物理原因对大脑的影响后,那些终生都保持着大量阅读和写作习惯的研究对象比起只有平均阅读量和写作量的对象,其智力衰退的速度会减缓1/3。[2]换句话说,这些人违背了衰老的规律。长年累月对知识的追求扩充了他们的神经容量,从而缓冲了因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智力衰退。对认知储备的终生投入最终得到了回报。
1701454885
1701454886 在排除物理原因对大脑痴呆的影响后,那些终生都保持着大量阅读和写作习惯的研究对象比起只有平均阅读量和写作量的对象,其智力衰退的速度会减缓1/3。
1701454887
1701454888 我们既有一部分生物属性,也有一部分文化属性;我们既需要阳光,也需要知识来生存发展。当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了一个女儿,第一次做了父亲。她会用她那充满渴望的眼神试图去洞察她所身处的这个神秘的世界,比如,她会聚精会神地检查自己的脚趾头。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能感受到她内心迫切想要知道一切的渴望。我希望这样的渴望永远不要消退,尽管我不愿意承认它终究还是会消退的。为了写这本书,我做了许多调查研究,并意识到这种渴望消退与否取决于作为父亲的我,也取决于她自己。
1701454889
1701454890 当约翰•劳埃德回忆他如何看待自己最成功的那几年时光时,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他说:“如果一个人的好奇心没有被满足,那他就会由内而外地枯竭而死……他四分之一的生存渴望就被忽视了。”而我觉得,应该远不止四分之一。
1701454891
1701454892 设计师查尔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说:“在信息时代之后是选择的时代。”难道现在不正是你需要重新考虑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求知的渴望”的时候吗?你会选择保持一颗好奇心吗?
1701454893
1701454894 [1] 谈及好奇心时经常会联系到科学发现。在本书里,有关科学和科学家的内容会占到很大比例。但是,我将把好奇心放在一个更宽广的背景下来理解,就如同想要理解贝多芬交响乐的结构或是马丁·路德•金的一生需要视野更宽广一样。在这几页提到的认识性好奇是指对知识和文化探寻的广泛性的渴望。
1701454895
1701454896 [2] 那些几乎不阅读或写作的人比起保持平均阅读和写作量的人,智力衰退的速度竟然会快48%。
1701454897
1701454898
1701454899
1701454900
1701454901 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 [:1701454594]
1701454902 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 第一部分 好奇心的原理
1701454903
1701454904 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 [:1701454595]
1701454905 01 好奇之旅
1701454906
1701454907 |布莱恩与那把手枪的故事|
1701454908
1701454909 20世纪60年代,布莱恩·史密斯生活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他居住的公寓在一个贫穷却很热闹的社区里,楼下是一家鞋店,周边的街道总是很拥挤忙碌,到处都是车辆、餐馆、酒吧和夜店。到了晚上,楼下红鹅鞋店的红色霓虹灯能透过他家的窗户照亮整个客厅。
1701454910
1701454911 在布莱恩十岁那年的某个傍晚,他和弟弟保罗在父母的卧室里玩。当他们在翻梳妆柜抽屉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很大很结实的东西藏在爸爸的内裤下面。他们把所有的衣物都掀开才知道,原来那是一把手枪。兄弟俩顿时惊呆了。他们伸手去触摸手枪那冰冷的具有金属质感的表面,顿时感到仿佛有一股让人激动不已的电流顺着他们的手臂向上串。
1701454912
1701454913 布莱恩拿起那支枪,发现比他想象的要沉好多。他将枪口对着自己的脸,看到枪筒里已经上了子弹。兄弟俩平日里就非常迷恋诸如《独行侠》(The Lone Ranger)和《西斯科小子》(The Cisco Kid)一类的电视剧,此时有了这把枪,正好可以让他俩在父母的卧室里上演一出“枪战”。他俩一人拿着枪对准另一人,被“枪击”的那个人就会顺势夸张地摔倒在地,接下来彼此再交换角色。玩尽兴之后,他们把枪放回原处,并用衣物盖上,恢复原样。
1701454914
1701454915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抽屉里的那把枪一直都是兄弟俩之间的秘密。他们共同发誓绝不告诉其他人。之后的一天傍晚,布莱恩和他的三个兄弟独自在家。那是一个有点闷热的夜晚,窗户打开着,布莱恩在父母的卧室里看电视,心里却情不自禁地老想着抽屉里的那把枪。最后,他回忆时说:“我彻底被好奇心主宰了。”
1701454916
1701454917 布莱恩走到梳妆柜前,从抽屉里翻出了枪,来到敞开着的窗户前。他把自己假想成一个暗杀者,用枪瞄准窗外人行道上正前往酒吧或餐馆的人们。他想象着自己扣动了扳机,并学着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做出开枪后身体的反弹动作。他鼓起勇气将子弹上了膛,随之听到的咔哧声让他兴奋得微微颤抖。接着,他对准了楼下红鹅鞋店的霓虹灯,将手指轻轻地放在了扳机上。
1701454918
1701454919 嘣!那盏色的霓虹灯突然就熄灭了。布莱恩大脑一片空白,只看到有烟从手里这只左轮手枪的枪口里冒出来。他从窗户望出去,看到人行道上的行人们都纷纷蹲或者趴在地上并寻觅着可以躲避的地方,同时试图找到枪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布莱恩立刻往后退了几步,将枪放回梳妆柜的抽屉里,坐回到电视机前。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在不断地加速,心里想着:“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同时他也非常害怕,担心是否击中了谁。
1701454920
1701454921 布莱恩的弟弟跑进房间里问道:“刚刚那声巨响是什么?”布莱恩的心还在咚咚直跳,一边盯着电视一边回答“不知道”。等弟弟离开房间后,他小心翼翼地瞥了眼窗外,发现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了。他妈妈回来的时候一直抱怨着不知道哪个傻子在外面开了一枪,倒是没有提及有什么人员伤亡。布莱恩没有听见救护车的鸣笛声,看到外面的车流和人流也渐渐恢复,他这才慢慢舒缓了紧张的情绪,心跳也回归正常。
1701454922
1701454923 布莱恩和他的弟弟很幸运,因为那一晚街上的行人很有可能被布兰恩击中。2013年,俄亥俄州迪凯特的一名九岁男孩在父母的卧室里找到一把上了膛的手枪,玩耍时扣动了扳机,不幸身亡。据儿科医生文森特·伊安内利(Vincent Iannelli)说,2007年美国就有122起儿童因枪支意外发射而死亡的案例,以及3 060起非致命的枪击事故。自此,每年这些意外事故的数目几乎与之前持平。这其中大部分儿童都曾在家里和学校里被不断告诫枪支的危险性,但他们还是忍不住拿起了枪。自我保护意识是我们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但却能被好奇心给攻破。
1701454924
1701454925 自从布莱恩和他的弟弟拿起那把手枪的那天起,他们就被消遣性好奇给控制住了——那是一种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儿童总是被消遣性好奇推动着去不断地探索。他们渴望知道如果自己把手放进火焰中,或者把泥土放进嘴里,又或者拿起一把枪并握在手中会发生什么。在成年人的生活中,这种好奇就转化为无休止的对新的信息和经历的渴望。这种好奇会让儿童一直盯着岩石潭观察,会让成年人不断刷新Twitter信息。[1]
1701454926
1701454927 消遣性好奇不遵从任何特定的程序或者方法,注意力会从一个新鲜事物转移到下一个,因而它会使人毅然地避开或者搁置乏味的事物,持续地寻觅新的信息和感官体验。它的影响力是突发而不可抗拒的,能快速俘获我们的心智。有实验者按照著名的棉花糖测试——在小孩面前摆上好吃的食物,并看他能否等上五分钟再吃——做了类似的实验,他们告诉小孩子们不要回头看身后那个很有吸引力的玩具,并观察小孩子们是否能经得住诱惑。结果,几乎没有一个小孩可以做到。
1701454928
1701454929 其实,何止孩子做不到。圣•奥古斯丁曾讲过一个关于罗马人阿利比乌斯(Alypius)的故事。阿利比乌斯很厌烦并强烈反对角斗士表演。有一天,他遇到几个朋友并被他们拽到了角斗士表演的露天剧场里。表演开始后,他固执地闭上眼睛不看,但是当观众呐喊的时候,他的固执被好奇心打败了,他不禁睁开眼睛瞥了几眼。据圣·奥古斯丁讲,这给他留下了终身的心理创伤。
1701454930
1701454931 消遣性好奇可以化为一股力量,引导人们从环境中摄取更多的养分,但又可能会使人迅速变得漫无目的,注意力涣散甚至情绪沮丧。在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研究者采访了30个人,想要了解他们对于收到信件的看法。研究者发现,虽然人们每天都迫不及待地等候着他们的信件,但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他们几乎总是会对自己实际收到的信件感到失望。在电子邮件及社交媒体时代,每天这种期待与失望之间的强烈交替会比从前频繁好几十倍,甚至好几百倍。
1701454932
[ 上一页 ]  [ :1.70145488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