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455374e+09
1701455374
1701455375 我们对简单的答案如此习以为常,以至于就快要忘记该如何提问题。辛格在接受《卫报》采访时曾被问到谷歌搜索的准确度是否将通过让用户学会如何输入更准确的关键词来提升。辛格叹着气回答道:“事实正相反。系统变得越精确,提问就能越简单。”
1701455376
1701455377 [1] 这一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初期,因为掌握和支配着我们注意力的前额叶皮质在我们20岁之后才能成型。前额叶皮质是大脑的组成部分,位于额头之后。未发育成熟的前额叶皮质有时候会引起过剩的好奇心,这就可能引发一些未成年人的危险行为。当然,这和调皮捣蛋是有区别的。
1701455378
1701455379 [2] 这也是研究者们发现好奇心很难去衡量的原因之一。当给被试呈现他们可能感到好奇也可能并不好奇的物体或话题时,你如何去考量他们在这之前的兴趣所在呢?你是在测量他们好奇的整体程度,还是仅仅测量他们对某个具体事物的好奇程度呢?
1701455380
1701455381 [3] 在读到这个实验时,我想起自己单身时上交友网站的日子。如果一个人的个人资料里没有真人照片而只有一些粗略的自我介绍,我多半不会想去联系。同样,对于那些上传了很多不同着装的照片,并且详细说出自己的爱好、愿望和理想的人,我很可能也会跳过。只有那些个人资料提供得恰到好处的人才可以激起我的好奇心,比如那些有一张在光影下半遮半掩的脸部照片,并写有一段风趣但又精炼的自我介绍的用户。
1701455382
1701455383 [4] “结局会怎样”是一个如此有吸引力的问题,以至于哪怕你并不喜欢某部电影也会一直盯着屏幕看下去。它也使得我们坚持看完一部二流小说或一场粗制滥造的肥皂歌剧表演。我们似乎天生就对事物会如何收场感到好奇,尽管这些事物我们并不在乎。
1701455384
1701455385 [5] 肉卷是美国知名男歌手。他有一首歌名为《我会为爱做一切的事情(除了那个)》。歌词中不停重复:“我会为爱做一切的事情,哦,但是那个除外。” 自始至终没有解释“那个”是什么。——译者注
1701455386
1701455387 [6] 心理学家所说的“特定性好奇”是指想要找到某种特定信息的渴望,比如一块拼图。谜题与奥秘的关系大致与特定性好奇与认识性好奇的关系相同。
1701455388
1701455389 [7] 马钱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临床用于治疗轻瘫或弱视。过量服用会让人中毒。——译者注
1701455390
1701455391 [8] 就算是玩具也可被分为谜题和奥秘两类。魔方发明者厄尔诺·鲁比克(Erno Rubik)在2012年接受CNN采访时,回想了他这一发明的成功之处,特别是使用者在恢复了魔方后仍被其吸引的原因在于:“魔方跟拼图不一样。你拿到一幅拼图后开始研究它,并花上一定时间去完成拼接,最后成功了,这个过程就结束了。但是,如果你找到恢复魔方的一种方案,不代表你就了解了它的全部。这只是一个开始。你可以继续研究并发现其他有趣的东西,比如你可以改进你的解决方案,使耗时更短。你能够不断地深入,从而积累知识和很多其他的技能。”这完美地道出了谜题和奥秘的区别。
1701455392
1701455393 [9] 温斯顿·丘吉尔在学校的表现甚至还不如林肯。他在哈罗公学就读时在班里排名垫底,甚至被强制留级三次。但是他之后回忆说漫长的学习期倒是带给了他一种优势,因为他花了如此长的时间重复着对乏味的英语语法的钻研,以至于学得非常深入且根深蒂固地印在脑子里。他说道:“我将英语普通句的基本结构融进了我的骨髓里。而这种普通的语句是非常华美的。”很多年之后,如大家所知,他用这一努力获得的知识改变了历史。
1701455394
1701455395 [10] 出自论文Fortune Favors the Bold (and the Italicized): Effects of Disfluency on Educational Outcome,第一作者为Connor Diemand-Yauman。
1701455396
1701455397 [11] 一种把给定的字母组合成单词的游戏。——译者注
1701455398
1701455399
1701455400
1701455401
1701455402 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 [:1701454598]
1701455403 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 第二部分 好奇心的鸿沟
1701455404
1701455405 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 [:1701454599]
1701455406 04 好奇历经的三个时代
1701455407
1701455408 |被视为危险之物的时代|
1701455409
1701455410 我们对于好奇心的观念在不断地变更着。正如乔治·罗文斯坦所说,我们对待好奇心的态度存在“划时代意义的摇摆”。好奇心在过去某些年代被当作一种歪门邪道,而在某些年代则被当作一种美德。在当下,好奇心则被当作两者之间一种令人困惑的混合。纵观好奇心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解释“curiosity”或“curious”一词多种用法的迥异。“curious”一词既可以表示一个人对知识的渴望,也可以表示一件事物是“奇特”或者“怪诞”的,甚至有时暗含危险的意思。这一词汇的历史本身也是含糊不清的。
1701455411
1701455412 斗兽场中展现出来的古怪景象都来自好奇心这一顽疾。
1701455413
1701455414 圣•奥古斯丁 《忏悔录》(Confessions)
1701455415
1701455416 在古希腊雅典,好奇心(curiositas)一词的意思是“为了探求知识而探求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研究世界并且提出各种理论仅仅是兴趣使然,而且是“不受任何功利驱使”。古希腊人相信,如果这些探索不耗费时间的话,那也就不值得进行了。知识可以用于生产实践固然是件好事,但若以此为最初的行动目的,那将是肮脏的。好奇心应当仅仅是用以引导人们升华灵魂。历史学家汉斯·布鲁门伯格(Hans Blumenberg)曾说:“理论不是用来让人生存,而是让人身心愉悦。”古希腊人在自由的辩论、实验和探索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单纯的好奇(“恬适且被庇佑的冥想”)大概就是雅典人唯一要做的事情。
1701455417
1701455418 罗马人继承了这种关于好奇的纯粹的观点。西塞罗称好奇心为“与生俱来的对学习和知识的热爱……不受任何利益的诱惑。”它不是单纯的理智上的追求,而是一种深刻的体验。西塞罗称之为“求知的激情”,并且认为尤利西斯(Ulysses)[1]被塞壬(Sirens)引诱是由于她们承诺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而不是性欲(虽然坦率地讲可能只有西塞罗持有这样的观点)。好奇心也被当作一种肉体的冲动——一种“食欲”。因此,它同时体现了我们最低等和最高等的天性。
1701455419
1701455420 当天主教会取得了欧洲霸主地位之后,好奇心遭受了长达几个世纪的争议。早期基督教的关键人物认为好奇是一种罪恶的背叛,因为只有与上帝相关的问题才是值得思考的。圣·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提出了有关好奇心的三个问题。第一,至少古希腊人认为好奇心是无用的,它促使人们去研究那些“没有必要知道,仅仅是单纯地想要知道”的事情。第二,好奇心是反常的,就好像人堕入了淫欲而偏离了正道,被好奇心耽搁了心灵。奥古斯丁描写自己曾经在祷告的过程中因为对爬过的蜥蜴或抓苍蝇的蜘蛛好奇而分心(还好,他那个年代没有Twitter这样的社交网络)。第三,好奇心是傲慢的。人类想要看到或了解对其隐藏的事物,是自我膨胀的对神权的挑衅。为什么要去探寻那些上帝认为不该让人知道的知识呢?
1701455421
1701455422 大约在圣奥古斯丁写下戒律900年后,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成为了第一个向有关好奇心的传统观点发起挑战的重要教会人物。尽管阿奎那坚持认为好奇心的存在只有一个终极目的,即更好地了解上帝,但他比奥古斯丁更能体会这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对世界知识的渴望之情。阿奎那对好奇心做了重要的分类。他认为好奇心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罪恶的好奇心,它不认真、漫无目的、可以迅速被满足且非常短暂,“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基本上类似于圣·奥古斯丁的看法);第二种是探求“有关神创的真理”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认真而严肃的(你会发现,这类似于消遣性好奇和认识性好奇的区别)。阿奎那提出了一个简单有力的论据来反驳奥古斯丁对于好奇心过于严厉的观点:“对于真理的认识再多都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1701455423
[ 上一页 ]  [ :1.70145537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