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455613
1701455614
获得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静下心来,所能收获的也就越多……所以如果你来自中国或者印度,并且你非常聪明和勤奋,那么你在如今这个新世界里会比过去10年或20年发展得更好。但是很多发达国家的人,虽然我不会说他们懒惰,但是他们的确不是特别勤奋。他们觉得自己基本上还过得去。我认为相对而言,这些人的收入已经开始下降了,因为他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所产出的价值。
1701455615
1701455616
|好奇心的三个阶段|
1701455617
1701455618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1910年提出了好奇心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儿童时期想要探索和考察周围事物的欲望——与其说这是脑力活动,倒不如说是一种本能;第二个阶段,儿童的好奇心开始变得更加社会化,当他发现其他人是有用的信息来源后,就开始提出无穷无尽的“为什么”的问题,而具体的答案本身并不如这种收集和消化信息的习惯更为重要;在第三个阶段,好奇心被转换成“在观察事物和收集信息过程中所激起的对问题的兴趣”,在这一最终的阶段,好奇心变成了一股能强化个人与世界联系的力量,为个人经历添加了趣味性、复杂性和愉悦性。
1701455619
1701455620
杜威不认为所有人都能够达到第三个阶段。他认为好奇心是一种脆弱的品质,需要不断地付出努力才能维持下去:
1701455621
1701455622
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的智力性好奇无论用什么都无法满足,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好奇心则很容易就衰退了……有些人在冷漠与不经意间将其丢失,有些人则是在草率与敷衍中丧失了好奇心,还有很多人虽然没有这些问题一,但却陷入了种强烈的教条主义,这对于求知精神是同样致命的打击。
1701455623
1701455624
我并不同意互联网让我们变笨的说法。唯一能使你变笨或者变得冷漠的只有你自己。那些试图利用互联网来逃避知识积累的人将会忘记如何变得好奇,而那些懂得将互联网作为持续性智力探索的跳板的人,有可能在学校建树更多,在职场也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未来属于那些选择具有好奇心的人。
1701455625
1701455626
[1] 责任心与智力是高度独立的,虽然有一些证据表明能力不够高的人可能会为了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而提高责任心,而非常聪明的人则常常会“吃老本”。
1701455627
1701455628
[2] 按本人要求姓名小写。
1701455629
1701455630
1701455631
1701455632
1701455634
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 06 提问的力量
1701455635
1701455636
|提问改变人生|
1701455637
1701455638
1990年,丹·罗斯坦(Dan Rothstein)在马萨诸塞州一个名为劳伦斯的老工业小镇从事社区组织工作。这个小镇曾以兴隆的纺织工业而闻名,而如今,昔日的繁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失业率和犯罪率,无数贫穷的家庭需要依靠社会救济来维持生计。罗斯坦负责一个降低辍学率的项目,他会接触到一些孩子不去上学的家庭,并试着将孩子劝回学校。他知道如果这些孩子在现在的年纪就放弃了学习,那将会对他们的前途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1701455639
1701455640
在罗斯坦所接触的家庭中,大部分家长都很有爱心也很善良,真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的生活,但他们大都被艰难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其中不乏大量的单亲父母,他们需要打两份工,甚至更多工,才能维持生计。通常,英语在那里只作为第二语言使用(小镇大部分人口属于拉丁裔),于是语言成为了家长们与自己孩子的老师或者社会福利工作者交流沟通的障碍。然而罗斯坦很快就发现,困难远远不只是语言的问题,似乎有什么东西阻碍了他们大声地进行自我表达。罗斯坦说道:“他们愿意在接到通知后去学校见校长或者其他老师,坐着听完一场关于自己孩子出勤率的报告,然后便各自回家,然而他们对此问题的无力感从未得到过任何改善。”
1701455641
1701455642
在了解了上述情况后,罗斯坦找到了真正的问题所在。其实并不是家长不知道要问什么,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问。他们无法通过提问来获取有用的信息或获得行政官员的帮助。
1701455643
1701455644
于是,罗斯坦及其同事们便开始了援助行动。他们打算从给家长们编写出一个可能会用到的问题列表入手,可是他们很快发现,很难为每个具体的场景预先拟出合适的问题。有时候他们甚至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因为家长变得越来越依赖于他们的帮助。
1701455645
1701455646
显然仅仅建议家长们问什么问题是不够的,罗斯坦和其他组织者需要教会他们如何自己提问题。罗斯坦解释说:“提问是一项复杂而精妙的技能。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人会从小学习提问技巧,之后进入精英阶层所在的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教育)继续深造这一技能。”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提问,因为我们从没有上过一门叫作“如何构建一个问题”的课程,也没有从父母那里听到过相关的讲解。我们是在生活的环境里学会的。
1701455647
1701455648
罗斯坦总结了几条关于如何提问的简单原则,比如如何问一个封闭式问题或者一个开放式问题。前者可以仅用“是”与“不是”回答,而后者则会引出与对话者更深入的交谈。他发现与他配合的家长们很快就领悟了那些要领并开始应用,且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效。
1701455649
1701455650
罗斯坦意识到学会提问有着改变人生的潜在意义。它可以帮助每个家庭面对很多不同的场景,比如家长会、失业管理处,或者跟警察、商业服务者打交道等。他越想越觉得这项技能非常重要。他越来越坚信,提问对人类而言应是一项基本的能力。“你应该知道,它几乎是一种生理上的感觉,不是吗?”他说,“当你与一个偶然碰到的人别过之后,不禁会想‘我多么希望刚才问了那个问题’”。
1701455651
1701455652
尽管我们天生都具有提问的能力,然而这一能力的高低却因人而异。
1701455653
1701455654
|探索知识的通路|
1701455655
1701455656
1930年,心理学家多罗西娅·麦卡锡(Dorothea McCarthy)在明尼阿波里斯市研究了140名年纪在18到54个月的儿童。她记录下了每个孩子对研究者说出的前50句话,结果她发现,上层社会家庭的孩子比底层社会家庭的孩子会提更多的问题。这种阶层带来的差异从孩子2岁就开始凸显。
1701455657
1701455658
英国研究者芭芭拉·蒂泽德(Barbara Tizard)和马丁·休斯(Martin Hughes)在1984年所做的一项实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记录了许多4岁女孩在家与母亲之间的对话,同样发现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在谈话内容中问问题的比例高于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并且,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尤其喜欢问由好奇心引发的问题,例如关于 “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他们还更有可能让自己的母亲参与到被研究者命名为“知识搜索的通路”的实验当中,实验者会问一系列有关联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由另一个问题推导而产生的。
1701455659
1701455660
蒂泽德和休斯记录下了一些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具有独到严谨性的对话。4岁小女孩罗茜与她妈妈就为什么要付钱给窗户清洁工的问题进行了很长的交谈。妈妈回答说:“窗户清洁工需要钱,不是吗?”“为什么?”罗茜问道,她明显不满意这样的答案。“为了给他的孩子们买衣服和食物。”妈妈回答道。接着罗茜似乎挺在理地指出:“不是所有的窗户清洁工都有孩子。”这样的交谈在如今服从意识逐渐减弱的社会习俗下并不少见。科学家和教育学家内森·艾萨克斯(Nathan Isaacs)在1930年曾写道,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问她的妈妈:“我们为什么不挤猪的奶呢?”妈妈回答道:“因为它们需要喂养自己的孩子。”同样,这个小女孩也不满意妈妈的回答,它接着说:“那牛也有小牛要喂养啊。”蒂泽德和休斯回应说:“小孩子能够以敏锐的、无休止的逻辑来探求知识。”
1701455661
1701455662
为什么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用问题来探寻他们的好奇心呢?不一定是因为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回答,因为蒂泽德和休斯发现,工薪阶层的母亲同样也会回答她们子女提出的问题。原因是这些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们被问了更多的问题。母亲对孩子提的问题越多,孩子相应地也能回问更多的问题。提问是具有传染性的。
[
上一页 ]
[ :1.70145561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