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471810
1701471811
一个民族内也存在着心灵感应
1701471812
1701471813
以上这些心灵感应的故事都发生在两个人之间,那么,有没有集体的心灵感应呢?譬如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甚至一个民族的心灵感应有没有可能存在呢?
1701471814
1701471815
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在全球范围内同时测量许多国家的研究对象的脑电波,结果发现,当重大事件发生时,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经常会出现脑电波的共振。
1701471816
1701471817
例如,当“9•11”恐怖事件发生时,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对象的脑电波都出现了剧烈振动,而许多研究对象意识和情绪上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其脑电波仍然出现了剧烈振动。
1701471818
1701471819
中国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成功的那一刻,全中国范围内的研究对象的脑电波都出现了剧烈振动,并且其中很多人同样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1701471820
1701471821
关于集体性的心灵感应,我也有自己的观察。自从2005年6月开始主持《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专栏后,只要有上网条件,我都会留意一下新浪网的新闻,看看有没有值得分析的事情发生。
1701471822
1701471823
一开始,我留意的都是热点新闻事件,但后来,我开始关注一种新闻——“杀妻”,男人以为妻子、女友或他迷恋的女子要离开自己或对自己不忠,于是将女子杀掉。
1701471824
1701471825
在2007年夏天前,这一类新闻在新浪网社会新闻出现的概率一般是一星期两三起,但到了2007年下半年后突然飙升到差不多一天一起,而现在已飙升到一天数起。
1701471826
1701471827
这种转变有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关键性事件——“黑砖窑”。在我看来,可怕到极点的黑砖窑事件的大规模爆发及其处理结果,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令疯狂者更疯狂,令绝望者更绝望。
1701471828
1701471829
德国心理学家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著作《当下的力量》中写道,地球是一个生物体。借用他的话,也可以说,我们整个民族也是一个生物体,我们彼此之间并非是没有任何联系的独立的个体,而是切切实实有密切的沟通的共同体,并且这种沟通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只是我们的大脑意识不到而已。
1701471830
1701471831
其实,“杀妻”案件在任何时候的任何社会都是最常见的血腥案件。无论欧美还是中国,“杀妻”案件均占了谋杀案的三分之一左右。
1701471832
1701471833
为什么“杀妻”案件如此普遍呢?心理学的经典解释是,这些男人多是偏执狂,而偏执狂普遍惧怕失败并习惯归罪于别人,而最容易被他们归罪的对象就是他们最在乎的妻子或女友。譬如,邱兴华便是在感到人生无路可走时,才对妻子动了杀机,这里面藏着的逻辑是“不是我邱兴华不行,是你这个女人让我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1701471834
1701471835
心灵感应是家庭系统排列的神秘动力
1701471836
1701471837
这是一个具体的“杀妻”个案的逻辑,但当“杀妻”案件有飙升迹象时,这可能就是一个信号,透露着我们这个民族生物体出现了一些问题。
1701471838
1701471839
“杀妻”案件的变化是一个信号,而最近几年的热点新闻的转变也是一个信号。
1701471840
1701471841
2007年夏天之前,是病人“疯”了。从2005年到2007年夏天,热点新闻事件的肇事者一直是明显有心理问题的个体。
1701471842
1701471843
2007年夏天后,是有权势者“疯”了,典型的如黑砖窑事件、周老虎事件和南京彭宇案等。
1701471844
1701471845
进入2008年后,则是大家都“疯”了,暴风雪、地震和股灾等一系列灾难性事件令我们所有人都卷入了旋涡中。
1701471846
1701471847
可以说,之所以是病人先“疯”掉,是因为他们更敏感。相比普通人,他们的自我结构更脆弱,安全感更低,所以更容易捕捉到不好的信息,于是先集体爆发出问题,从而先期成了热点新闻的主角。
1701471848
1701471849
对于2005年以来的新闻热点的总结,这只是我个人的理性分析的结果,缺乏感性体验的证实,所以未必正确。
1701471850
1701471851
不过,我在郑立峰老师的家庭系统排列的工作坊中,切实而深刻地体会到了集体心灵感应的威力。
1701471852
1701471853
家庭系统排列是海灵格创办的一种团体治疗方法,一般有多人参加,当给某一个人做治疗时,会先让他简单讲述想解决的问题,然后由他自己或老师在团体中选择“代表”,扮演他的家族成员。
1701471854
1701471855
接下来,老师会让“代表”们依照自己的感觉走到最合适的位置上,而“代表”们所组成的整幅画面以及每个“代表”的感受便揭示了当事人整个家族的问题。
1701471856
1701471857
最后,可以通过改变“代表”们的位置和疏通代表们的感受,实现改善当事人的心理冲突的目的。
1701471858
1701471859
尽管已熟读海灵格的著作《谁在我家》,并在我的专栏中推荐过这本书,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家庭系统排列的工作坊。
[
上一页 ]
[ :1.7014718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