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477665e+09
1701477665
1701477666 一环扣一环,生命的价值在一堆看似高尚的选择中指向终极的虚空。
1701477667
1701477668 她继续反思说:
1701477669
1701477670 几年前回家乡,和一个女同学见面,她的话让我很吃惊。她很满足地看着自己7岁的儿子说,我孩子很聪明,我要好好培养他,我的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了。
1701477671
1701477672 我有时和人聊天说,中国为何发展不起来,你看看,父母一心培养个上大学的、学问好的,而大学毕业没几年,父母催着结婚嫁人,然后生孩子,然后这个被父母培养的人又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开始培养,哪有心思和精力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因为精力和心思都放在下一代的培养上了。
1701477673
1701477674 有次我开玩笑地跟一个好友说,你干吗这么费心费劲去培养你的女儿,什么钢琴什么画画什么舞蹈,到了她二十多岁,她又开始培养她的下一代,你培养她没起到太大的作用,还不如把培养她的钱培养自己哪。
1701477675
1701477676 这两段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虽然我一直在想类似的问题,但从来没有分析得这么清楚。
1701477677
1701477678 不过,关于这个主题,我心中已攒了千言万语,而“繁华成落叶”的这些文字,宛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把我这千言万语都激活了。并且,它们就好像在一瞬间发生了巨大的化学反应,融为一个整体,而以前脑子里还残余的一些僵化的想法,也在这一瞬间再一次坍塌。
1701477679
1701477680 这就是我这个梦的含义。这个梦将我惊醒,而醒来那一刹那,我就明白,梦表达的正是我当天晚上的反思。
1701477681
1701477682 什么反思呢?就是利他与利己,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1701477683
1701477684 长久以来,我们将利他和集体主义捧上神坛,而一直将利己和个人主义视为邪恶。我们认为,利己和个人主义意味着自私自利与自我中心,而利他和集体主义则意味着自我牺牲与奉献。
1701477685
1701477686 这种逻辑具体到生活中,就成了这样的人生观:我要为别人活着。
1701477687
1701477688 但问题出来了。我为你活着,你配得上吗?于是,我会紧紧地盯着你,看看你是否值得我付出。因此,我势必会变得很挑剔。而且我们会轻易地看到,我把一切都给你了,但看看你,你的缺点到处都是啊!那么,反过来,你既然也是为我活着,你一样也会挑剔我。
1701477689
1701477690 结果,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非常挑剔,很容易盯着其他人的道德缺陷说三道四,而我们也特别爱凑到一起讲其他人的流言。
1701477691
1701477692 这种逻辑进入家庭,就发展出了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一切都为了孩子。
1701477693
1701477694 但这陷入了“繁华成落叶”所说的荒诞中:一代为了下一代而活,下一代又为了下下一代而活。结果,每一代人都没有为自己而活,都没有很好地去创造独特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很少活出自己的精彩来。于是,“一环扣一环,生命的价值在一堆看似高尚的选择中指向终极的虚空” 。
1701477695
1701477696 这的确很像传销,因为传销的宗旨就是,利用“我一切都是为了你考虑”的逻辑,将本来价值很低的东西卖个高价,但谁都没好好地去创造价值。
1701477697
1701477698 并且,当父母喊出“一切都为了孩子”时,很容易导致一个恶果: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更焦虑。
1701477699
1701477700 那么,应该怎么办?答案是,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情,都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孩子就只需承担他一个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担父母乃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也就没那么累。
1701477701
1701477702 王小波在他的一篇杂文中写道,美国一个60来岁的老太太,经营着一个大农场,农场里有很多特产,还有成千上万只羊。令王小波惊奇的是,老太太还有情人,还有性爱。她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就没必要老是盯着儿女或儿女的儿女了。
1701477703
1701477704 但我们周围的60多岁的老人呢?只怕每天主要关心的就一件事:儿女或(外)孙儿女在干什么。
1701477705
1701477706 在小家中,我们讲为亲人活着,而最终则将导致“终极的虚空”。在社会这个大家中,我们就讲集体主义,讲“为了集体而无私奉献”。
1701477707
1701477708 但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我们或许误解了个人主义,也夸大了集体主义的善。
1701477709
1701477710 在我看来,如果集体主义仅仅是,我自愿为集体奉献,但集体不能强求我奉献,那就很好。然而,一旦我们将集体主义视为“必须”,就会导致一个错误的伦理结论:可以借集体的名义去侵占某个不情愿的个人的利益。
1701477711
1701477712 “文革”期间,这种逻辑发展到顶峰,就出现了这样荒诞的事:洪水来了,一个青年去救一根集体的电线杆,最后牺牲,然后出现大辩论,而最终形成的主流结论是,别说是根电线杆,就是集体的一根稻草,都应毫不犹豫地去抢救,不同意这个结论的,则受到了无情的批判。
1701477713
1701477714 这是王小波在他的杂文中屡屡讲到的一个例子。其实,这种逻辑直到现在还常被借用。譬如,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某房地产商征地,某小家不同意,于是这家就成了“钉子户”,而房地产商或某某部门出来说话时,常指责这个“钉子户”破坏了团体的利益。
[ 上一页 ]  [ :1.7014776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