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477693
1701477694
但这陷入了“繁华成落叶”所说的荒诞中:一代为了下一代而活,下一代又为了下下一代而活。结果,每一代人都没有为自己而活,都没有很好地去创造独特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很少活出自己的精彩来。于是,“一环扣一环,生命的价值在一堆看似高尚的选择中指向终极的虚空” 。
1701477695
1701477696
这的确很像传销,因为传销的宗旨就是,利用“我一切都是为了你考虑”的逻辑,将本来价值很低的东西卖个高价,但谁都没好好地去创造价值。
1701477697
1701477698
并且,当父母喊出“一切都为了孩子”时,很容易导致一个恶果: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更焦虑。
1701477699
1701477700
那么,应该怎么办?答案是,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情,都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孩子就只需承担他一个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担父母乃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也就没那么累。
1701477701
1701477702
王小波在他的一篇杂文中写道,美国一个60来岁的老太太,经营着一个大农场,农场里有很多特产,还有成千上万只羊。令王小波惊奇的是,老太太还有情人,还有性爱。她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就没必要老是盯着儿女或儿女的儿女了。
1701477703
1701477704
但我们周围的60多岁的老人呢?只怕每天主要关心的就一件事:儿女或(外)孙儿女在干什么。
1701477705
1701477706
在小家中,我们讲为亲人活着,而最终则将导致“终极的虚空”。在社会这个大家中,我们就讲集体主义,讲“为了集体而无私奉献”。
1701477707
1701477708
但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我们或许误解了个人主义,也夸大了集体主义的善。
1701477709
1701477710
在我看来,如果集体主义仅仅是,我自愿为集体奉献,但集体不能强求我奉献,那就很好。然而,一旦我们将集体主义视为“必须”,就会导致一个错误的伦理结论:可以借集体的名义去侵占某个不情愿的个人的利益。
1701477711
1701477712
“文革”期间,这种逻辑发展到顶峰,就出现了这样荒诞的事:洪水来了,一个青年去救一根集体的电线杆,最后牺牲,然后出现大辩论,而最终形成的主流结论是,别说是根电线杆,就是集体的一根稻草,都应毫不犹豫地去抢救,不同意这个结论的,则受到了无情的批判。
1701477713
1701477714
这是王小波在他的杂文中屡屡讲到的一个例子。其实,这种逻辑直到现在还常被借用。譬如,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某房地产商征地,某小家不同意,于是这家就成了“钉子户”,而房地产商或某某部门出来说话时,常指责这个“钉子户”破坏了团体的利益。
1701477715
1701477716
现在,我们正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物权法就是一个里程碑。其实,物权法的核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就是源自个人主义。
1701477717
1701477718
个人主义并非只是欧美国家的主流意识。我所知道的论述中,关于个人主义的最佳表达来自于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被奉为“俄罗斯第一”的小说家在他的名著《卡拉玛佐夫兄弟》中有如下一段对话:
1701477719
1701477720
哥哥问弟弟:杀死一个小女孩,可令整个世界得救,那么,这可以做吗?
1701477721
1701477722
弟弟犹豫了一会儿,小声但坚定地回答说:不可以!
1701477723
1701477724
这才是个人主义的真正精髓——不得以任何集体的任何名义侵占个人的利益。假若俄罗斯民族将此奉为至高无上的价值,那么,苏联农庄就不会出现,斯大林的大肃反也就无法进行,而波尔布特也就失去了在柬埔寨进行大屠杀的借口。
1701477725
1701477726
我那个一点都不焦虑的考试梦,就反映了我这个反思过程。虽然,长期以来我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结论——我们误解了个人主义,也误解了奉献等。但是,我一直没有敢明确地形成这样一个结论,我还是处在探索之中。
1701477727
1701477728
然而,“繁华成落叶”精彩的文字,就像催化剂一样,一下子激活了我许许多多的思考。接着,它们发生化学反应,不断融合,而最终形成了一个结论性的东西。
1701477729
1701477730
这个结论性的东西,就是我断定,我们许多传统的价值观是不成立的。这就是我为什么在梦中大喊:“这张试卷根本就没正确答案。”
1701477731
1701477732
梦中考试科目的选择也非常精妙。地理,可理解为“大地之理”,象征着社会最基本的道理。并且,中学时,尽管除了英语其他科目我都考过班级第一,但我最喜欢、最有把握的就是地理。如果换成其他科目,我都没有那么强的底气,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张试卷根本就没正确答案!
1701477733
1701477734
至于最后那句话——“我拒绝这种考试”,也反映了我那天晚上的一个感觉,我觉得自己的确可以跳出很多传统价值观所编织的网,能用一个自己更信服的价值观体系来看待人性和我们这个社会了。
1701477735
1701477736
我的考场在哪里
1701477737
1701477738
梦 者
1701477739
1701477740
阿雯,女,45岁,教师。
1701477741
1701477742
梦 境
[
上一页 ]
[ :1.70147769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