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491097e+09
1701491097 可是,在这些例子中的联结结果的影响和它们在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实验中的影响之间的唯一差别是,就后者而言,情境的连续重复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断增加的。如果上述的小猫在吃了第一片鱼片以后感到满意,就会产生1秒钟以后吃这样一片鱼片的较强倾向(譬如说20%的强度),但是,如果第二片鱼片在5秒钟以后出现,那么该倾向便只有18%~19%的强度,而如果第二片鱼片在2分钟以后出现,那么该倾向大概只有15%~16%的强度。如果时间间隔增加到2小时,便不必指望再发生这种倾向了。如果作为学习的有效原因的神经联系的增强或减弱发生在满意之物或讨厌之物出现的一种情形中,而不是发生在我们以后想起满意之物或讨厌之物的时候,那么它也必然会在后者的情形中出现。神经元无法告诉几小时以后这个情境是否会保持、消失或重现。
1701491098
1701491099 看来,在所有的情形中,存在着同一种类的直接影响。在时间间隔较长的情形中,尤其在复杂的人类学习中,这种直接影响可能较为复杂,因为它要通过各种次级的(secondary)重复、判断或其他形式的内部复述。
1701491100
1701491101 因此,从总体上说,我不得不对伴随着一个联结而发生,并与该联结相属的状况假定一种直接的影响。
1701491102
1701491103 现在,是我对这些演讲中附加在“联结”一词上的一批新的词义作出道歉的时候了。联结已被用来或将被简化地用来至少指下列8种不同的情况,也许会更多:
1701491104
1701491105 1.使个体的特定情境或第一种状况伴随着特定反应或第二种状况的可能性。
1701491106
1701491107 2.这样一种序列(sequence)的发生。
1701491108
1701491109 3.这样一种序列的发生,加上问题的反应与问题的情境的相属性(belonging)。
1701491110
1701491111 4.将两件事物放入这样一种序列中。
1701491112
1701491113 5.将两件事物放入这样一种序列中,并且加上相属性。
1701491114
1701491115 6.大脑中的神经元与上述第1条相应的状况。
1701491116
1701491117 7.大脑中的神经元与上述第3条相应的活动。
1701491118
1701491119 8.大脑中的神经元与上述第5条相应的活动。
1701491120
1701491121 我希望每一种情形中的前后关系(context)能使其所指的东西对这场论争的目的来说是十分清楚的。我们可以把联结用于第1条,把序列用于第2条,把序列加相属性用于第3条,把及时的联结用于第4条,把及时的联结和过程用于第5条,把神经联系用于第6条,把神经联系的活动用于第7条,把神经联系的形成用于第8条。但是,这些关于联结的静态方面和动态方面(static and dynamic aspects)的更为精确的设计,以及关于观察到的行为事件和生理基础的更为精确的设计,会由于其粗俗而危害更甚——比起它们从模棱两可的解释中摆脱出来将危害更甚。毕竟,在联结一词的多种多样运用(或滥用)中存在着真正的统一。因此,总的说来,我们可以证明以往对该术语的自由使用是正确的,并且仍将继续这样使用下去。在术语使用的问题上,最重要的要求是,提出询问的那个人应该知道他所意指的东西,以便他本人不会误入歧途。无论他在每个细节上的含意对那些想向他学习的人来说是完全清楚的还是应予拒绝的,了解含意本身是重要的,但是情况并非如此。你们可以相信,在我数百次使用联结一词时,我是知道它的含意的。如果你们不信,可以抱怨,并要求我详加说明。
1701491122
1701491123
1701491124
1701491125
1701491126 人类的学习 [:1701490267]
1701491127 人类的学习 第五讲 一种联结后效的新的实验数据
1701491128
1701491129 在前面一讲中,我们描述了一个实验,也即向被试呈现一些卡片,卡片上面画着4条4寸长的线条,被试在卡片的某些特征和报告第一条线或第二条线或第三条线或第四条线比其他线更长的倾向之间增强了联结(connections)。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并未意识到这种联结,所以在学习期间不存在自言自语重复这种联结的可能性,或者在测验期间将其作为一种指导而从心中回忆这种联结的可能性。在这样一种实验中,我们具有伴随着某些反应(responses)的(每次发生若干次)以及由实验者控制的某些特殊的后效(after-effects),但是却不受被试的内部重复(inner repetition)、复述(rehearsal)或回忆(recall)的干扰。如果我们使发生的频率(frequency)相等,那么强化或弱化的任何一种平衡都必然是由于后效的缘故。
1701491130
1701491131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曾尝试着设计许多这类实验,试图减少这样的危险,也即某种情境或反应的特征使这些实验变成不公正的测验的危险。这在测试一个联结的结果直接改变联结的力量时是可能发生的。
1701491132
1701491133 有必要使一次或二次实验拥有许多被试,或者许多实验每次具有适量数目的被试,由于问题中的联结是一个反应要素(element)和一个情境要素的联结,而对该情境的要素来说,反应的“相属”并不很强,因此这种影响(如果有什么影响的话)也可能是十分轻微的。
1701491134
1701491135 关于这些实验及其某些结果的描述,我希望对于我们的学习动力(dynamics of learning)的图景是个有益的补充,也有助于拒绝霍布豪斯(L.T.Hobhouse)、华生(J.B.Watson)、卡尔(H.A.Carr)、伍德沃斯(R.S.Woodworth)、托尔曼(E.C.Tolman)、霍林沃斯(H.L.Hollingworth)、彼得森(J.Peterson)以及其他人的各种假设。他们假设了频率、近因(recency)、适合性(congruity)、完美反应或某种其他形式的活动的促进作用,或在记忆中复述或重现正确反应或正确反应的后效的促进作用。这些都属于原因因素(causal factor)。
1701491136
1701491137 一名受过如下词汇材料训练的被试作出他的反应:在5个单词中选择一个单词,并在其底下画线。一旦被试这样做了以后,实验者就宣布“正确”或“错误”,于是被试就继续下一行选择。词汇材料作如此的安排,即正确的单词出现在1号位、2号位、3号位、4号位和5号位,都是从左边数起,其相应的发生频率为10%、15%、20%、25%和30%。这个训练不仅将选择某些特定的单词与令人满意的后效联结起来,而且将从左至右选择一个单词并在其下画线的动作与令人满意的后效联结起来。被试在接受训练以前或以后用其他词汇表予以测验,而不是用那些在训练中用过的词汇表进行测试。
1701491138
1701491139 alguien   有人……否则……鹅……壳……漂白
1701491140
1701491141 amarillo 硬壳……坚硬……迅速地……卡宾枪……黄色
1701491142
1701491143 amarrar  爱情……结婚……掩盖……缚……受伤
1701491144
1701491145 amasijo  堆……存放……生面团……擦……否认
1701491146
[ 上一页 ]  [ :1.7014910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