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548050
1701548051
无师自通的物理学
1701548052
1701548053
虽然你的物理成绩也许并没有反映出你对物理学的直觉知识,但我们确实拥有这些知识。还记得那个让我们对有助于生存的东西给予特别注意的直觉系统吗?为了生存,你并不需要一个帮助你理解量子力学,或是知道地球实际上已经几十亿岁了的直觉系统。掌握这些概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我们之中的一些人永远也不会掌握它们。然而,当你吃早餐时把刀从桌子上碰掉的时候,你也许会无意识地运用一些物理学的知识。你知道它会掉在地上,你知道当你弯腰捡它的时候它还在那儿,你知道它会掉在你的正下方而不是飞进客厅,你知道它还是一把刀,不会变成一把勺子或是一坨金属,你还知道它不会穿过实心的地板掉到房子下面。这些知识是通过经验获得的还是天生的呢?正如你理解这些东西一样,很小的婴儿也同样已经理解了这些物理世界的知识。
1701548054
1701548055
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如果那把刀没有掉在地板上,而是飞向了天花板,会怎么样?你会很惊讶。事实上,你会盯着那把刀看。婴儿也会在看到预料之外的事情时有同样的举措。他们会盯着看。
1701548056
1701548057
认识人类The Science Behind What Makes Us Unique
1701548058
1701548059
婴儿预期客体会遵从一系列规律,当它们没有遵从的时候,婴儿就会盯着它们看。5个月大的时候,婴儿预期客体是永久性的。它们不会因为你把它们拿走就消失18。多年来,哈佛大学的伊丽莎白·史培克和伊利诺伊大学的勒妮·巴亚尔容(Renée Baillargeon)用许多实验研究了婴儿懂得哪些物理知识。她们发现,婴儿预期客体有结合力,如果你拉一个客体,它不会突然被拆开。他们还预期客体从屏风后穿过并再度出现时会保持同样的形状,打个比方,一个球不会变成一个茶杯。他们也预期客体会沿着连续的路线运动,不会穿越空间裂缝突然出现。他们会对被遮挡了一部分的形状做出假设。他们还会预期客体在不与其他东西接触时不会自己动起来,而且客体是固体的,不会穿过另一个客体19,20。
1701548060
1701548061
我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习得的知识呢?因为不论处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所有地方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年龄学到了同样的东西。
1701548062
1701548063
然而,婴儿并不能理解物理客体的所有属性:他们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理解重力的含义。他们知道一个客体不会悬浮在半空中,但直到一岁左右他们才会理解,一个客体必须要有东西撑住其重心才不会掉下去21,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发明鸭嘴杯。当然,不是所有物理知识都是天生的,婴儿们还有许多知识要学习,甚至于有一些知识就连成年人也学不会,咳,你的物理成绩就是很好的证明。其他动物有多少跟我们共有的直觉物理知识还不清楚。正如马克·豪泽在他的著作《野生的思想》(Wild Minds)中所说,动物不理解客体恒常性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如果猎物不能理解走进灌木的捕食者并没有凭空消失的话,就不会有任何猎物还能幸存了。然而,我们和动物在所理解的物理知识和如何使用这些信息之间还是有一些很重要的区别的。
1701548064
1701548065
波维内利和冯克17在回顾了有关非人类灵长动物的物理知识的发现后提出,它们虽然可以通过观察到的事件推理出结果,但并不能理解导致现象背后因果关系的力量。比如说,如果这些动物理解重力,而不只是通过看到水果掉在地上才知道它会掉在地上,那么它们也应该知道,如果伸手去拉某物,当物体行进的路线上有一个坑时,这个东西会掉进坑里。然而事实上它们无法理解这一现象,它们并不理解力。它们知道客体会互相触碰,因为这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但它们无法理解使一个客体移动另一个客体需要力的转移:在桌布被拉走时,杯子必须要在桌布上面才会随之移动,而不能只是与那张桌布有接触。它们就是无法理解这一点。而两三岁的人类婴儿就能够理解。孩子们会觉得一个简单事件的首要原因是一个无法被观察到的属性(力的转移),而不是一个可观察的属性(比如接近性)22。有人提出23,24,25,对致使现象发生的力进行推理的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当然,有一些动物能够理解苹果会掉下树,但只有人类这种动物才能推理出无法看见的原因——重力,以及它是如何作用的。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1701548066
1701548067
我们对物理客体,特别是人造物品的分类方式与我们对生物分类的方式不一样。人造物品多数是根据功能或意向功能来分类的26,且不像植物和动物那样有等级分类。当一个东西被归类为人造物品时,对它的推断会跟对活物的推断完全不同。它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侧写。事实上,识别和侧写系统可以更具特异性。大脑的运动区域会在客体是工具27以及人造物品可以被操纵28时被激活,但并不是对所有人造物品都会产生激活。我们会推断上述的所有物理性质,但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不会推断它们有活物的性质。
1701548068
1701548069
在我们的探测器回答了“那是什么”或是“谁做了那件事”以后,这些信息会被发送给描述器,也就是那个通过已经识别出来的东西推断剩余信息的设备。
1701548070
1701548071
让我们回到吃早餐的情境:你看向窗外时发现了一个高速运动的、垒球大小的东西(或人),你的客体探测器会将其识别为一个有着固定边缘而不是没有形状的物理客体,而且……等等,那个客体自己动了起来,是一种生物形式的运动,所以探测器就会发出信号:“那是活的!”动物识别器则会叫道:“啊,那是只鸟。”一旦它被识别了,动物描述器就会推断它所在分类的所有属性:它可能具有一个存在于空间中的客体的所有物理属性,加上动物以及鸟类的属性。即使你从来都没有见到过那种动物,这些也全都会自动发生。
1701548072
1701548073
如果探测器说这是一个“谁”而不是“什么”的问题,并识别出了那个猎物,那么代理描述器,也就是心理理论,就会开始工作。这是另一个领域的直觉知识,被称为直觉心理学。它也是我们的非反思信念的一部分。
1701548074
1701548075
对非人类使用心理理论
1701548076
1701548077
我们会使用心理理论是指我们对他人具有看不见的状态——信念、欲望、意图以及目标,且这些状态可以导致不同的行为和事件的直觉理解。通过使用心理理论系统,我们会认为,不仅其他人类拥有这些特性,而且一般活物也都具有,虽然它们拥有这些特性的程度与人类不一样(有时候这种推断甚至会延伸到物品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容易认为自己的宠物和其他动物有着跟我们相似的思想和信念,以及为什么拟人论会如此自然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要人类接受自己的心理是独特的会非常困难的原因。我们已经被设定成拥有另一种想法了。我们被设定为认为活物都有心理理论。我们认为其他动物,特别是跟我们最像的那些,会像我们一样思考。我们的直觉心理学不会限制其他动物拥有的心理理论的上限。事实上,当看到影片中的几何图形的移动方式显示出意图或者目标导向行为(也就是动物式的移动模式)时,人们甚至会给这些几何图形赋予欲望和意图29。是的,其他动物确实有欲望和目标,但是它们的身体和大脑应付生存和适应性问题的方式是与我们不一样的。我们并不相同。
1701548078
1701548079
拟人论并不是唯一一个植根于心理理论的常见思维方式。如果你的生物老师因为这个批评你的话,那你肯定也要因为目的论思维——将自然现象解释为智能设计或是特定目的的结果,而被打上一个大红叉了。如果你说长颈鹿有长脖子是为了吃高大树木上的叶子,也就是说它们的长脖子是因为要吃高处的叶子而设计出来的,那你在生物课上就要有麻烦了 [67]。然而,这也许是四五岁时就已经发展成熟了的默认思维模式。
1701548080
1701548081
成年人和孩子都会用目的论来解释生物过程,比如说肺部是用来呼吸的,而孩子会比成年人更多地用目的论思维来解释遇到的不同情况。他们有一种将客体和各种行为的存在都归于特定目的的偏好30,31,32。他们会将这个推理过程推广到自然客体上,说云在天上是为了下雨,山在那儿是为了你可以去登山,而老虎的存在是为了动物园。
1701548082
1701548083
目的论思维的起源尚不明晰。当前有三种假设。它可能是天生的,或者来源于对人造物品具有设计目的的理解33,再或者来自对婴儿所表现出的理性行为的理解,也就是说它是心理理论的前身34。
1701548084
1701548085
目的论思考以有意的设计来解释现象。然而,单单是我们希望解释某种影响是由某物所导致的这种尝试本身也很可能是一种独特的能力。其他动物也能理解一些特定的事情与其他东西有因果关系。你的狗也许会学到啃你的古驰牌皮鞋会导致挨打或者挨骂,而啃骨头不会带来和啃鞋子同样的后果。然而,正如我们在讨论物理直觉时所说的,我们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其他动物能够建立有关无法知觉的东西的概念。你的狗不能理解导致它挨打的那个无法被知觉到的原因,即鞋的价值或是你对狗的服从的要求。冯克和波维内利17提出,人类对无法被观察到的存在和过程的推论能力不仅包括物理上的力的因果关系,也包括心理世界。对无法被观察到的东西的推理能力可以被用于预测并解释事件或是心理状况。所以,一旦心理理论发展完善了,它将会让我们预测行为的能力超越可观察现象的范畴,达到可以通过推断心理状态来预测行为的阶段。
1701548086
1701548087
认识人类The Science Behind What Makes Us Unique
1701548088
1701548089
人类和其他动物都会使用可以观察到的东西来进行预测,但只有人类才会试图去解释现象35。目前暂时只有一个实验提及了这个概念。实验者给黑猩猩和学前班孩子看一些竖立在一个被不规则垫子覆盖着的平台上的玩具块。在第一个实验中,玩具块中有一个假玩具块,它的尾端是倾斜的,无法被竖起来。在第二个实验中,这些玩具块的外形和重量都是一样的,但假玩具块立不起来。在第一个实验中,孩子和黑猩猩都会去检查那个看起来不一样的玩具块。然而,在玩具块之间没有可以用视觉知觉到的区别时,61%的孩子去检查了假玩具块,试图搞清楚它为什么立不起来,而没有一只黑猩猩这样做36。
1701548090
1701548091
有些时候,用目的论思维来解释事情或行为的原因会使结果变得乱七八糟。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代理探测器的狂热。巴雷特称之为“超级活跃”。它特别喜欢搞事,所以有时即使没有活物,它也会找出“活物”来。当你在午夜听到一个声音的时候,你脑海里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是谁”而不是“是什么东西”。当你看到一条什么东西在黑暗中飘荡的时候,“是谁”立刻从你脑海里蹦出来,因为你的探测器并没有及时更新,这个探测器诞生于几千年前,在那时还没有非生物能自己移动或者发出声音。首先考虑潜在的危险来自活物显然是可以提高适应性的,这个准则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很好用。那些因为这样做而活下来的人把这样的基因传递给了我们 [68]。有些时候这确实会铸成一些大错,但通常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后来意识到那条东西是某人丢在大树上的一条毛巾,而那些声音则是房子因为低温而发出的嘎吱声。
1701548092
1701548093
这个超级活跃的探测器和我们对解释以及目的论思维的需求是神创论的基础。为了解释我们为什么存在,这个极度活跃的探测器认为一定有一个“谁”与我们的存在相关。目的论推理认为,我们的存在一定是一种有意图的设计。而起因一定是这个“谁”的欲望、意图以及行为。所以我们一定是被“谁”所设计出来的。
1701548094
1701548095
所有这些让我们想起,左脑解释器在其他情境下也会做这些事情。在下一章,我们会看到它在神经疾病中变得极度活跃,根据接收到的劣质信息来编造因果关系看上去很奇怪的故事。这个解释器和心理理论模块似乎是近亲。
1701548096
1701548097
波维内利认为,存在一个用于推理可知觉的行为的认知系统,心理理论是被嫁接在这个认知系统上的。人类由此获得了思考心理状态的能力,并用这种能力去重新解释早就存在的复杂社会行为37。心理理论并没有替代已经存在的系统,且不是总会被使用。这个想法的重点在于,它预期人类及其近亲大猿——特别是黑猩猩的行为很相似,因为能够通过观察来预测行为的能力在心理理论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些有关行为的推理系统已经高度精细复杂,且与心理理论系统紧密相连。然而,仅仅因为其他动物可能具有一些跟我们相同的行为,就推断它们跟我们的认知系统相同,可能并不正确。而且,仅仅因为我们有一个寻找看不见的事情的原因的系统,并不意味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它。我们尚不知道有关无法被观察到的东西的概念在什么时候会被激活,以及它们是怎样影响人类行为的。很有可能在许多情境中,它们根本不会被激活。而且显然不是所有人使用心理理论的程度都相同。
1701548098
1701548099
我们马上将会看到,不论是否使用心理理论,我们都经常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
上一页 ]
[ :1.7015480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