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1586597e+09
1701586597 【心理学链接:物质主义的根源】
1701586598
1701586599 到底是什么让人成为物质主义者呢?这种对财富的热爱来源于人们的性格、孩提时或成年后的经历吗?根据心理学家兰·纽伦·卓别林与黛博拉·罗德·约翰的研究,物质主义远在我们小时候就已在脑海里扎根了,这主要是受到不自信的驱动。也就是说,物质主义者由于缺乏自信,需要通过对物质的占有来增强自信心。
1701586600
1701586601 这个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人员首先让一组年龄在8岁到18岁的人完成一次标准的自尊心测试(其中的一些评估问题包括“对自己的相貌是否满意”等)。接着,研究人员将一块画着许多图案的显示板递给了这些孩子,显示板上的图案涉及五个一般性话题:兴趣(比如“露营”“滑板”)、体育运动(比如“足球”“网球”)、物品(比如“新鞋子”“个人电脑”)、人物(比如“朋友”“老师”),以及成就(比如“获得好的分数”“学会弹奏一种乐器”)。研究人员要求孩子们看着显示板,围绕“如何让我变得更快乐”的主题,运用其中任意一个图案去创造一幅拼贴画。这一充满乐趣的任务让研究人员能够通过每个孩子选择“物品”的比例,去评估他们在物质层面上的偏好。研究显示,自信与物质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些自信度较低的孩子要比他们的朋友拥有更强的物品占有欲。
1701586602
1701586603 这种因果关系有可能是倒转过来的吗?会不会是物质主义导致缺乏自信呢?为了测验这种可能性,一组孩子被要求在一张纸板上写下自己的优点,然后研究人员读出每个孩子赞美自己的话。这种简单的“写出自身优点”的做法大大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更为重要的是,这让孩子们将之前“如何让我变得更快乐”的拼贴画里的“物品”减去了一半。这个实验再次证明较低的自信度会造成物质主义的倾向,而这种倾向会在年幼时形成。不过实验也向我们证明了,就像只需花一点钱在别人身上或是做一些小小的善举就能变得快乐一样,一张纸板和片刻的时间也能改变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1701586604
1701586605 用行动转化“能量”购买快乐的法则
1701586606
1701586607 购买体验,而不是购买物品
1701586608
1701586609 想花钱买幸福?那就将你来之不易的钱花在购买体验上吧。你可以出去吃顿美餐,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电影或演出。你可以去度假,学习跳钢管舞,玩一下游戏机,尝试一次蹦极。事实上,你可以去做任何能让你有新鲜体验的事,并在事后将经历分享给别人。在花钱买快乐这件事上,请记住,经历才是最物有所值的。
1701586610
1701586611 给予比索取更美好
1701586612
1701586613 无论是跳激情四射的钢管舞,还是在探险中寻求刺激,都不会让我们长久地快乐。如果你询问他人,将钱花在自己和别人身上哪种更快乐,恐怕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然而,科学研究证明事实正相反——当给予别人帮助而不是单纯为自己谋利的时候,人们会更快乐。当然,你不必真的将自己的大部分收入都捐给慈善机构,或是给朋友、家人、同事买礼物,举手之劳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如果你不愿将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捐给别人,那么请记得每天去做五件与金钱无关的善举,这能很好地提升你的快乐指数。■
1701586614
1701586615 快乐是一支铅笔
1701586616
1701586617 当体验某种情感与思想时,人的行为是可以高度预测的。比如,当人感到悲伤时,就会哭泣;当人感到快乐时,就会微笑;当人同意某件事情时,就会点头。当然,这不足为奇。而根据“本体感受心理学”的观点,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可逆的。你可以让人们以某种方式行动,让他们去感受某些情感和思想。这一观点开始时存在很多争议,但幸运的是,一系列让人信服的实验都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1701586618
1701586619 在一次经典的实验里,一组参与者被要求皱眉(用研究术语来表述:“紧缩他们的皱眉肌”),而另一组参与者则被要求咧嘴微笑(用研究术语来表述:“舒展他们的颧肌”)。这些简单的面部表情控制对参与者的情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要求咧嘴微笑的参与者要比那些被要求皱眉的参与者感受到了更多快乐。
1701586620
1701586621 在另外一项研究里,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个大型电脑屏幕上不断移动的物体,然后说出这些物体是否对他们具有吸引力。有些物体是垂直移动的(这导致参与者在观看时会不经意地做出类似于点头的动作),而有些物体是水平移动的(这导致参与者在观看时做出类似摇头的动作)。结果表明,参与者更喜欢垂直移动的物体,而正是点头和摇头的动作促成了他们无意识的选择。
1701586622
1701586623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寻求快乐。当人感到幸福时就会微笑,但是反过来,当人微笑时也会感到更快乐。即使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笑,这个影响也依然存在。
1701586624
1701586625 在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弗里茨·斯特拉克与他的同事请两组参与者在相当奇异的环境下,对盖瑞·拉尔森的喜剧卡通漫画《极地》进行评价,然后根据他们感受到的快乐程度进行打分。一组参与者被要求用牙齿咬住一支铅笔,并保证铅笔不会碰到他们的嘴唇。另一组参与者则被要求用他们的嘴唇去支撑铅笔的尾端。在参与者对其中用意不了解的时候,那些“用牙齿咬住铅笔”的参与者不得不强迫脸部的下半部分肌肉形成微笑的状态,而那些“用嘴唇支撑铅笔”的参与者则不得不皱着眉头。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者所体验到的情绪与他们所展露出来的表情相符。相对于那些被迫皱眉者,那些被迫微笑的人明显更快乐。其他研究则表明,当人们停止微笑时,快乐感受并不会立即消失,而会继续逗留,影响着人们的诸多行为,这其中包括以更积极的方式去与人沟通,更愿意回忆愉快的往事等。
1701586626
1701586627 这类研究传递的信息很简单:如果你想快乐起来,就要让自己表现得像一个快乐的人。■
1701586628
1701586629 用行动转化“能量”获得快乐的简单方法
1701586630
1701586631 微笑
1701586632
1701586633 有很多催生快乐的行为可以迅速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常常微笑。这种微笑不是转瞬即逝、让人无法察觉的,研究结果显示,你应该将微笑的表情保持15~30秒。为了尽可能让微笑的举动变得真实,你可以努力回想一些能让你做出真诚微笑的情景,比如你刚刚遇到了一位好友,听了一个令人捧腹的笑话,或者发现岳母并没有打算过来拜访你。同时,你也可以创造一个信号,用以提醒自己要定期微笑。你可以在手表、电脑或是手机上定下闹钟,每隔一段时间发出嘟嘟声,或是使用一些更为随机的信号,比如电话铃声,去提醒自己——是时候微笑了。
1701586634
1701586635 坐直
1701586636
1701586637 你的身体姿势同样非常重要。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家托米·安·罗伯特斯进行了一项研究,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坐在椅子上三分钟,他们可以自行选择坐姿,要么笔直坐立,要么歪歪斜斜地靠在椅子上。然后,每个参与者都必须做一个数学测验,并评估自己的情绪状况。结果,坐姿笔直的人要比采取其他坐姿的人更愉悦,并在数学测验上取得了更好的分数。有趣的是,这个结果并不适用于大多数女性参与者,罗伯特猜测,坐直挺胸可能会让她们觉得害羞。
1701586638
1701586639 表现得像个快乐的人
1701586640
1701586641 比勒费尔德大学的皮特·博克南研究发现,快乐的人和不快乐的人在行为上会有很大不同。你可以通过表现得像个快乐的人而提高自己的快乐指数。比如,试着用更放松的姿态走路,轻轻地摇晃你的手臂,或是让自己的脚步更轻盈;在谈话中更多地运用手势,更频繁地使用能激发积极情感的话语(特别是“爱”“喜欢”与“感兴趣”等),更少地谈论自己(少说“我”“我自己”等词),让语调更富于变化,和人强有力地握手。若是你将这些行为都融入日常行为当中,将有助于提升你的快乐指数。■
1701586642
1701586643 【心理学链接:努力带来变化】
1701586644
1701586645 根据肯尼思·谢尔顿与索尼娅·柳波莫斯基的研究调查,快乐并不那么容易实现。
1701586646
[ 上一页 ]  [ :1.7015865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