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587770
1701587771
1701587772
1701587773
1701587774
1701587775
1701587776
1701587777
1701587778
1701587780
一本正经又怪诞的行为心理学 第七章 动机
1701587781
1701587782
视觉化想象的阴暗面
1701587783
1701587784
“以名人为榜样”的骗局
1701587785
1701587786
如何避免成为超过20%的拖沓之人
1701587787
1701587788
使用细长的酒杯,减少酗酒的行为
1701587789
1701587790
利用小碗和镜子控制饮食
1701587791
1701587792
在过去40多年里,很多书籍、音像制品与培训课程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人们摆脱即时满足带来的危害,从而实现长远的目标。从心灵的视觉化到自我肯定,从专注于工作到顺应时势,你都需要付费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过,一些科学研究表明,很多这样的方法根本不奏效。比方说,我在本书一开始所谈到的视觉化方法就是如此。你可能还记得,你需要闭上眼睛,想象一个全新的你——穿上紧身牛仔裤是多么完美,在公司总裁办公室舒适的长沙发上小憩,或是在加勒比海温暖的沙滩上惬意地喝着朗姆酒。这种类型的视觉化训练多年来一直都被自我激励行业所倡导,他们宣称这些方法能帮助人们减肥、戒烟、找到更完美的人生伴侣、享受事业成功带来的各种喜悦。遗憾的是,很多研究表明,虽然这样的训练方法可能会让你感觉良好,但收效甚微。
1701587793
1701587794
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利恩·范与雪莱·泰勒就进行过一项研究。一组学生被要求每天抽出些时间,想象他们在一场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们需要在内心形成一幅清晰的画面,想象取得好成绩给他们带来的美好感受。研究人员同时还设置了一组实验对照组,该组学生只是像平常那样学习生活,并没有对期中考试进行视觉化想象。研究人员询问了两组学生他们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然后观察他们期中考试的成绩。虽然第一组学生每天做“白日梦”的时间很短,但却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减少了,考试分数也更低。这种心灵视觉化的训练可能让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但并没有帮助他们实现目标。
1701587795
1701587796
在另一场实验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布里尔·奥埃廷根与托马斯·瓦登追踪了一组参加减肥项目的肥胖女性。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要求这些女性想象她们在面对各种食物时的情景,比如到朋友家拜访,感受到了要吃掉一个可口比萨饼的诱惑。她们做出的每一种反馈都会按照正面(比方某人说:“我要成为一个好人,远离蛋糕与冰淇淋。”)到负面(“管不了那么多,我不仅要吃掉自己那份,还要吃掉别人的那一份。”)的程度进行打分。在对这些女性进行长达一年的追踪之后,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对自己抱有积极念头的女性在体重方面,比那些抱有消极念头的女性少减了26磅。
1701587797
1701587798
奥埃廷根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出,同样的效果会在很多不同的情境里出现。在另一场研究里,她与一组承认自己正在暗恋某位同学的学生们进行合作。她要求这些学生想象各种不同的场景,比如早早来到教室,坐在座位上,然后看到教室门被人打开,进来的正是自己暗恋的对象。然后,这些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想象进行打分。这些想象情景可以非常正面,让即便是最热衷于言情小说的读者都感到害羞(比如“我们的视线突然交错,彼此内心都知道,这就是一见钟情。”),也可以是相对负面的(比如“我们都是单身,但彼此毫无火花,我撒谎说自己已有男朋友。”)。五个月后,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抱有积极念头的学生更不愿意告诉他们的暗恋对象自己内心的感受,也不愿意主动去与所暗恋的人成为恋人。
1701587799
1701587800
相同的效应也出现于事业中。奥埃廷根询问她的高年级学生——他们是否经常幻想大学毕业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工作。接下来一个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显示,相较没有进行这种想象的学生,那些表示自己经常幻想取得事业成功的学生投出的简历更少,得到的工作录取通知书更少,收入也更低。
1701587801
1701587802
为什么想象自己实现目标会产生如此不良的影响呢?研究人员猜想,那些想象自己过上美妙人生的人通常都没有为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做好准备,因此他们不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实现目标。不管具体是哪一种原因,研究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清晰的:想象你置身于一个完美的世界的确会让你感觉良好,却不大可能帮助你将梦想变成现实。
1701587803
1701587804
制订完美的计划
1701587805
1701587806
想象一下你想实现一个重要的目标或梦想,也许是减肥、获得一份全新的工作,为一次考试或是关键的面试做准备,你会用什么方法呢?你可以阅读下面这些话,然后决定是否愿意使用其中所描述的方法。不要花太长的时间去思考,尽可能给出诚实的回答。
1701587807
1701587808
当我想改变人生的某个重要方面,倾向于……当你对下面的1、3、5、7、9这五句话的观点表示认同时,分别给自己加上一分,当你对2、4、6、8、10五句话持否定意见时,分别给自己减掉一分。然后将得分加总,看看结果怎样。
1701587809
1701587810
1701587811
1701587812
1701587813
几年前,我就动机心理学进行了两场大规模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涉及追踪来自世界各地超过五千名的参与者,他们怀抱着许多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减肥、获得新的证书、开始一段新恋情、戒烟、投入一项新事业、成为一个更有环保意识的人。我们对一个小组追踪了半年,对另一个小组追踪了一年。在研究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参与者都相信自己能实现最初设定的目标。研究到期之后,参与者要描述自己用了什么方法去实现目标,并要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只有大约10%的参与者表示他们成功地实现了目标。上面的问卷所包含的十种方法都是参与者最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听起来符合常识,其他一些方法则多出现于自我激励的书籍或培训课程里,虽然它们看上去可信,不过按照研究数据,只有一半能增加成功率,另一半是无效的。那么问题来了,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呢?
1701587814
1701587815
在我们的实验里,那些认同偶数论述的参与者不大可能实现他们的目标。比方说,那些以名人为榜样的参与者也许会将辛迪·克劳馥或是比尔·盖茨的画像放在冰箱门上,但是结果往往与期望相背离。与此类似地,那些依赖意志力的参与者会利用思想去压制冰淇淋蛋糕与巧克力圣代等诱惑画面,专注于设想如果他们无法实现目标会出现哪些坏事。所有这些方法都与各种所谓的动机激励“神话”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们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1701587816
1701587817
当我们研究那些认同奇数论述方法的参与者,则看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五种方法能大大增强这些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让我们逐一审视这些方法。
1701587818
1701587819
首先,在我们的研究里,那些成功的参与者都会制订一个计划。作家金格拉就曾睿智地说,人们到处闲逛的时候,不可能突然发现自己最后逛到了珠穆朗玛峰峰顶。与此类似,那些缺乏人生目标的人,也不大可能突然开始一项全新的事业或是减掉身上的赘肉。成功人士会将他们的总目标切分为一系列的子目标,然后制订一个分步骤计划,帮助他们在面对人生重大变革时消除随之而来的恐惧与犹豫不决。当这些子目标是具体、可衡量而且有时间限定的时候,计划就特别有效。虽然成功与不成功的参与者都表示,他们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份全新的工作,但是成功的参与者会迅速着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花一周时间用于修改简历,花一周时间进行申请工作,一步步向前推进。
[
上一页 ]
[ :1.701587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