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598583
〔9〕李泽厚:《美学三书》,第348页。
1701598584
1701598585
〔10〕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99页。
1701598586
1701598587
〔11〕《亚里士多德全集》第6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77页。
1701598588
1701598589
〔12〕《亚里士多德全集》第6卷,第49页。
1701598590
1701598591
〔13〕《亚里士多德全集》第6卷,第56页。
1701598592
1701598593
〔14〕《亚里士多德全集》第6卷,第48页。
1701598594
1701598595
〔15〕《亚里士多德全集》第6卷,第55页。
1701598596
1701598597
〔16〕《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118页。
1701598598
1701598599
〔17〕《海粟艺术集评》,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页。
1701598600
1701598601
1701598602
1701598603
1701598605
美学十五讲 第四讲 审美距离和移情
1701598606
1701598607
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的第一句话说:“近代美学所侧重的问题是:‘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至于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还在其次。”〔1〕朱先生的这句话准确地说明了近代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1701598608
1701598609
我们在第一讲中谈到,各派美学家从他们的哲学体系推演美、规定美、探求美的本质,就是要回答一般人所喜欢问的“什么样的事物才能算是美”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美学研究的中心是美的哲学。到了近代,确切地说,从19世纪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发展,美学研究出现了新趋势:对美的本质的探求日益让位于美感经验的研究,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审美心理学,美学从重点研究美转为重点研究美感。
1701598610
1701598611
什么叫做美感或美感经验呢?“这就是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或艺术美时的心理活动。比如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你对着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忘怀一切,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注意到某一个鸟的歌声特别清脆,心中恍然如有所悟。有时夕阳还未西下,你躺在海滨一个崖石上,看着海面上金黄色的落晖被微风荡漾成无数细鳞,在那里悠悠蠕动。对面的青山在蜿蜒起伏,仿佛也和你一样在领略晚兴。一阵凉风掠过,才把你猛然从梦境惊醒。‘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你只要有闲功夫,竹韵、松涛、虫声、鸟语、无垠的沙漠、飘忽的雷电风雨,甚至断垣破屋,本来呆板的静物,都能变成赏心悦目的对象。”〔2〕
1701598612
1701598613
朱先生从具体的审美事实出发,以美感为中心来构建自己的美学体系,这大不同于以美为中心的美学研究思路。朱先生明确指出,“美学的最大任务就在分析这种美感经验”。从这点看,朱先生的美学研究和近代美学的发展是合拍的,他早就站在西方现代美学的主航道上。为了研究美感经验,朱先生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策动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进化论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理论,而审美心理理论距离说和移情说经过朱先生淋漓尽致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的研究者指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当代中国美学中,心理学运用之精当成熟,极具创造性,心理学含量之丰富,极具科学性,当首推朱光潜美学。朱光潜美学在选择和利用心理学方面,给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科学开创了一条道路。”〔3〕
1701598614
1701598616
一 距离说
1701598617
1701598618
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所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美的事物往往有一点“遥远”,只有当事物脱离与日常实际生活的联系时,人对它的审美态度才会产生。朱先生所阐述的距离概念大体上还是布洛的观点,然而却已经扩展到布洛所不可能预见的程度。朱先生的距离理论极大地拓宽了艺术心理学的范围。
1701598619
1701598620
(一)距离产生美
1701598621
1701598622
距离是形成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人对事物的审美态度不同于实用态度,它不由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所推动,也不导向达到功利目的的活动。朱先生在谈到距离理论时,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审美态度的这种特点。
1701598623
1701598624
假设一位商人、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诗人同时在看一朵樱花。商人想着赚钱,于是计算这些花在市场上的售价。植物学家会数一数花瓣和花柱,给花分类,并研究花繁叶茂的原因。诗人则全神贯注在这花朵上而忘记了一切,对于他来说,这朵小花就是整个世界,对花的美感享受使他极度狂喜。我们在这里见到的,就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和审美的态度。
1701598625
1701598626
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对事物的实用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从而使实用的人转变为审美的人。对于事物来说,距离意味着“孤立”,即事物“孤立”于实用关系之外,事物的形象和它的其他方面相分离。对于人来说,距离意味着“超脱”,即“超脱”于对事物的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
1701598627
1701598628
诗人和商人同看一朵花时,他们所处在的空间距离并没有什么不同,这里所说的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即诗人在花和自己的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不过,除心理距离以外,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也有利于审美态度的产生。
1701598629
1701598630
朱先生留学欧洲时,他的住所后面有一条小河通莱茵河。他在晚上散步,总是沿东岸去,过桥沿西岸回来。走东岸时觉得西岸的景色比东岸的美,走西岸时又觉得东岸的景色比西岸的美。对岸的景色固然比这边的美,但是它们又不如河里的倒影。“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我平时又欢喜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本来是习见不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4〕
1701598631
1701598632
为什么树的倒影比它的正身美呢?因为树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个片段,它容易使人想起实用上的意义,比如避风息凉或者盖房烧火。而树的倒影是幻境的,与实际人生没有直接关联。我们一看到它,就立即注意到它的轮廓、线纹和颜色,好比看一幅画一样。
[
上一页 ]
[ :1.701598583e+09 ]
[
下一页 ]